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寻找西域都护府 遗址就在轮台县十余处古城中
汉昭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奉命到西域屯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从此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上。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轮台建立西域都护府,郑吉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管理当地军政事务。
两千多年过去,轮台古城以及在此驻守的西域都护的往事早已被风沙雨雪深深掩埋,然而人们对它的探寻从未止步。
研讨会现场。
丝路楼兰网全媒体讯12月10日闭幕的“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传出喜讯,经过我国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域都护府遗址确定就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十余处古城中。
卓尔库特古城远景。
几代人接力寻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在研讨会主旨发言中说,从唐代文献开始,历代都有关于西域都护府位置的一些讨论。二十世纪西方探险家进入中国西部地区,也在关注西域都护府的遗址问题。1928年,北京大学黄文弼先生在轮台一带调查勘测古代遗址,揭开考古探寻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大幕。
21世纪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接过接力棒,承担西域都护府考古的研究课题。十余年间,考古工作者以轮台县为中心,对众多遗址进行大量调查,但没有进行考古发掘,依然无法确认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准确位置。
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带领的考古团队继续寻找西域都护府。他们实地考察勘探、推论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遥感技术,将目标锁定在轮台县境内的十余处古城。“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上,百余名考古学、历史学专家也都认可这一观点,并指出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缩小范围,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
卓尔库特古城周围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红柳。
按制度应是方城
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曾参加21世纪初的那次西域都护府考古课题。他提出,秦汉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定型时期,政府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各方面严格的制度。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政府设置的一个管理机构,一定是按照官方有关要求设府建制的,在建筑规制上要适合汉代制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表示,当时中原的城池都是方形的城,西域都护府一定也是一座方城,这为寻找西域都护府遗址提供了重要标准。另外,他指出,西汉时以都护的级别,可以建制边长100丈的府邸。汉代一尺长23厘米,一百丈在现代就是230米。也就是说,西域都护府城址边长应该在230米左右。
轮台境内有十余处古代城址、烽燧、戍堡。按照林梅村、于志勇的观点,还真有一处古城符合上述条件,它就是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这座城位于轮台镇赛维尔牧业村西北处的荒漠中,从轮台县城开车过去要走一个多小时的便道才能到达。
十二月的轮台县郊,寒风将土层下的盐碱吹起,像一层薄雪似的覆盖在地面上。远远看去,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就像一座巨大的黄土堆安坐于荒漠上,周围是稀疏的红柳、骆驼刺等植物。走进古城,能看到地上零星散落着红色、灰色陶片和畜骨,有些地方露出土质墙壁残垣。林梅村认为,这座古城符合汉代制度,很可能就是西域都护府。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周围环境。
由文献推论或为圆城
而陈凌则认为,距离奎玉克协海尔古城9公里处的卓尔库特古城更像西域都护府。他的推论一方面来自《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中的记载:“与都护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结合5年来的调查、钻探,陈凌发现,卓尔库特古城所处的地理方位和相对距离,以及古城内的文化堆积情况、城址结构等与史书记载相符。
记者看到,同样位于荒漠中的卓尔库特古城比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显得有生机。古城周围生长着一人高的红柳、芦苇,一条人工水渠穿城而过。远看,这里的城垣也已严重坍塌,看不出一丝城址模样,松软的土壤中间或能看到红、灰陶片和畜骨。站上古城顶端远眺,依稀可辨整个古城呈椭圆形。考古工作者介绍,夏天时他们在这里能见到天鹅在枝叶中翩飞。
林梅村却不认同陈凌的观点。他说,西域当地人建城多为圆形,中央政府的官员不可能违背制度建一座圆城作府邸。黄文弼先生在卓尔库特古城做调查勘测推测,这个城有可能是西汉的屯田校尉城,并非西域都护府。而所谓的屯田校尉城,是西汉王朝为出使西域的往来使者供应粮食而建的后勤基地,当时一共建设了三座这样的城池。
虽然西域都护府的确切位置仍有争议,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它的所在,但以往和现在的考古调查、勘探、研究工作已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考古工作者们相信,随着未来工作一步一步踏实地开展下去,西域都护府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