深度阅读
榆林窟第29窟,浓郁西夏意味的水月观音和供养人像
此窟又称“秘密堂”,建于西夏乾佑二十四年(1193年)。窟顶壁画为元代补绘,其余皆为西夏甘州画师高崇德,小名那征所作。
覆斗顶殿堂窟,窟室内不同程度的遭受烟熏。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也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洞窟。
窟正壁以佛说法图居中,两侧各画一铺水月观音,是西夏时常绘制的题材。图中的观音菩萨坐金刚宝座之上,通体笼罩在一层半透明的圆光之中,陡增几分神秘的气氛,前有碧水、红莲,后倚奇峰、修竹,画面意境静谧深邃,将写实和想象与装饰融为一体。
前壁门两侧画供养人,其中左侧男供养人以国师为首。国师在床上坐方形须弥座,头戴山形云缕冠,穿袈裟,圆面丰颐,细眼小眸,右手屈举拈花。身后侍童擎华盖,床下十名弟子围绕礼拜供养,显示出国师的尊荣和神圣。紧接国师之后的三身男供养人,均头戴云缕冠,身穿圆领窄袖袍,腰束护髀、革带,脚蹬乌靴,属西夏武官服饰。跟随在第二身后面的儿童像,头顶秃发,反映出西夏人的秃发习俗,这身儿童像是画在纸上后剪下贴在窟壁上的。
门右侧的女供养人像,前导者是一比丘尼,后随的女供养人,皆头戴桃形四樑冠,上饰花钗,着交领右衽团花窄袖衫,内着百褶裙,下着圆口尖钩鞋,双手合十,持花供养。身材修长,面形丰圆,形象丰腴而又挺拔、健美,为西夏贵族妇女的真实写照,为研究西夏党项妇女风貌及衣冠服饰发式,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感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