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考古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与公众考古

摘要:   11月7-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广西桂林召开。此次论坛的研讨环节共包括1场主题发言及3场专题发言,31位学者围绕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及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与公共考古等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近几年来,桂林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国际旅游胜地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 ...

  11月7-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广西桂林召开。此次论坛的研讨环节共包括1场主题发言及3场专题发言,31位学者围绕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及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与公共考古等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近几年来,桂林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国际旅游胜地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滨从桂林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新时代桂林城市发展的目标、桂林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方式的探索等几个方面作了题为“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演讲,介绍了桂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探索过程。其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府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成为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的成功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小军以“寻找失落五千年的古城——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的聚落考古收获”为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城河遗址考古发现的过程,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其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同时,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自身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间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辽代上京城和祖陵是辽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和礼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以“世界遗产视角下的辽上京遗址考古新成果”为题介绍了近年来辽上京遗址的发掘情况,如确认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证明辽上京皇城存在东向中轴线等重要问题,另外,在收获考古成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大遗址保护,因地制宜摸索大遗址的回填保护方案,探索中国特点的大遗址保护方法,督促并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进一步的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工作。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志以“明中都与凤阳的城市发展”为题,介绍了近年来明中都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明确明中都皇城内多组主体建筑的布局、结构、工艺和建造过程。另外,明中都对城市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明中都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当地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公共考古活动,也提高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全面展示考古新进展

  论坛上,多位一线考古人介绍了各自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介绍了雪域高原的重大考古发现——尼阿底遗址。该遗址海拔4600米左右,出土丰富的以石叶技术生产的石制品,对研究早期现代人群迁徙、融合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被老乡误以为在挖虫草,缺氧水土不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发掘,体现出高原考古人的不易。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韦军以大岩、塔山、父子岩等遗址多年来丰富的考古发现为依据,利用详实的考古资料,对桂林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的文化内涵、发展规律与演变的探索。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熊增珑作了《半拉山墓地考古发掘及大凌河中上游地区考古调查》的报告。半拉山墓地是红山文化的一处重要的墓地,也是近年来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墓地积土为冢,在土冢上进行埋葬和祭祀活动。报告根据地层关系还原了墓地的结构、分区和营建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作了《新疆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新收获——以博尔塔拉河流域为中心》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在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在博尔塔拉河流域发现了一批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葬,获得了关于新疆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多方面的重要材料。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甑皮岩智慧女神”的石像,成为遗址公园的地标建筑,这座女神的容貌是根据什么复原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作了《甑皮岩智慧女神塑像的研制过程——兼谈从颅骨复原容貌的理论与方法》,对采集自甑皮岩遗址保存情况最完好的一男一女两例甑皮岩人颅骨进行的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研究,由此揭开智慧女神容貌复原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作了《信仰认同与文明构建:艺术考古启示录》的报告。王仁湘表示,中国史前时代从8000年前就开始的艺术造神运动,将科学融入艺术思维,用艺术建构和传播信仰,将信仰推向广泛认同,信仰成为艺术的灵魂。史前时代创立的大范围认同的信仰体系随着艺术的发展传承到文明时代初期。而史前时代创立的艺术传统,又一直影响着后世乃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近年神木石峁遗址重大发现频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府邸楠作了《神木石峁遗址2018-2019年考古发掘及调查的重要收获》的报告,介绍了近年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的新发现,主要有完备成熟的城门设施,巍峨壮丽的护墙,规模宏大的台顶建筑以及石墙上镶嵌的精美石雕,或已具备“宫城”的性质。

  近年来,水下考古也越来越受关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丁见祥作了题为《深海考古的发生与发展——从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谈起》的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在深海领域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考古也将目光投向这片以往的“禁区”。丁见祥介绍了近年在西沙群岛将考古人员运送到400-1000米深的海域调查的工作,这是我国深海考古跨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

  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院长周有光以《桂林市城市考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近年一些桂林市内的重要考古发现,如靖江王府和王陵、父子岩、东巷、西巷等。周有光强调,城市考古既配合城市建设,也为城市证史补史,拓展城市历史,增添城市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城市考古要依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支持,妥善处理好与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关系,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诉求,才能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城市考古工作,实现城市考古目的,进而实现城市考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城市考古离不开城市这个载体,离不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城市考古可以为城市正史补史,可以拓展城市历史,增添城市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考古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院长周有光以“桂林市城市考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近年来桂林市内的重要考古发现,如靖江王府和王陵、父子岩、东巷、西巷等。另外,他强调城市考古与公共考古同行,城市考古涉及政府、企业、个人,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考古的过程,也是公共考古的过程。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珍作了“广西发现的秦汉城邑及研究”的报告。李珍表示,广西秦汉时期的城邑建设与岭南地区的广东、海南以及越南都是同时出现和发展并完善的,是秦统一岭南后的产物,在筑城技术和方法上均来源于中原,建筑材料也多采用中原的样式。但由于岭南地区与中原在地形上有较大的差异,又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的特点。

  史书记载的栎阳城在战国秦汉时期是一座重要都城,不仅是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也是汉王朝第一座帝陵、陵邑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作了题为“秦汉栎阳城的考古发现与思考”的报告。通过对栎阳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联系发掘,先后确定了三座古城。在对三号古城的勘探中,发现、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确认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为文献所载的秦汉栎阳的所在,丰富了对栎阳城遗址布局与内涵的认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考古成果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它们的复原,串起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真实历史。考古工作者用艰辛和汗水,为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城市,留住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灵魂。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刘乃涛作了以“近五年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收获与思考”为题的报告。重点回顾了近五年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情况。他还介绍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过开放考古工地、模拟考古、考古进课堂、进社区、网络直播、电视直播、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在圆明园、北京城市副中心、清华大学、望坛棚户区改造等考古工地上开展公众考古工作,现在已经形成具有行业特点和实践特色的北京公众考古活动系列。

  北庭故城是是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交通、丝绸之路和文化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以“新疆北庭故城考古新发现及保护展示思考”为题作报告。郭物研究员梳理了北庭故城的考古发现过程,2013年12月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庭故城作为土遗址,其保护和展示是有待探索的领域的保护工作,他以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提出对土遗址的保护需要强调长久性和完好性,另外,展示要以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不同遗址状况和展示需求选择合适的保护展示方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志岩作了“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的报告,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创新并实践了一套针对浅水域遗址开展水下考古的工作方法,基本上了解了遗址内的文物分布规律,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确认了遗址的性质,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战败后沉银的文献记载。此外,通过与媒体合作,策划了多项公众考古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提高了遗址的知名度,为后续的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远长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进作了“路桥人和甑皮岩——公共考古主推桂林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陈向进介绍了他踏上挖掘传播万年桂陶文化之路的过程,向大家介绍了甑皮岩陶文化取得的点滴成绩以及他为万年桂陶文化经济转化与文化传播所做的几项工作,最后他阐述了对考古成果实现经济转化是否属于公共考古范畴的思考。

  2001年在甑皮岩遗址考古发掘浮选中发现的一颗万年桂花种子是如何来宣传桂林桂花文化,普及桂花知识、挖掘桂花考古价值的呢?桂林金顺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应福作了“从万年桂花的发现到桂林桂花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的报告。他相信通过考古成果和企业产业的对接,把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也可以让考古成果反哺社会,回馈社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健康发展。

  专题三:考古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与公众考古

  考古遗址公园是古代遗址保护与展示专门园区,它以保护遗址和服务考古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遗址展示和文物展览揭示遗址的内涵、价值,是开展公众教育,将考古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地域空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钱益汇通过考古遗址、考古遗址博物馆应具备的意识、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如何走向公众以及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几方面出发,指出要做好藏品和遗址内涵的综合研究,围绕藏品和遗址形态,做好符合观众需求的展览,做好特色型教育类课程研发和文创产品开发与利用,为公众讲好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  

  考古博物馆遗址及考古遗址公园公共考古的历程是怎样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王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易西兵、西安半坡博物馆张礼智、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王进先、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戴建增、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张力刚分别结合相应考古博物馆遗址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共考古新探索做了展示。

  甑皮岩遗址发现万年陶雏器,其制作工艺延续至今,蕴含甑皮岩先民非凡的智慧。王然表示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围绕万年智慧的内涵,做了一系列万年智慧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少年感受先人智慧,培养其历史、考古的思维,增强了少年自信。

  易西兵介绍了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公共考古活动中心及社会教育活动,他表示将通过利用“公众考古活动中心”和考古工地现场开展公众考古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品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服务产品。

  张礼智认为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值得不断挖掘和总结的公众考古典型案例。半坡遗址博物馆开创了把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之先河,从高起点上把传统博物馆的保护、科研、展示的基本职能与‘物加环境’的新思维出色地统一起来了。他指出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博物馆教育手段、丰富博物馆学理论、深化对遗址内涵认识的过程。

  王进先指出喇家遗址作为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灾难遗址,完整地保留了史前地震、黄河大洪水或泥石流等多重灾难的遗迹。青海喇家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放,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好集中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古文化遗址和史前灾难遗址的平台。

  戴建增表示在建设大河村国家考古的过程中,将同步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作为公众考古获得直接经验最重要的考古发掘课程,将有规划的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公众亲眼看到展厅内陈展文物的发现、发掘过程,在模拟考古区进行科学考古体验活动,由看→实践,由听→思考,启发公众保护意识,激发公众考古热情,从而获得公众对于考古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张力刚对大地湾遗址概况、历次考古成果及近年的考古勘探情况、考古遗址公园概况及遗产价值诠释、考古遗址公园公众体验的规划思路进行回顾。他通过分析大地湾遗址遗产价值特征、遗产价值载体的基础上,设计见-知-行的价值诠释体系作为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公众体验的总构思。通过这种方式将难懂的遗产价值特征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更易于接受。

  张忠培先生提出“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他指出,无论是就一民族来说,还是据一国家而言,抑或是从人类观之,娃娃乃是一民族、一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文物考古教育,应当成为我国公众考古或公共考古的重要内容。洛阳市回民中学赵林安指出在北大考古的支持下洛阳回民中学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中学考古社,在办好考古社的同时,学校建成了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仿制品)五个展厅的博物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少年使者”和系列丛书编撰活动,让中华优秀文化从小就深深的植根于青少年心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张静从兴隆遗址公共考古夏令营出发,阐述了国博首次公共考古实践。通过真实的考古发掘体验、参观文物库房等公共考古活动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可以纵深眺望历史和了解考古的窗口。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吴健介绍了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跨湖桥遗址潮湿环境综合保护技术效果监测。跨湖桥遗址不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是一种新的发现。其中出土了世界迄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对研究人类水上交通史具有重要价值。他表示建立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立体监测数据库,为跨湖桥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为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尤其是水下遗址保护积累宝贵的数据参考。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春长阐述了公众考古实践的历程与思考。他表示公众考古是考古学成熟的标志之一。考古与公众关联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与知识社会中会空前加强,使考古学开始由传统的复原历史,转向“过去”“现代”“未来”的联接,实现考古资料价值增值,并通过关联、反馈、互动等激发包括考古学在内的知识创新乃至思想进步。他表示我国的公众考古学还是初级阶段,探索并完善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闭幕式上,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对与会嘉宾学者和媒体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本次会议主办、承办、协办方的支持表示感谢,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倾力付出。

  相比于全国其他的“大遗址”,甑皮岩遗址或许是其中“最小的”,其文化遗存面积仅300余平方米,但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却始终走在探索公共考古活动的前沿,从“我心目中的甑皮岩”征文比赛到“甑皮岩智慧少年”的评选,从大风山一小文物考古社的成立到模拟考古乐园,依托科学、扎实的考古发掘,提炼历史文脉,组织内容丰富、面向青少年的考古活动,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形成了大遗址保护特色的品牌,得到桂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及国家文物局和大遗址保护业界的认可,为公共考古做出范例。

  “向广大社会公众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刘国祥研究员在闭幕式上再次强调公共考古论坛的宗旨。“在良好的局面下,我们仍面临挑战,比如盗墓现象依旧存在等”刘国祥表示,要深入遗址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公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感谢学者在会议期间对广西文物考古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聆听诸位学者分享成果收获颇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莫志东指出,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在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较为滞后,广西文化遗产虽不及中原地区丰富,但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如史前遗址、岩洞葬、海丝文化、岩画、土司遗产等,期待各位相关学者前来指导,一如既往地支持广西文博工作,开展交流与合作。

  此外,闭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公共考古论坛会旗交接仪式,宣布2020年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将在浙江萧山跨湖桥和新疆阿勒泰地区举办。

  第七届公共考古桂州论坛落下帷幕,至此,论坛已走过7个寒暑。诚如中国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先生在所言,“考古人其实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遣往古代探访信息的使者,使者要有自己的担当,要为现代与未来社会服务,将考古明晰了的古代信息反哺社会。”作为走进历史的人,考古人担负着勾联历史与现实、将文化遗产带到公众面前的职责。我们凝聚着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科研机构、博物馆、高校、媒体等众多为公共考古默默奉献和坚持的群体,我们都深感公共考古任重道远,但锐意创新的步伐不会有丝毫停滞。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