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专家—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迈入高级文明社会
摘要: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对中华文明早期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最新研究提出,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随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迅速崛起,辽西地区迎来了继红山文化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 ...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对中华文明早期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最新研究提出,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随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迅速崛起,辽西地区迎来了继红山文化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辽西七大考古学文化之一
第二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近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北京举行,刘国祥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崛起与辽西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学术报告时介绍说,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距今9000-85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富河文化(距今7200-70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7000-6400年);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分布于辽西老哈河与大小凌河流域,其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9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赤峰地区进行调查,次年在药王庙和夏家店进行试掘,在夏家店遗址发现了上、下两层文化堆积,首次提出夏家店上、下层文化的命名。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遗址包括赤峰夏家店、药王庙、蜘蛛山、三座店、二道井子,敖汉旗大甸子、城子山,喀喇沁旗大山前,辽宁北票丰下、康家屯等。
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刘国祥指出,考古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人口数量迅猛增长,聚落数量较之前剧增,遗址点的分布数量和密度超过以往各个时期,聚落分化明显,出现了大型城址和超大规模的祭祀中心;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明显,社会内部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力,等级制度明显;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经济成为获取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家畜饲养业也十分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
从考古学文化面貌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变化非常显著,三足陶器取代了延续数千年的平底筒形陶器,出现大量注重防御功能的大型石城址和建在山梁顶部的大型祭祀中心,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时期盛行的彩陶消失,彩绘陶兴起,金属制品不断增多。“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强调布局和规划,管理有序,等级分明,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与中原高层次交流密切
刘国祥表示,从对外关系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与互动,辽西地区以大甸子为代表的社会上层与中原王朝在早期青铜时代存在高层次的密切交流,互有影响。
其中,大甸子墓地出土盉、爵、鬶共24件,这些器物的形制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非常相像,大甸子墓地所出的绿松石制品主要包括绿松石片和绿松石珠,特别是大量绿松石镶嵌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也与二里头文化有相似之处。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有28件为前代遗玉,其中发现的勾形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墓地中也有出土,器型几乎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上的某些图案,同商代铜器上的图案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此外,通过对中原和北方地区出土卜骨的研究,可以看出二里岗早期商文化中以卜骨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主要是承袭先商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先商文化中以卜骨为载体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是吸收相邻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岳石文化,特别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燕山南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推动中原地区的商文化发展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刘国祥说。
为何重点强调防御功能
在对外关系方面,夏家店下层文化既有与中原地区的和平密切交流,也有周边强势文化“虎视眈眈”的威胁。
针对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大量出土骨镞,刘国祥认为,这可明显看出夏家店下层文化面临的社会冲突加剧,大型城址与小型聚落的布局因此均重点强调防御功能。
他指出,不同于中原与辽西地区的交流模式,夏家店下层文化同期的“近邻”——陕西石峁遗址的文化输出带有更多的扩张与战争因素。而拥有发达农业和多样经济结构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粮食与人口资源充足,可能成为当时石峁统治阶层向外扩张掠夺的对象之一,这也许是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普遍强调防御的重要原因之一。(完)
扩展: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分布于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的一支青铜文化。其分布范围北至西拉木伦河,南临渤海,东抵医巫闾山。西界在滦河一带。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址一般位于河流的旁边,且多有成群、成组分布的特点。这些城址为同一时期的遗迹。以内蒙赤峰市阴河至英金河地带为例,这一带的石城皆分布于河流两岸险峻的山冈上,这些城址只在缓坡和地势较平坦处修建城墙;在山势险峻的岩壁或沟壑之处,则利用自然的地形作为防守的屏障。这些城址可分为三大群:东群、中群、西群,在三群石城中,以西群中的迟家营子城址为最大。这样便可将这一地带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划分为三个层次。东群和中群各以中型城址为中心形成一个区域性城址群,而西群中的迟家营子城址则很有可能是整个阴河—英金河流域城址群的中心。上述情形,在其他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中也可见到,当为该文化聚落形态的一个特点,它应与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有关。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东北部大灰包山坡上,距
离城区约8公里。该遗址是2009年4月为配合赤峰至朝阳高速公路的修建,而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
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保存质量最为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聚落遗址,也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土质城堡。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以前者居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窖穴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类。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经正式发掘的地点主要有内蒙古赤峰大甸子墓地和敖汉旗范杖子墓地。大甸子墓地位于同时期围墙聚落之外的东北部,其间有围墙和壕沟相隔。均为长方形土坑坚穴墓,皆头向西北。按其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墓三类。部分墓葬的足端设有壁龛,用以放置随葬品。近四分之一的墓葬发现木质葬具,均为一棺。大甸子墓地的墓葬分布相当密集,墓葬方向大体相同,间隔亦较均匀,墓圹间几乎没有打破关系。表明原来墓地的地面上有各墓葬位置的标志墓地是被有秩序、有管理、不间断地使用了一个时期。
陶器以夹砂灰陶和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绳纹和绳纹加划纹为主,附加堆纹、素面磨光也占一定比例,还有少量彩绘,其纹样多与青铜器相近的云纹和雷纹,显示出它与夏商周青铜器图案的密切关系。陶器的主要器形有鬲、甗、鼎、盆、瓮、尊、壶、豆、钵、盘等。以鬲、甗、盆、罐类数量最多。腰部饰附加堆纹的肥袋足甗、筒腹鬲、罐形鼎、鼓腹罐、盂、鼓腹盆为代表性器类。彩陶多见于墓葬。
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较少。器类有锄、铲、刀、斧、凿等。玉石制装饰品多出于墓葬,材质有软玉、大理岩、绿松石、玛瑙等。种类有环、璜、玦、管、珠、筒形器及各种形状的坠饰。骨角器有铲、镞、匕、锥、针等。漆器可辨器形的有漆觚,内外皆髹朱漆。这种镶嵌蚌片的漆器,当为早期螺钡制品。发现了一些欲嵌于漆器表面的蚌片。铜器有斧柄饰件、杖首、戈及戈柄,耳环、指环等。其中多数铜器颇具特色,应出自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匠之手。锦州水手营子出土的连柄铜戈为迄今所仅见。
根据地层关系及遗物特征的变化,可将该文化分为三期。夏家店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1400年之间,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和早商文化相当。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址群已多有发现。每群中城址的规模差别较大,一般是以一座大型或中型城址为中心,其周围分布着10余建小型城址。在阴河至英金河区域内的三群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群存在着级差。这些城址分布于阴河至英金河沿岸城址之间,从其遥相呼应的情况来看,它们似并非彼此为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座大型城址可能不仅是西群的中心城址,而且是这一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从这些城址规模的悬殊差距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等级分化和相当广阔地城内的政治实体。尽管尚难确定各城堡之间是否已形成臣属关系,但它们均被置于同一集团内而不得游离于其外,则应不至大谬。
大甸子墓地各个墓区之间随葬品种类和数量的差别,反映出当时各家族社会地位的差别。似可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权贵家族和贫贱家族的区分,且其地位可能较为固定。另外,在大甸子遗址周围百里以内,来发现与之同时期的规模较大的聚落,仅见零星的小型居民点。由此看来,大甸子遗址很可能是当地的一个区域的中心。而被埋葬于北1区墓地的权贵家族很有可能不仅在该聚落内,而且在该区城内居统治地位。在大甸子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爵、盉等陶器。这些陶器不见于其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或墓葬,却与二里头文化的同类典型器物十分相似。它们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出土,不仅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相当,而且反映出两者之间曾发生过直接的交往。由于这些陶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因而它们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出土,或暗示着中原地区夏代的礼制曾对夏家店下层文化产生过强烈影响。
参考资料:刘庆柱:《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