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探展 | 来“玉出红山”展看C位“中华第一龙”

摘要: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和发掘,大大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程。牛河梁遗址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及墓葬群,发现了具有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u3162whaflg&auto=0[/video]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和发掘,大大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程。

牛河梁遗址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及墓葬群,发现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陶器,证明了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10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现了红山文化的基本脉络和独特内涵,展出160余件精品文物,C位“中华第一龙”就在这里啦。

展览C位——国博大玉龙

众所周知,玉龙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躯体呈C形,头部似鹿,附长脊;另一种躯体呈玦形,头部似猪或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碧玉C形龙是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型最大的,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此件玉龙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雕琢精美。目前此类玉龙只见于红山文化分布北区的内蒙古赤峰地区,辽宁朝阳牛河梁地区尚未见到,可能与区域和文化间差别有关。

碧玉C形龙,红山文化,高26、通鬃长21厘米,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玉器用来干什么?

红山先民“唯玉为葬”。红山文化墓葬为积石冢形制,等级分明、形制规范,是中国墓葬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实例。积石冢墓随葬品多为玉器,少见石器和陶器。以玉为葬的习俗,与王国维先生阐释“礼”(禮)字初意为“以玉事神”极为吻合。积石冢墓有单冢、双冢和多冢之分,自成单元,设有中心大墓。冢以石墙为界,由外向内层层高起,形成台阶,封土积石。中心大墓一岗一座,置于岗顶中央,是“一人独尊”观念的体现。

红山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礼器的典型代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有20余种。其中以环、璧、斜口筒形器、勾云形器,以及抽象与象生的动物形器数量最多。

红山文化的璧形玉器形式多样,从结构方面可明显分为单体和连体两种形式,具体形状上又可分为圆形、方形、椭圆形、异形等造型。玉斜口筒形器过去多为传世品,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称为“玉护臂”或“马蹄形器”等。后来发现在墓葬中大多置于墓主头骨下方,因而被认为是戴在头上的法器。随着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与之形制高度相似的占卜工具,其功能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牛河梁遗址出土筒形器为青绿色玉,有黄褐色瑕斑。整体扁圆筒状。一端作斜口,口大而外敞;一端作平口,开口较小。上下口沿的沿面均磨平或磨薄似刀刃。近平口口缘的长径两侧,有由外向内单面钻出的双孔。内壁有掏取内芯时遗留的线切割痕。该器出土于墓主颈部,横向放置,斜面朝下。

玉斜口筒形器,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高13.3、斜口端最宽8.3、平口端长径5.9-6.8、壁厚0.5厘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勾云形器造型奇异,纹饰独特,具神秘感。有四角呈弯钩状长方形及长边雕琢似齿状的长条形等形制。深绿色玉勾云形器为迄今所知红山文化同类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件,它采用拟物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极具张性的美。器体呈扁平长条形,有正、背面之分,两面都有雕纹,正面雕纹较深。中心部位镂空图案似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底边雕刻成一排粗齿,齿表面随器形及镂空的纹路走势琢磨相应的浅凹槽。近上沿中部有一穿,似鸟类圆眼和似兽类尖牙。该器物出土时位于人骨头部左侧、左肩以上,竖置,背面朝上。有学者也据其勾连盘卷的外形和纹饰,而称之为“玉雕玫瑰”,其用途可能与权杖一类器物有关。

玉勾云形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高9.4、宽28.6、最厚0.5厘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很多,惟妙惟肖,多穿孔,可以穿绳佩挂或用线缝缀于衣物上。展览中有玉凤、玉鸟、玉鳖、玉蚕、玉蝗等十余种,其中一件玉凤为淡绿色,有小开片。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背面较平。正面凤鸟为卧姿回首,高冠,曲颈,圆睛,疣鼻,喙扁且长,前端钩曲,与飞羽羽翅相接。翅内作三分上扬,尾羽作三分向下,以阴线浅刻羽根下短绒羽。背面光素无纹,有三道横向片形磨具开料痕,以及四对隧孔,隧孔均匀竖穿,两两相对,为实心桯钻技术斜向磨出。通体抛光。出土于墓主头骨下,横置,正面朝上。

玉凤,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长21、宽12.7、厚1.24厘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产地在哪?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产地究竟在哪里?至今未有定论,有岫岩、内蒙古和贝加尔湖几种说法。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颜色多为黄绿、淡绿色。玉器制作方面已经使用线具、桯钻、管钻和砣具,掌握了切割、琢磨、钻孔、镂空、线刻、抛光等基本方法。玉器以光素无纹者为多,纹饰简洁疏朗,主要有宽缓的浅凹槽纹(又称瓦沟纹)、凸凹相间的宽弦纹、简单的粗阴刻纹、细阴刻纹和阳纹。

展览揭示红山先民崇拜些什么

红山先民“礼重在祭”。红山文化发现有多处祭祀遗址,或仅由祭坛组成,或与墓地共存,其中牛河梁遗址内同时建有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墓群,是最高等级的祭祀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人物、动物塑像等与原始宗教崇拜有关的遗物,是红山先民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

女神庙为半地穴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分为北面多室和南面单室两部分。出土遗物以女性塑像为主,附以动物塑像和陶质祭器,可能是红山先民祭祀先祖的场所。著名的女神头像在这里发现。女神庙出土的泥塑人像残件,其中耳朵残块大小约为真人耳朵尺寸的2倍,人手残件与真人手掌大小相当。

女神头像出土情况

红山文化祭祀用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多彩绘装饰。其中彩陶盖瓮彩绘精美,展现了红山先民制陶的精湛技艺。盖翁器表通体装饰红陶衣,从肩部至下腹部绘制四道勾连涡纹宽带黑彩。器盖似倒置的钵碗,圜顶,正顶部嵌有一桥状小纽,绘有四道黑彩,为平行线间斜宽带纹。

彩陶盖瓮,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通高49.2、腹径42.4、口径13.2厘米,盖高7.2、径18.9厘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山文化彩陶祭器明显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彩陶工艺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保持了辽西地区更早文化的传统。将源自邻近区域文化因素的彩陶器用于精神领域,反映红山先民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吸纳与充分融合。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30余件人像雕塑,有泥塑、陶塑、石雕、玉雕,形体大小不等,均写实性较强。它们是红山先民祭拜的对象,可能是祖先、神或与神沟通的巫者。其中一件小型陶塑女性(泥质红陶),头部与右腿缺失,双乳凸起,双臂收拢贴于腹前,腹部微隆,背部向内凹,两侧有弧形线条。通体压磨光滑,左足塑出一半高靴形,主体部分未见服饰。靴子与左脚形象极为写实,反映了时人生活风貌。

小型陶塑女性立像,红山文化晚期,残高9.6厘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还有饱经沧桑的石雕人头像,黄褐色砂岩质,表面风化,有一层土沁。采用圆雕手法,面部轮廓清晰。颧骨突出,柳叶形眼,鼻呈三角形,嘴角及下颌雕刻胡须数道,耳部为半圆形。头顶有冠带饰,垂向脑后。

石雕人头像,红山文化晚期,长24、宽9、高33厘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山文化继承传统、多元交汇

红山文化传承了本地区前红山诸文化和相邻地区较早文化的因素,而且与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红山文化所处西辽河流域,早在前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起步”的阶段,其后又出现了“与夏为伍”的强大方国。展览对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介绍,显示了这一地区文化的连续性。

西辽河流域还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与环太平洋文化的接触地带,与东北其它地区以及河北、山东、安徽等史前文化都存在着相似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频繁交汇是红山文化较早跨进文明社会的推动力。红山文化分布区以北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甚至更远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出土玉器,以及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对比,揭示了西辽河流域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要冲地位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此次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是红山文化遗址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17日,还没看的小伙伴可以安排上了!

编辑:卢 阳

审核:冯朝晖

终审:崔 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卢阳

    更多信息...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