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甘肃重要考古发现(2000-2019)

摘要: 基本信息:编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7336内容简介:  近二十年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和热点问题,甘肃省陆续开展了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河西走廊早期矿冶,周、秦、西戎文化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考古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

基本信息:

编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7336

内容简介:

  近二十年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和热点问题,甘肃省陆续开展了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河西走廊早期矿冶,周、秦、西戎文化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考古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本书发表了多个甘肃近年重要考古发现的资料,如磨沟遗址、马家塬墓地、石家墓地、大堡子山遗址,2019年刚发现的吐谷浑唐慕容智墓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2000-2019甘肃的重要考古发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徐家城遗址

 杨上遗址

 石峡口遗址

 大地湾遗址

 楼房子遗址

 白石崖溶洞遗址

第二章 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发现

 磨沟遗址

 山那树扎遗址

 占旗遗址

 马家窑遗址

 寺洼遗址

 大崖头遗址

 齐家坪遗址

 灰嘴屲遗址

 大梁峁遗址

 桥村遗址

 五坝墓地

 西河滩遗址

 磨咀子遗址

第三章 河西走廊早期矿冶考古发现

 西城驿遗址

 缸缸洼遗址

 火石梁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

 旱峡玉矿遗址

第四章 周、秦、西戎考古发现

 李崖遗址

 毛家坪遗址

 大堡子山遗址

 六八图遗址

 西山遗址

 鸾亭山遗址

 马家塬墓地

 墩坪墓地

 石家墓地·遇村遗址

 王家洼墓地

第五章 秦汉至宋元时期考古发现

 阳关遗址

 泾州古城佛教遗址

 亥母寺遗址

 田园子石窟

 水泉子墓群

 地埂坡墓地

 唐慕容智墓


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依托本省文物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特色明显的优势,甘肃省的文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较快发展,近二十年的文物考古工作更是蓬勃向上。在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基础上,以解决重大学术课题为导向,以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目标,以多段位、多学科、多视角合作的模式,分区域实施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在区域考古、专项考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促进和带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近二十年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和热点问题,甘肃省陆续开展了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河西走廊早期矿冶,周、秦、西戎文化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考古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在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由于甘肃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很不平衡,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陇东黄土高原和甘肃中西部地区。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陇西盆地东部的水洛河、清水河和葫芦河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近20处包含旧石器文化遗物的地点。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相继对庄浪县徐家城遗址、张家川县杨上遗址和石峡口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环县楼房子遗址及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发掘。这些旧石器遗址点的发掘,为探讨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细石叶工业的分布、石器技术的发展,早期人类扩散及交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尤其是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的发拙,将古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早期活动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至距今16万年。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发表后,在丹尼索瓦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及中国古人类演化等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国内外诸多媒体广泛报道,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甘肃的新石器一青铜时代考古工作开展较早,自中国考古学诞生伊始,就进行了相关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其考古学文化一脉相承,经过不断地发现和研究,甘肃目前已建立起完整的新石器一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序列,为认识中国早期文明与社会演进及早期文明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近二十年来,甘肃新石器一青铜时代考古在完善文化谱系构建、深化文化渊源探讨及器物研究的同时,逐渐向聚落考古、社会复杂化进程、文明起源等研究领域倾斜。目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在甘肃东部、南部地区相继开展了多个主动性联合项目。以“马家窑至寺洼文化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为依托,对马家窑遗址和寺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进一步丰富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内涵,获得了一批研究寺洼文化的来源及其早期遗存特征的珍贵资料。以“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为依托,开展了大梁峁遗址和桥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这对甘肃陇东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揭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之演进”项目为依托,分别对齐家坪遗址、灰嘴屲遗址和大崖头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试掘。这三处遗址代表了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演变序列中的三个不同时间段,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遗址内出土同类遗物的特征,寻找专门化技术演变的证据。此外,以解决重大学术课题为导向,“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墓地多学科研究”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对磨沟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和整理的基础上,将就人群血缘关系、生存状态与迁徙行为、出土遗物科技分析、技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磨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由甘肃省主导、中日联合发掘的磨咀子遗址,为武威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研究补充了新资料,对更全面地研究马厂类型文化在河西走廊的传播情况和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利用甘肃省区位优势和文物资源的地域性特点,近年来相继开展了早期矿冶遗址的研究项目。早期矿冶遗址研究主要集中于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针对早期冶金和玉矿两个项目开展了相关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河西走廊西衔中亚、东接中原,其间绿洲相连,境内有着丰富的早期文化遗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早期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通道。为了探讨中国早期冶金技术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认识河西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演进模式以及早期冶金在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作用等问题。2010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展了“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和“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通过多年工作,取得了较大收获。依托“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相继对西城驿遗址、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进行了发掘,确认命名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西城驿文化,构建了黑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发展谱系,并就早期铜冶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玉文化是东方文明,特别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玉料来源研究是玉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料的来源及贸易研究,对揭示早期社会先民的活动范围、社会组织形态及相互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稀有资源的利用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等都有重要价值。为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甘肃肃北地区进行了早期玉石之路调查,并在马鬃山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其后,又相继发现马鬃山寒窑子草场玉矿和敦煌早峡玉矿。通过对这三处玉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初步认为河西走廊玉矿遗址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集采矿、选料、防御等于一体的采矿聚落址,从实物层面展示了公元前一千纪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采玉活动,对研究玉矿开采及相关的采矿技术、选料技术、行业组织、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甘肃是两周考古的重镇,为探索秦文化的渊源、了解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寻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为大堡子山大遗址的保护提供翔实、科学的依据。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并组建了联合考古队。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项目自2004年启动以来,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特别是近十年来,通过对礼县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六八图遗址、清水李崖遗址、甘谷毛家坪遗址、张家川西戎贵族墓地、秦安王洼墓地、漳县墩坪墓地和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的发掘,在解决周、秦、西戎三者关系及来源问题上获得了突破性认识。与此相关的研究也逐渐由早期秦文化研究扩展到秦与戎,周、秦、戎关系的研究。青铜时代以降,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统一的历史时期。保留在甘肃的秦汉至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遗存,体现了中原王朝对甘肃的经略及甘肃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阳关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以阳关镇为中心,对前人所言阳关关址所在进行确认,对寿昌城、古董滩、阳关镇周边烽隧、古道、古水系、阳关都尉所辖南塞进行调查。新发现与确认烽火台20余处,特别是西土沟东南口(阿克塞沟北口)汉代烽火台的确认,对敦煌南塞的认识得出了颠覆性结论。南湖西南行古道的确认,对于解决阳关遗址的所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有遗址、遗迹的综合研究,厘清该地区汉代边塞防御系统和行政建制,判明阳关遗址及其附属设施的具体地望。作为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关键区域,甘肃境内的佛教遗存资源丰富,近几年来持续开展了泾川佛教遗址、武威亥母寺遗址和镇原田园子石窟的考古发掘。这极大地充实了甘肃河西走廊石窟群和甘肃东部石窟群的石窟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扩大了其传播影响,对研究中国早期佛教传播与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发,甘肃省配合基本建设项目的田野考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共配合完成各类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考古工作 327项,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电力、水利、燃油气管道、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较为重要者有涉及兰渝铁路工程进行发掘的岷县山那树扎遗址,该遗址揭示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因素、仰韶晚期文化因素和马家窑类型文化因素三者的共存关系,为研究仰韶晚期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及马家窑文化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也为研究洮河流域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业模式,生产、生活方式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涉及九甸峡建设工程进行发掘的岷县占旗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寺洼文化墓地。该墓地是寺洼文化的早期遗存,对认识寺洼文化分布范围、完善寺洼文化的分期断代、探索寺洼文化的源头等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部分陶器和铜器,对探讨寺洼文化与周边地区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之间的关系,乃至探讨与中原地区商周文化和欧亚草原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建设工程中意外发现文物或者文物面临自然破坏危险、遭盗掘破坏严重、需抢救性发掘的考古项目,也是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高台地埂坡墓地共发掘墓葬5座,最具特色的是M1中出现了用生土雕成的仿木梁架及屋顶结构的实物资料,建筑形式独特,不仅对认识了解魏晋时期建筑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显示了来自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批墓葬既保留中原汉墓的遗风,又出现新的晋制因素,同时还具有河西区域特色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为研究河西地区历史、中国古建筑形制演变、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一些抢救性发掘项目,由于科学价值高、影响较大而转为带有学术课题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如泾川佛教遗址和天祝岔山村唐墓。泾川佛教遗址发现造像坑、舍利砖函地宫、宋代龙兴寺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和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石、陶、泥质佛教造像两百余件,造像年代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时期,延续时期较长,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泾州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造像发展的列。陶棺及舍利的发现,则为我们认识了解泾川地区舍利瘗埋制度及其演变等提供了新资料。2019年9月,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在土地整备时发现一座墓葬,经发掘确认,墓主为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鉴于该墓的重要性,国家文物局将其纳入“考古中国"项目。该墓出土器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其中丝织品类具有长安地区典型的“陵阳公样”特征,反映了唐代精湛的织丝技艺。这些文物,既是唐代丝路贸易的实物见证,也是唐与吐谷浑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该墓的发掘为研究吐谷浑后期王族谱系、葬制葬俗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丰富和拓展了丝绸之路物质文化资料,对推动唐与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关系史、交通史、物质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完成各类田野考古发掘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以重要考古发现为契机,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8项;省级科研课题7项。另有4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项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5项荣获“田野考古奖”等重大荣誉。武威亥母寺遗址、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礼县六八图遗址、天祝岔山村唐墓等5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在央视十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总结近二十年来甘肃的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其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历史时期的各个时段,内容涵盖了聚落、墓葬、矿冶、佛教、城址等相关领域。在既往成绩与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学术突破。在国内外考古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了我省考古学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对不断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扩大甘肃影响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一系列的发掘和研究,基本建立起了甘肃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西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以来(距今20万~1万年前)旧石器考古年代框架,为探讨该地区石器技术的演变、人类行为的发展历程、人类适应性行为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关键材料。新的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讨论古人类在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生存时代、适应能力、扩散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2.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石器—青铜时代甘肃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序列,发现和确认了新的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类型。如西城驿遗址的发掘,确认命名了西城驿文化;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的发掘,提出了骟马文化马鬃山类型等。这不仅对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进和文化交互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标尺。

      3.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专题研究,突出甘肃特色。早期秦文化项目自2004年启动,迄今已连续开展15年,解决的学术课题也由早期泰文化拓展到探索周文化和西戎文化等相关领域,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在解决周、秦、西戎三者关系及来源问题上获得了突破性认识。

      4.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强化专题研究。早期矿冶遗址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以亥母寺遗址的发掘为契机,开展了西夏历史、文献与考古的研究工作。岔山村唐墓的发现。成为吐谷浑考古研究的开端。

      5.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大量使用。骨骼人类学和动物考古学通过碳C、氮N稳定同位素、锶Sr同位素和古 DNA 分析,在解决生物的食性、迁徙和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考古将植物大遗存和微体遗存相结合。环境考古主要从气候变化、沙漠化、水文变化和人地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末次冰期以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科技考古的大力开展,使现场文物的保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室考古的清理,则最大限度地提取了文物信息,为后续的展示利用和保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秉持立足田野的传统,探索区域考古新模式,强化科研成果导向,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水平,通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局面,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更多信息...

马家窑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