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板桥村吴越国李氏夫妇墓发掘简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原载《东南文化》2023年第6期)内容提要:2021 年3—8 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苏州工业园区板桥村附近的两个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Ⅱ区同一封土堆之下发现了三座竖穴土坑墓,应为同茔异穴合葬墓,出土了漆器、木俑、金属器及买地券等随葬品,部分漆器上还有“姚先上牢”“丁卯徐上牢”“何 ...
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24年第1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东南文化》官网https://dnwh.njmuseum.com/编辑:谢小娟END《东南文化》专注学术微信ID:dnwh_nb长按指纹扫描二维码关注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投稿邮箱:dnwh@chinajournal.net.cn邮寄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邮政编码:210016订阅电话:(025)84838595官方网址:https://dnwh.njmuseum.c ...
来源:《四川文物》2024年第1期
甘肃武威凉州区磨嘴子汉墓清理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载《陇右文博》2009年第1期结语该墓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器物。但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来看,大致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的墓葬。从墓葬的形制看,该墓为斜坡式墓道,在墓道后端作成土洞单室,洞顶呈拱形,洞室底低于墓道0.1~0.2米,与1959年发掘的磨嘴子M23相似,应为西汉未至东汉初年常见的一 ...
集安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集安县文物保管所2.这批墓葬里出土的夹沙陶器,多为手制,也有个别陶器为轮制。在M196号出土三件陶壶,素面红褐陶,高领四耳喇叭口,腹短圆,其形制较为特殊。与此墓毗邻的M195号出土的素面灰白陶残罐,直领平唇,陶表磨光,近似原始瓷器,均在“洞沟古墓群”中首次出土,为探索高句丽陶器的发展演变与墓葬的断代提供了线索。高句丽 ...
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汉晋墓葬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南昌市博物馆(原载《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2013年9月,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公租房建设工地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砖室古墓(图一)。接到消息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昌市博物馆专家立即赶赴现场查看。通过现场裸露的墓砖、周围散落的陶瓷器碎片及墓葬分布情况来看,初步判断其可能是一处 ...
山西平陆新石器时代遗址复查试掘简报选自《考古》 1960年08期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分队平陆县位于山西省西南边界。1955、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曾到该县做过两次调葢工作,发现了一批古代遗址①。河南分队在1958年5、6月间,又进行了一次重点的复查,选出两个典型遗址作了试掘。现将复查试掘的资料简略报导如下。一、盘南村遗址盘南村位于平陆县城 ...
M11 墓葬形制 M11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方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85°,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底距地表6米(图二)。图二 M11平、剖面图 出土器物 M11共出土器物23件,质地均为泥质灰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陶俑及模型明器,第二类为实用生活陶器。第一类:陶俑及模型明器。可以分为三组,即家居生活俑、动物俑及模型明器。第一组 ...
三、考古工作收获 十年的考古工作,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考古工作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收获如下: 1.考古调查与发掘方面 (1)探明了西城城垣四至。西城古城平面基本呈矩形,东西长4780米,南北宽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 (2)于西城墙发现了晋阳城肇建之初东周时期的城墙遗迹。并发现城墙三次大的营建及历代改建、扩建、修补过程。 ...
晋阳,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毁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晋阳城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屏障,是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融的大舞台,为中华多元一体的民族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晋阳城从建成到废弃连续15 ...
(二)西城墙及西北城角的发掘 为进一步了解已探明城垣的年代及性质,我们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对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的要求,选取调查发现的重要遗迹经上报批复后,有计划地开展了发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以了解唐五代时期晋阳城城址范围、规模及性质为主,因此,发掘工作到这一时期地层基本结束。 1.解剖、发掘西北角及城墙 2002年,太原市 ...
一、前言2015年6月2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业务人员对祁东县归阳唐家窑遗址进行了为期17天的考古调查,于2015年7月12日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经本次考古调查,初步确定了归阳唐家窑遗址的位置、范围与面积、堆积状况、年代与文化面貌,基本掌握了遗址的构成、环境及保存现状,为下一步针对该窑址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建议。二、地理环境与 ...
龙门堂墓地位于湖北省郧县安阳镇党小河村一组的五谷庙岭, 西距县城约40公里, 现存面积6000平方米, 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39.2"、北纬32°49'01.1", 海拔高程为170~180米 。 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的建设,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 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 ...
摘要:李居柔是金代陕西东路地方长官,不见于史籍。其墓葬位于西安市观音庙村,是一座未经扰动的小型砖室墓。出土随葬品器物有耀州窑瓷酒具、钧窑瓷食器、金属炊器、买地券等各类以及一些私人生前所用的物品。李居柔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观音庙村西影路副46 号小区院内,坐标为N34°13′25.428″,E108°59′02.466″,墓室顶部高程为437 米(图一)。2014 ...
赵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梨河镇赵庄村,沂水河东岸三级阶地。(图一) 地理坐标北纬34°18.026′,东经113°41.548′,海拔104米。2006年春发现,后经多次调查确认其包含丰富的化石和石制品等文化遗存。2009年10月—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60平方米,最深处距离地表6.25米。 ...
吉水县城东南郊赣江与恩江交汇处,因这里曾有三堆高高的封土,像当地用来祭祀神灵的斋饭,故得名“三碗斋”。该处北面紧邻县城,恩江由东向西注入赣江,蜿蜒成弧形环抱状,属我国古代下葬先人的极佳之地(图一)。通过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证实它们为三座砖室墓,编号为JSM1、M2、M3。1991年8月,铁道部第十六局在吉水县城东南郊修建向(塘)至吉(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17ZDA218)的阶段性成果,载于《江汉考古》2019年第2期。作者介绍方辉,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商周考古岗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考古学),国务院学位 ...
渤海贞孝公主墓发掘清理简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1980年10月至12月,1981年5月至6月。延边博物馆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公社龙海大队龙头山,发掘清理了渤海贞孝公主墓。地理环境渤海贞孝公主墓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公社龙海大队西龙头山上,距县城东北约五十华里。龙头山是一个由南向北 ...
《运河学研究》集刊第4辑封面
江西金溪县井上村环壕遗址考古调查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江西金溪县文物管理所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金溪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江西省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该项工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 “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年 ...
山东省龙口市东梧桐遗址清理简报 文/ 闫勇 徐明江 为配合龙烟铁路工程建设,2007年10月至11月,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龙口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龙口市芦头镇东梧桐村北工程所在地(图一)进行考古勘探,发现窑址一座,清代墓葬3座,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窑址 (一)陶窑形制 陶窑,1座。编号Y1。 Y1, ...
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莱州市西山张家村壁画墓考古发掘简报 文 / 杨治国闫勇张英军 西山张村壁画墓位于永安路街道办事处西山张家村东,距市区约1公里,福禄山的南麓靠村处,东距206国道约500米。2008年5月,西山张家村村民在施工建设中发现,编号M1。2014年4月,在西山张家村南约500米处一处高台地上,又清理一座壁画墓,编号M2,现将发现情况简报如下: 一、M1 M1 ...
编辑:赵巧审核:种建荣 邵晶
来源:本文发表于«西域研究»2024年04期,第45-53页作者简介:张俊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简牍学研究与西北汉简整理。曾参加悬泉置遗址发掘、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的释读与整理。出版《简牍学论稿》《悬泉汉简:社会与制度》《马圈湾汉简整理与研究》专著3部,发表简牍学论文150多篇。 ... ...
在配合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建设项目的考古工作中,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项目所在地通州区漷县镇翟各庄村东发现古代遗迹110处,其中墓葬69座、灰坑35座,另有窑址、古井等。各类遗迹年代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出土了大量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这些发现丰富了北京地区的考古学资料,对北京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推进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
宁夏固原地区汉墓随葬的单耳罐和双耳罐与中原地区陶器区别明显,与当地战国陶器也有较大差异。扩大对比范围后可知,固原汉代的附耳罐主要和关中西部至陇山一带的发现最为接近,应当存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此外,在陕西中北部也存在类似的战国陶器,被称为“辛庄类遗存”。结合历史背景,推测秦人很可能在扩张的过程中吸收了北方民族具有“辛庄类遗存”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