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畅游书海 其乐无穷——文化遗产图书追溯古今风华
摘要: 5月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根据《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章程》,来自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等领域的15位专家评委,经过审阅图书、综合评议和投票推荐,从入围终评的50种图书中遴选出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20种。推介活动优中选优,遴选出的图书 ...
5月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根据《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章程》,来自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等领域的15位专家评委,经过审阅图书、综合评议和投票推荐,从入围终评的50种图书中遴选出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20种。推介活动优中选优,遴选出的图书从研究成果层面反映了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等行业的繁荣发展。翻开书卷,可一览2023年度学者们呈现给我们的古今风华。
热情参与 30多家出版社800多部图书参评
今年年初,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开启,活动通知发出后,出版行业反响热烈、积极参与。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书画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三晋出版社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30多家出版社的800多部图书参评。这些图书包含文物、考古、博物馆以及文化遗产领域的专著、文集、研究报告、图录、译著和普及读物等,种类丰富、题材多样。
优中选优 专家精心斟酌推介
3月至4月,活动办公室将书目清单发给评审专家,请他们从考古、博物馆、文物文献、工程与技术4类800多部图书中推荐图书入围终评。专家们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多次询问、与工作人员沟通遴选细节,以求真正遴选出精品中的精品。根据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统计,50部图书入围终评。按照惯例,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推介活动初评结果发布,结果一经发布,得到多家媒体转发。
5月24日下午,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人文考古书店举办,15位专家评委共聚一堂,对入围终评的图书进行翻阅审读,对图书内容、意义、编写过程、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最后投票推荐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20种。当天,终评结果在“文博中国”微信公号发布,商务印书馆、国际博物馆杂志、甘肃省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文化艺术报社等多家媒体关注转载。
高度评价 十佳、优秀图书各具特色
考古类图书占比大,展现考古学科研究成果之丰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表示,考古类优秀图书很多,让人难以取舍。第一类是考古报告,最具突破性的是《三门峡虢国墓(第二卷)》;《敦煌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田野发掘报告》也十分重要,悬泉置遗址成果是秦汉遗址里成果较为明晰的,且出土大量简牍;《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从过去关注的石窟寺转向了石窟寺窟前建筑。第二类是论文,《区域文明与沟通的意义: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建构》一书,是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系统性考古学研究,是理论思考和实际研究的结合;《求真抑或建构——走出实证主义历史学与考古学》一书,徐良高先生写了二十年,属于考古学史学理论性探索,包含大量田野考古实践个案研究;《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全面系统梳理知识,是迄今为止该阶段的最综合的研究。第三类是考古大家写的“小书”。《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是袁靖老师三十年学术研究基础上总结的动物考古成果;《从考古看中国》是主题出版物,带有大众读物性质;《先秦考古——中国考古学(上)》一书,是严文明先生和李水城先生在宿白先生主持下的一本讲义,搭建了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考古大框架,前几章具有考古学概论性质。第四类是文集类,《孙机文集》和《樊锦诗文集》都体现了考古工作成果。另外,《水下考古学概论》是中国第一本水下考古的总结性书籍,包含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理论、方法、文物保护方面的内容。
此次推介的考古类图书中,涌现出更多的大众化读物。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提到,《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从考古看中国》等书,体现考古更加公众化,许多“考古大腕”愿意为公众写考古。
博物馆类图书质量优,且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提到,《全球最佳遗产利用案例集》一书记录从2002年到2022年世界各地564个利用文化遗产的案例,此次出版的第一本收集了52个案例,具有很强的资料性;潘守永老师的《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以跨学科的视角,从民族学角度观察博物馆学。故宫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宋小军提到,南京博物院编著的《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版式设计耳目一新,销售量大,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雷兴山提到,《博物馆是什么》一书,是作者50年博物馆工作的总结和思考,颇具借鉴意义。
文物文献类图书种类多,内涵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胜前认为,国家文物局编著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研究》很有意义,是实践的成果。《北京大学藏秦简牍》《陕西碑刻文献集成》等多卷本、大部头的图书,具有极强的资料性。
工程与技术类图书数量虽少,但多为精品,借鉴性强。白云翔提到,《河北省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1952-1958年)》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认为,安济桥一书总结得很好,资料梳理细致,对年轻一代文保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
一年一度的书林盛会圆满落幕,2023年度文化遗产图书硕果累累,这些对文化遗产事业、对文化遗产图书出版有重要贡献的,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或在思想界、学术界及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图书再一次得到了文博行业、出版行业的广泛关注。明年,我们相约再次漫步文化遗产书林,共赏好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