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
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古名物寻微出版年: 2017-9页数: 521定价: 12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108056061内容简介扬之水的名物研究真正过人之处,是通过细微的体察和近乎无我的叙事,激活古代寻常物用中诗性的品质与人心中的诗意,使人们在日用常行中感受物中情的真切。当物之美与诗之美随着文化史的 ...
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古名物寻微出版年: 2017-9页数: 521定价: 12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108056061内容简介扬之水的名物研究真正过人之处,是通过细微的体察和近乎无我的叙事,激活古代寻常物用中诗性的品质与人心中的诗意,使人们在日用常行中感受物中情的真切。当物之美与诗之美随着文化史的 ...
曾有西风半点香-棔柿楼集·卷九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标题: 棔柿楼集·卷九出版年: 2016-9页数: 229定价: 105.00元装帧: 精装丛书:棔柿楼集ISBN: 9787102075136曾有西风半点香的创作者扬之水作者作者简介扬之水,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等。目录怫人中土之“栖居”(一)— ...
正仓院里的唐故事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年: 2024-7定价: 98.00装帧: 精装ISBN: 9787547933411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本书为扬之水2012—2019年七次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观展笔记,同时附扬之水日本旅行观展日记。观展笔记记录了 ...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出版年: 2014-9页数: 1117定价: 296.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513406512内容简介《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是扬之水先生潜心研究十余年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共计约35万字,图片3000余幅,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上下)、明类型与样式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宋元明金银器皿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标题: 卷三宋元明金银器皿出版年: 2016-6页数: 286定价: 96.00元装帧: 精装丛书:奢华之色ISBN: 9787101118575内容简介尚刚作序。扬之水对文献有深切的理解和精妙的运用。凭着顽强的寻觅、朴实的学风、细密的梳理,她令文献和实物互证互补,融合无间,以丰富的文献解说实物当年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增订本)-卷二·明代金银首饰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标题: 卷二·明代金银首饰出版年: 2015-4定价: 96.00元装帧: 精装丛书:奢华之色ISBN: 9787101107067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增订本)的创作者扬之水作者
奢华之色-明代金银首饰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标题: 明代金银首饰出版年: 2011-1页数: 266定价: 96.00元装帧: 精装丛书:奢华之色ISBN: 9787101073614内容简介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标题: 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出版年: 2010-04页数: 264定价: 96.00元装帧: 精装丛书:奢华之色ISBN: 9787101073348内容简介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皿 作者:扬之水出版社:中华书局副标题: 宋元明金银器皿出版年: 2010-1页数: 264定价: 96.00元装帧: 精装丛书:奢华之色ISBN: 9787101075311内容简介与卷一、卷二相同,本卷也是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 ...
“观像”是以图像研究为出发点的栏目。可以说,“像”辐射了所有视觉文化的对象,而“观”则可以是审美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随着图像作为史料观念的兴起、艺术史自身学科范式的转变,图像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研究为跨学科对话创造了契机。唐代文化是一幅长卷,正仓院宝物就是长卷中绚丽的一段。这格外精采的一段不宜单独来看,要放在我们所能了解的唐 ...
近年山西数座北齐壁画墓的发现,使得今人对北朝画迹的认识被屡屡刷新,去岁忻州忻府区九原岗墓群中的一座北朝晚期大型壁画墓,更以许多前此未见的艺术形象将人们的认识又推进一层。遗憾的是,除却穹隆顶上面的星象图及两壁星星点点的残迹,墓室壁画几乎盗揭殆尽,所幸墓道东、西、北三壁的壁画尚大部存留。东西两壁,画面自上而下界为四层。第一层,图画仙 ...
今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宋元时期,泉州港为海上贸易的国际大港,曾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而今天的主角——南海I号宋代商船,其出航地点即有可能是泉州刺桐港。南海I号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所见船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艘沉船 ...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风现藏于山西博物院一屏风之称不见于《经》,它出现在先秦经典中时通常名之为“扆”或“依”,又或用鸟羽装饰得华丽而称作“皇邸”。不过后之史籍述前朝故事,已径自称作屏风,如《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云其“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扆是背依之屏,《荀子·正论篇》天子“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礼记·明堂位》“天 ...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初从遇安师问学,谈到唐代,正仓院藏品便是经常的话题,老师的著述里也多次引用。我曾托朋友从东瀛先后购得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和初版《东瀛珠光》,历年的正仓院展图录也靠友人帮助陆续配齐,又有以丛书形式印行的各种分类汇编,如乐器、漆器、金工、纺织、文样,等等。自家考校名物,正仓院藏品自然也援引不少,并且以此为证解决 ...
 “南海I 号”船舱分布图一艘船,航行于古代与现代之间 抹开了人类回望来路的一团迷雾 一艘船,航行于东方与西方之间 在无痕的海上走出了另一条丝绸之路 一艘船,航行于科学和艺术之间 若是科学家没有疯狂的艺术思维, 又如何将朦胧的水下梦境显影?沉船全景(2014 年)“四时花信,展尽黄金缕”, 目前考古发现的两宋时期金 ...
“ 由席坐而转为高坐具上的垂足坐,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一次大变革,虽只是家具的增高,但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变化却很是不小,比如观念,比如生活习俗乃至礼俗种种,甚至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此番变革并非成于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一个持久的过渡。 ”中国古代建筑以框架结构体系为主,且以此贯穿始终。在框架结构中,任何作为空间分隔的构造和 ...
8月22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新猷资料馆举行。相关链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举办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的会议发言,以“画中名物二题”为题,对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中的背壶,以及美国大都会本《胡笳十八拍》中的钵盂与唾盂进行了介绍。其他 ...
曾经和一位考古界的朋友谈到古器物的定名,他说:用古文献中的名称来为今天我们考古发现中的器物定名,实在太难了。比如碗,你说它和杯、盏怎么区别?还有饭碗、茶碗、酒碗,究竟有什么不同? 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并非不可尝试,虽然不能做得精确。而这种区分,古人本来也不是很严格。 近世使用的“碗”字,古写作“盌”或“椀”。《玉 ...
编者按 文物和考古,这两门学科的关注对象、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等都有很大不同。《白沙宋墓》则是成功结合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的一个范例,是“通过田野工作,结合文献史料,最大限度地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真实面貌的力作”(孙机语)。这里推送扬之水评介宿白《白沙宋墓》及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的文章,以纪念2月1日逝世的宿白先生。 细节的 ...
近年山西数座北齐壁画墓的发现,使得今人对北朝画迹的认识被屡屡刷新,忻州忻府区九原岗墓群中的一座北朝晚期大型壁画墓,更以许多前此未见的艺术形象将人们的认识又推进一层。遗憾的是,除却穹隆顶上面的星象图及两壁星星点点的残迹,墓室壁画几乎盗揭殆尽,所幸墓道东、西、北三壁的壁画尚大部存留。东西两壁,画面自上而下界为四层。第一层,图画仙 ...
内容提要:宋代金银器的设计与制作,从造型到纹饰,都已经完全中土化,这也是金银舍利容器的演变趋向。发现于寺塔地宫的金银舍利容器,或自身有铭记述供养人名姓及器具制作年月,或同出有石函、石碑记述舍利供养事迹,因此地域与时代都很明确。根据目前的发现,金银舍利容器的制作以北宋为多,而器皿与首饰的发现,却是南宋为多。作为金银器史的一部分,两 ...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中原和南方的步摇花或简称步摇,与北方地区的步摇冠虽然系缀摇叶的做法相似,却是各有发展演变的线索。步摇花依然是女子首饰,大约只是把来自异域的摇叶移植到原有的簪钗中。后世“步摇”之名则沿续它本来的发展线索成为簪钗样式之一种,即簪首或钗首饰物有“步则摇动”之意趣的一类,并且随簪钗风格的演变而不断翻新。
挽带为结,同心结是一个基本样式:两股交搭,挽一个方胜式的花结,结在中心,而带伸四面,它在佛教艺术中表现最清楚(图1-1~4),当然这也是世俗用物的移植。后世书简仿样折叠,名作同心方胜,更可见得明白。南朝梁武帝《有所思》“腰中(一作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便是借了这个样式而意取双关。辞书或把同心结解作“用锦带编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所谓“连环回文”,其实是从同心结的基本式样发展出来的。1-1北齐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