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重磅|“尧都”遇“夏都”,谁最中国?山西陶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出晋!

▲山西省山川形势图
陶寺遗址位于晋南的临汾地区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

▲陶寺文化中期大墓M22示意图
“谁最中国”?
曾是文博界一个“终极之问”。
陶寺与二里头,
谁更“最中国”,
是一个至今仍在争论的问题,
但确凿无疑的是,
二者在研究中华早期文明中,
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
当陶寺遇见二里头,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1月3日,
一场大型专题展览:
巍巍如天 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
将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
这是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的首次大规模展览,
也是山西陶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出晋,
对加强夏文化遗址之间的交流与馆际协作,
具有重要意义。


▲左:临汾市博物馆外景
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景
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
以“巍巍如天”为展陈主题,
分别从四个单元:
表里山河
煌煌都邑
礼制甫成
遗产传承
全面展示了陶寺文化和帝尧文化
所反映的精神品质和当代价值。
该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文物局、
临汾市文化与旅游局、洛阳市文物局主办,
临汾市博物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承办。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一个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发掘,大墓M3016龙盘现世,引起了全国关注。此后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一座都城的面貌开始显露,而这座城竟不是普通城址,是最早的“礼仪之城”——尧之都城。
▲陶寺遗址位置示意图
陶寺遗址的发现使“尧都平阳”成为信史,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2层西南侧专题展厅,布展面积950平米,四个单元展区“表里山河”“煌煌都邑”“礼制甫成”“遗产传承”各具特色、时间轴分明,精心挑选展出的精美文物让观众见识到颇具代表性的陶寺文化特色。
本次展出一批陶寺遗址出土的精美彩绘陶器、玉器等文物约100件,其中重点文物除了彩绘陶龙盘之外,还有陶鼓、鼍鼓、石磬等珍贵文物约20件。
接下来,让我们先睹为快!

▲序厅
进入序厅,首先可以看到主题造型立体字: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前言和墙面投影宏观的将本次展览的内容和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单元“表里山河”共分为两部分,“考古陶寺”和“龙盘现世,将重点展示珍贵文物彩绘陶龙盘。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赵腾宇介绍,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篇,第一单元从山西和临汾地区的基本地理环境情况说起,以陶寺遗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蟠龙纹陶盘为线索,引出了陶寺遗址在这里诞生的背景原因和合理性。

▲“表里山河”展厅

▲“龙盘现世”
第二单元“煌煌都邑”,将通过一个大型地图沙盘来讲述陶寺遗址中所发现的古代都城。陶寺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中仅城址面积就达28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本单元分别从陶寺城市规划、宫室制度、墓葬、聚落分布等角度切入,力图通俗的讲好陶寺的城址故事。这个单元主要分为“都邑城址”“ 宫室制度”“ 王级大墓”“ 文化分布”四个部分。其中“王级大墓”是一个亮点,将通过大墓折射4000多年前的王权国家。

▲“煌煌都邑”展厅
第三单元“礼制甫成”,是该展览内容最为丰富的区域。在设计上,撷取了包括文字陶器、彩陶器、玉器、乐器、铜器、天文仪器、漆木器等不同类型的礼仪用器,通过对这些出土遗物的展陈和分析,反映陶寺文化时期礼制初兴的文化面貌。
这个单元主要分为“文字初现”“器以载礼”“观象授时”等部分,其中“文字初现”部分提到,在陶寺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具有汉字雏形的文字,这对探明汉字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观象授时”部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详细介绍了陶寺观象台。陶寺观象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观测遗迹,代表了陶寺时期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礼制甫成”展厅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的陶寺观象台
第四单元“遗产传承”,主要分为“文献尧史”“ 考古实证”“民俗传说”“ 后世纪念”“考古人语”四个部分,多维度的将陶寺文化立体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单元中,策展人广泛搜集了大量临汾地区与帝尧有关的材料,同时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相互比对。其目的在于从空间和时间上,证明了临汾地区就是数千年前帝尧的都城和主要活动区域。此外,还收集呈现了一些山西以外省市地区与尧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

▲“遗产传承”展厅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研究和展示窗口,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展示中心;陶寺遗址是夏文化研究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认为,陶寺与二里头,无论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还是在“考古中国”之“夏文化”项目中,都是两处具有支撑性质的重点遗址。
更为重要的是,两处遗址分别有着“最初中国”与“最早中国”的亲密而又直接的争论,这种“谁最中国”的争论恰恰反映了二者在研究中华早期文明或探索“中国”开始形成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无论陶寺,还是二里头,就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角度而言,二者都是最具“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典型遗址。
“就像研究需要讲证据和摆事实一样,博物馆陈展“摆文物”,把二者出土文物精品同时同地的呈现给大众,显然是一种绝佳的选择和方式。”高江涛说。

▲朱书文字扁壶
临汾市博物馆藏
距今5000到4000年的岁月中,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如星斗般闪烁着文明的光辉,那是一个万邦林立的时代,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代。
距今4300多年前,表里山河,沃野千里。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互动碰撞下,陶寺人在这里夯土建都、敬授民时、阡陌交通、合和万国,初现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成为了黄河流域目前可以确认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的实证。陶寺社会所创造的文明多为夏、商、周以及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陶寺遗址的发现使“尧都平阳”成为信史,巍巍乎尧舜,如日如天,寻华夏之根,探中国之源,陶寺向我们走来。
01
表里山河
山西,古称“山右”“三晋”“河东”等,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太行山以西,属于山地黄土高原地貌,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自古被誉为“表里山河”。山西省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东下冯遗址、侯马晋国遗址等一连串著名遗址勾勒出了山西悠远历史的画卷。
而陶寺遗址作为探索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遗址,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山西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千年传承。


▲蟠龙纹陶盘 M2001:74
临汾市博物馆藏

▲蟠龙纹陶盘 M3072:6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蟠龙纹陶盘 M3016:9
山西博物院藏

▲蟠龙纹陶盘 M3073:30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02
煌煌都邑
“王者居中,以绍上帝。”在陶寺文明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陶寺人建造了规模庞大、规划有致的都邑城市,兼具礼仪和防御功能的城门、宫城、外郭城、带有精美地面装饰的房屋等,堪称4000多年前的建筑奇迹。
其中陶寺文化所创造的诸多城市营造制度,成为了其后二里头文化和此后数千年中国王朝文明的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