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新安函谷关之变迁 一层紫气万层烟(下)
阙台处、鸡鸣台,千年雄姿依旧
前面不远处两座南北对称高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原副所长郭佳伟说:“可别小看这两座土堆,它们是真实的汉代阙台遗址,是真正有价值的文物珍宝。”“阙”是指位于城门前两边高台之上,兼具军事防御性和礼仪性的多功能建筑。
“北侧的高台叫鸡鸣台,得名于成语中的‘鸡鸣狗盗’。这里和秦函谷关一样,也有望气台。”该所工作人员付龙蛟说,“鸡鸣台和望气台都是沿用了秦函谷关的称呼,屹立千年,历经风雨剥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国范围内保存至今的汉代阙台实物极为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是汉函谷关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极具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代表性建筑。两座阙台残存高度约15米,通过考古工作确定了部分边界。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考古人员特意将望气台的夯土剖面进行了修整,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阙台是由一层层厚7厘米至8厘米的黄土夯打而成,土质细密,厚度均匀,在风雨之中剥蚀了2000多年依然可见当时的雄姿。”
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严辉介绍,通过深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汉函谷关的整体状貌决不仅限于新安城东的一处关口,而是南抵宜阳横跨洛水,北至黄河,绵延数十公里的一个整体防御体系,状类小长城,非常壮阔。而在这个体系中,汉函谷关遗址是当时的核心,也就是关城,是当时驻扎军队和囤积军用粮草武器辎重的营垒。居住在城堡里的主要是军队,也有手工业者,这与汉代同时期建造的古关城堡是一致的。夯土墙垣是连接关楼与鸡鸣、望气二台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城墙防护作用。
此外,还有古道路、窑厂和城墙等遗址,这些建筑原本都是汉函谷关的配套建筑,它们虽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但至今基本保存完好。近年在汉函谷关古道附近出土的板瓦、筒瓦、唐三彩和独具西域特色的骆驼俑、牵驼俑、武士俑、胡俑等珍贵文物,从不同程度上记载了汉函谷关昔日的辉煌。
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文博馆员王咸秋介绍,在南北两侧的山上,发现有夯土长墙,北侧长墙长270米、宽6米至13米,南侧长墙长150米、残宽2米至7米,都是函谷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其关隘建筑体系与两山、两水共同构成的整体防御格局、空间关系完整保存;遗址周边的环境要素包括凤凰山、青龙山的山体轮廓,涧河、皂涧河的流域及形态,以及自然河谷环境特征基本保持,体现了遗址的完整性。南侧青龙山半坡处有个小土堆,它是一处烽燧遗址,居高临下,视野开阔,1997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东西残长20米,南北残宽10米,残高2米。
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汉函谷关在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废,从那时起,至今已经有1700多年了。为了恢复雄关昔日的风貌,历代多有修葺。据《新安县志》载,最后一次大型修复是由时任该县负责人葛邦炳主持、邑绅张钫出资,形制上尊重历史旧貌。
据王洪超介绍,张钫重修汉函谷关之经过,惜无完整资料可见,所幸在关下住户家发现石碑一通,乃《重修新安县函谷关记》,因磨损严重,致碑文缺失甚多,文字大意可知1921年新安县县长葛邦炳驱车函谷关下,感叹函谷关自清顺治年间重修之后,300余年未能再予修葺,长此以往,恐将淹没于荒烟……于是“商之邑绅张略威将军(北洋政府曾授张钫为略威将军)”,“张伯英为重修计……略威(张钫)慨然,鸠工庀材,兴废举坠”。
张钫、葛邦炳主事之重修,为函谷关最近一次修葺,其规模虽莫能与古汉关媲雄,亦是规模宏伟,颇为壮观。之后兵连祸结,风雨侵蚀,新中国成立初已破旧不堪,20世纪50年代末,阁楼被拆除,今关洞犹存,洞基所用之汉代旧石,所刻注尺寸历历可见。汉函谷关申遗成功后,其勘探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期待函谷雄关再现新猷。
根据记载,1923年修复后的汉函谷关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关楼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层。“遗憾的是,重修的关城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被严重毁坏。”王洪超不无惋惜地说,“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下面的两层。中层为砖石结构,砾石沙灰填充,边长各10米,高8米,四周门洞十字交叉。函谷关现状最底层为平垛,是三层中保存最好的一层,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东西交通。”
关楼东面门洞两侧的对联,已经只剩下了北面的半副,内容勉强可见“功始将梁今附骥”。关楼西面门洞两侧的对联还在,上联是“胜迹漫询周柱史”,下联是“雄关重睹汉楼船”,同时提到了秦、汉两个函谷关的典故,也算是用典恰当的佳作了。
为了寻找张钫修关的资料,记者随同新安县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张琪来到张钫旧居——新安县铁门镇。在镇上繁华的一角,记者找到了气势恢宏的张钫旧居,遗憾的是除了看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碑文外,并无修关的记载。不过从蒋介石、何应钦等许多国民党要员给张钫母亲祝寿等的碑文看出,张钫当时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
汉关的申遗之路
据介绍,为了保护汉函谷关遗址的安全,做好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根据申遗的有关要求和汉函谷关保护规划,新安县成立了函谷关周边整治指挥部,对其周围的住户实施拆迁异地安置,并将汉函谷关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为配合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文物部门对汉函谷关遗址周边地带进行了详细文物调查和勘探,新发现了城墙、烧窑等遗迹遗物。为确保申遗成功,新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投巨资进行规划设计、环境整治,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汉函谷关遗址周边地带进行调查钻探。调查钻探以关楼中心为坐标点,分别向南北两山延伸,调查钻探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经调查钻探发现,该关南城墙位于青龙山,为长条形,南北走向,与望气台相连。两处城墙均为夯土筑成,质地坚硬,层次分明,初步判断为汉代所筑。
另外在窑场村东千家岭6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烧窑19座,由窑道、窑室组成,见红烧土及大量的板瓦、筒瓦残片,与建汉函谷关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文物部门有关人员介绍,此次对汉函谷关遗址调查钻探发现的城墙和窑场,是继盐东汉代仓库遗址之后又一重要发现,证明汉函谷关历史记载“北属于河,南抵散关”的可靠性,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让人激动的是,2014年6月22日,新安汉函谷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
从2007年走上申遗之路到2014年6月22日,7年艰辛的申遗历程,让新安汉函谷关成了新安县第二张国际旅游名片。但在王洪超看来,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他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作为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洪超倍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