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志敏先生1924年4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1岁。1928年,先生4岁时举家迁往辽宁大连,在大连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1941年4月初中毕业,5月迁往北平,升入艺文中学(今长安中学)高中。1944年,先生从艺文中学毕业,升入中国大学史学系。次年,在中法大学文史系旁听裴文中先生讲授史前考古学,在地质调查所新生 ...
内容提要: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高度相似,而藤花落遗址的房址特征无法证明其属于尧王城类型。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与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同为 ...
摘要: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包含至少7位曾侯在内的曾国墓群,已发掘墓葬可分为三期五段,主体年代在春秋时期,年代下限可至战国中晚期,墓向多为东西向,并多以南北并排的夫妻合葬墓形式分布。其空间布局分为两部分,即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曾侯墓区和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墓葬聚集区。曾侯墓区位于岗地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年代渐晚,依次为曾公求→曾侯宝→曾 ...
摘要:香港地区的考古工作自1920年代诞生到1970年代被纳入政府规管,其早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主要考古田野工作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香港地区考古学早期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早期香港考古的学科边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走向科学化;理论路径由文化历史主义不断发展;其国际性贯穿始终。学者们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将香港考古材料与 ...
摘要: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 ...
汉代社会信仰世界的变迁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关于汉代社会的信仰世界,其内容十分丰富,层面也十分复杂。汉代的信仰乃至宗教问题,一向是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美术史、思想史、文学史乃至民俗学等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修改所得,聚焦于汉代昆仑图像、天门图像、西王母图像、天神图像与昆仑升仙信仰和汉墓图 ...
2018年10月27日,在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和埃及文旅部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在开罗总理府签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埃及卢克索的卡尔纳克孟图神庙正式启动田野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派出考古队到埃及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本项 ...
本书为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天籁——湖北出土早期乐器”的展览配套图录,分为“戛击鸣球”“奏鼓简简”“钟鼓喤喤”三个部分,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藏古代音乐文物近百件,并附有两篇相关研究论文及详细的文物介绍与相关知识介绍,梳理了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及其演变历程,描绘了礼乐文化的滥觞、发展和鼎盛过程。 ...
本书充分利用类型学方法,对夏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的金属饰品、骨角蚌饰品、玉石玛瑙饰品进行详细的形制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装饰品出土位置,讨论了各种装饰品的功能。从装饰品组合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各考古学文化或各墓地装饰品组合情况,进而讨论了各考古学文化或各墓地关系。最后从装饰品和陶器两种视角,讨论了东周时期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情况。 ...
4月17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国际研学中心举行。作者:摇慧敏
摘要: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与晚商王朝中心区域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多数产品很可能直接从晚商王朝中心地区输入。绿松石器可反映晚商王朝与 ...
龙泉溪口瓦窑垟窑址和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分别位于龙泉窑主要产区溪口片区和中心产区大窑片区,瓦窑垟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两处窑炉遗迹,通过出土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残片,研究宋元时期的龙泉窑分期断代和生产性质。瓦窑路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南宋中期的窑炉遗迹和灰坑遗迹,通过出土的200余件黑胎青瓷产品和少量白胎青瓷器,研究南宋中期龙泉窑 ...
摘要:元代的蒸馏酒虽有“汗酒”“烧酒”“重酿酒”等汉语名称,但一度流行的“阿剌吉酒”等音译名称,使得中国蒸馏酒起源成为颇具争议的国际性学术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史籍所载“汗酒”及其制备用具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的相关资料,通过“汗酒”名称和蒸馏器具渊源的探析,认为“汗酒”之名理应源自历史典故“汗出如浆”,而制备“汗酒”的酒铛实乃釜 ...
摘要:东汉陵墓由陵和园二部分组成。行马之内是“陵”,行马之外是“园”。行马之内有石殿、钟虡和罘罳。行马之外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掖庭。考古发现的东汉陵园遗址一般有5组主要建筑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对照遗址的特征,封土东侧当是石殿、钟虡,封土南侧是墓屛罘罳。石殿的东北是寝殿、便殿,寝殿、便殿的北部是掖庭。园寺吏舍目前尚难确定。石殿、 ...
责编:昭晣 韩翰
摘要:肥袋足鬲是商时期在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共有的一类器物。虽然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肥袋足鬲形态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商文化的扩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肥袋足鬲消长、中断与复兴的时间却几乎相同。肥袋足鬲所体现的文化传播,反映了华北平原北缘地区与晋陕高原地区人群的交流与互动。晚商时期使用肥袋足鬲的人群往往与佩戴卷云形金耳 ...
责编:昭晣 韩翰
摘要: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稳定性对文物本体的保存与保护具有较大影响,对锈层稳定性的判断是评估铁质文物整体保存状况的关键步骤。“保护能力指数”(PAI)是锈蚀稳定相与不稳定相的含量比值,可用于评估铁质文物的锈蚀程度及腐蚀趋势。近来拉曼光谱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一种半定量方法,可用于计算混合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各组分含量,因此,可利用该方法计算 ...
2024年1月开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配合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地块开展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一组隋唐房址及房址相关遗存。这组建筑虽破坏严重,但残存部分建造规整,规模较大,且在基槽内出土一批隋代、初唐的器物,结合该地块地理位置,这一发现对研究苏州隋代历史有重要价值,现简要介绍如下。一、相关遗迹单位及隋唐建筑基址平面布局此次发掘 ...
镀锡是古代铜器表面的重要装饰工艺之一,包括热镀法、富锡金属膏剂擦镀法、锡石还原法等多种工艺方法。镀锡铜器表面有银白色光泽,并具备一定耐腐蚀性。学界对于中国古代镀锡铜器的科学研究,始于对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铜斧的分析。此后相继在四川峨眉、宁夏固原与内蒙古毛庆沟、甘肃灵台等地也确认了镀锡铜器的存在,这些镀锡铜器的年代集中在西周早期 ...
4月1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一号墓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这个令学术界充满期待的考古项目首次揭开神秘面纱。武王墩大墓无疑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发布后,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基于发布成果,我们谈谈对武王墩大墓史学价值的初步认识。首先,武王墩大墓无疑是迄今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 ...
摘要:马家塬墓地出现的大角羊、棕榈叶纹、城堞纹、类忍冬纹等图像或纹饰,以及对龙纹扁体环、人形车辖,为战国中期晚段从中亚通过新疆到达甘肃天水地区的波斯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也见于长城地带西段的甘肃省东部、宁夏固原地区以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其中以马家塬墓地所在的甘肃天水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这些波斯文化因素均较其来源地有不同程度 ...
摘要:孙龙石椁是目前所见北魏洛阳时代纪年最早的石质葬具,其文字结合图像的主题表达形式颇具特点,具有重要的标本学价值。本文回顾了孙龙石椁的发现与研究历程,纠正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石椁形制、题铭与榜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文字表达的是一种旌表孝行的意图。文章重点对图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合大量考古新发现,对图像布局及题材渊源、主 ...
渤海地方政权的统治中心,按照史料文献的记载,唐玄宗天宝时期(742~756年)为显州,天宝末年徙至上京,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又一度迁至东京。这些记载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已经发掘的吉林和龙西古城、黑龙江宁安上京城、吉林珲春八连城,分别对应了以上3个统治中心。但从渤海建立的698年到天宝前的40余年间,亦即渤海早期政权的统治中心(早期王城 ...
摘要: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超景深光学显微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饰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玻璃珠的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综合物理化学信息,确定了玻璃珠的玻璃体系、制作工艺(着色工艺、成形工艺)和产地来源,探讨了以丝 ...
摘要:“陂池”一词作为与东汉帝陵相关的文献,主要见于光武帝《营寿陵诏》,对理解两汉帝陵封土变化的作用十分关键。由于文本传抄和误读等原因,以往对“陂池”的解释存在不少差错。“陂池”音义皆同“陂陁”“陂阤”“陂陀”,当释为微微隆起、不平倾斜之貌,唐代人于此早有正解。“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断句无误,李贤注“言不起山陵,裁令封土 ...
摘要:本文主要梳理泰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历程,使用文献分析法,全面搜集与泰国史前考古有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19世纪中期以来泰国史前考古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地叙述和评论。根据泰国考古学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特征,将泰国史前考古学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期至二战时期的诞生与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从二战 ...
长白山天池畔女真文石碑已发现23年,最先由延边州文物管理所保管,现保存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内。石碑发现之后,周长庆在新华社刊发《长白山“女真祭台”文字碑发现记》的报道,陈景河在《吉林日报》发表回忆录和碑文考释,但历史学与考古学界并未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笔者进行长白山神庙复原研究时,考虑到石碑与祭坛作为天池近处唯一保留下来的古 ...
责编:昭晣 韩翰
摘要:位于南北东西交通汇融之地的长江中游,在汉唐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是武昌隋唐墓产生的重要历史场景。汉末至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取得长足发展,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与这里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中原北方战乱时接受移民的情况息息相关。南朝时期,长江中游墓葬的面貌与下游差距加大,表现出具有特色的 ...
摘要:本文对古代叠范铸钱工艺进行了研究,把叠范铸钱发展历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汉代经历了初级和中级两个阶段,初级和中级叠铸又被西汉中晚期的上林三官和新莽时期的直流浇铸分开。至王莽第三次改制时,初级叠铸发展到中级叠铸。在此基础上,文中对学术界分歧较大的部分五铢钱叠铸范和遗址的年代、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们的年代可能在 ...
摘要:依隋唐洛阳城里坊最新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结合出土墓葬(志)材料与传统文献,推定唐代圣善寺作为神龙政变之后营建的政治景观,只存在于洛阳一处。圣善寺是舍宅为寺或改原有寺庙形成,其所在区域的建筑规模与体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故唐中宗建报慈阁,安置佛像;后又基于隋唐洛阳城原有的里坊规划,以50余步为准扩建僧房。营建后的圣善寺成为洛阳 ...
考古学文化的进退往往意味着该文化的强势与否,折射着背后人群、国家的盛衰,因此考古学文化进退研究对于准确认识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商作为三代文明之一,也是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点时期之一;但相较于晚商文化在北方、西方、南方的退缩,其在东方的进退尚需进一步探讨。商文化的东方地区大致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临近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 ...
责编:昭晣 韩翰
新石器时代玉琮神面纹玉戚鹰纹玉圭兽面纹玉饰商玉环玉璜玉璧玉璧玉璧带柄人形饰玉鹰玉鸮鼓形玉饰三孔玉刀玉戈西周缀玉覆面龙纹玉环青玉罍鸟形玉戈人首神兽纹玉戈玉马玉羊玉熊玉牛玉螳螂龙形玉觿玉鹿凤形玉饰玉人玉人玉人玉人龙风纹玉圭形饰凤纹玉璜人形玉璜龙纹玉璜人龙形玉饰龙形玉饰鸟纹玉玦猴形玉饰三璜双环双玦玉佩玉玦组佩玉牌连珠串饰玉项饰牙璧兽形 ...
在人类文明史上,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对于奢侈品的消费与追求同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珠饰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之一,在社会进步、工艺水平提高和人们偏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材质、形态和装饰工艺,夹金箔层玻璃珠便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此类玻璃珠是将金箔嵌入玻璃层中的人工制品,在珠体不受损的情况下,能 ...
2015~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02座,出土青铜器、玉石器等随葬器物627件(组),以青铜器为主,玉石器次之,共170件(组)。玉石材料包括闪石玉、玛瑙、玉髓及孔雀石等,器类包括镯、环、玦、扣、管、珠和剑 ...
20世纪下半叶关于西周时期的考古学发现曾极大地佐证一些关于周的传统认识,即周是渭河流域关中平原的一个小部族,推翻商王朝后建立了新王朝。为了管理西北和东北延伸至今山西省、河北省,东至山东省,南至淮河及长江中游的广袤的新征服领土,周王室派遣姬姓成员及其盟友至新领地建立诸侯国。通过这些诸侯国,周王朝能够在四面八方的广袤领土内施行其政治统 ...
摘要:为了解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特征及产地来源,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膨胀仪和吸水率仪对遗址出土的7件印纹硬陶和3件原始瓷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上述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较为接近,皆具有南方陶瓷“高硅低铝”的典型特征,但原始瓷样品胎料组成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同时,二者胎体的助熔剂含量总体偏低;原始瓷釉以C ...
责编:昭晣 韩翰
内容提要:元代中后期至明初,龙泉窑的生产与销售进入顶峰时期。根据沿海港口出土陶瓷器的组合,以及海运路线沿线的发现,可知元代龙泉青瓷北运应主要依靠海运。而根据考古发现,元末明初时期运河沿线出土龙泉青瓷比例逐渐上升,明代早期明显提升。结合文献对漕运路线变迁的记载,可以推测明初以来龙泉青瓷开始通过运河大量向北运输。元代中后期至明初,龙 ...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独立开展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这标志着中国学术机构在考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彰显了殷墟在中国考古学界的独特地位和时代价值。在考古发掘的初期阶段,李济和梁思永不仅注重田野考古的发掘工作,还将环境考古的研究思路贯穿于整个过程。90多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持续进行,殷墟的历史 ...
一 引 言随着中外交通体系的日益成熟,八世纪中叶以后,海路的重要性逐渐超过陆路,自八世纪后半叶中国陶瓷的贸易输出也逐渐开始,到九至十世纪时达到第一个高峰。晚唐五代时期中国输出的瓷器中,白瓷与湖南长沙窑彩瓷、浙江越窑青瓷和广东地区青瓷(或称橄榄色釉青瓷)并列,形成这一时期中国贸易陶瓷的“四组合”,龟井明德在总结日本八世纪后期至十一 ...
关于汉代帝陵开始修筑的时间,《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已有学者考证西汉帝陵各陵始建时间并不一致,但绝大多数西汉皇帝即位之后会尽快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两汉陵寝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东汉帝陵在修筑时间与营建流程方面又有哪些特点,以往研究对此关注较少。本文结合 ...
莫斯特石制品组合,也称莫斯特石器工业(Mousterian Industry),是欧亚大陆西部旧石器时代中期常见的石制品组合,在石器技术演化阶段的划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理论方法、尼安德特人的扩散及其与现代人的关系等讨论中十分关键。长期以来,中国仅有少量石制品组合中的少量遗物被认为具有此类组合的特点,如宁夏水洞沟遗址、富源大河遗址等。随着研究的推进 ...
内容提要:浙东地区是孙吴会稽郡的核心地区,也是越人故地的中心地带。浙东地区孙吴墓葬葬俗既有对东汉文化和东周越文化的继承,也有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特点,因此呈现出多层面的丧葬观念和做法。浙东吴人颇为重视墓地堪舆和墓葬建造,保持着墓葬的等级秩序,并有着强烈的钱财汇聚和财产保护意识。墓葬中普遍流行随葬青瓷器,其中主要的生活器 ...
摘要:月家庄墓地是战国中晚期一处秦人大型公共墓地,文化面貌以秦文化为主,另包含少量其它文化因素,代表了魏国、西戎、白狄等遗存。辨识出的“月家庄类遗存”可能是李家崖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孑遗,是鬼方或西落鬼戎后裔遗存。月家庄墓地是陕北南部战国中期秦、魏势力进、退和民族交流融合的具体体现。2020年3~11月,为配合黄蒲高速(黄龙—蒲城)建设, ...
摘要:殷墟妇好墓和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过一类带有“亚弜”铭文青铜器,“亚弜”又可简称“弜”,是弜族的族徽铭文。亚弜青铜器主要见于殷墟早期,殷墟晚期数量较少,这与甲骨文材料中的弜族活动时间相符,说明弜族活跃于商王武丁时期。弜族是商王祖乙的后代,是王室的分支,与商王武丁、王后妇好都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因而为武丁所依赖,并被封为诸侯。随着 ...
遗址概况东垣古城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地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滹沱河南岸。遗址面积2.76平方公里。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被发现。1963年省文物部门在遗址调查时发现大批燕、赵两国刀币和西汉时期的半两、五铢钱范以及铸币作坊等遗存。1980年,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
摘要: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哈日赛墓地发掘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吐蕃时期墓葬7座,出土470余件不同材质的器物。其中M7出土的服饰经整理修复后形制比较完整,包括褐色圆领短上衣、黄地条纹小口合裆裤和黑色长靿尖头靴等。分析服饰面料和制作工艺可知:圆领短上衣主体面料为平纹绢,领、袖缘边镶以织锦,用平面裁剪法裁制而成;小 ...
内容提要:根据墓葬中高温釉陶器的有无并结合墓葬空间分布规律,可将山东汉代墩式封土墓分为东部沿黄海区、西部沂沭河流域区两区。利用墓葬形制、随葬品、土墩葬俗对两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认为其受到吴越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战国齐文化因素、鲁北汉文化因素、统一汉文化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文化因素对两区墓葬影响强弱程度 ...
责编:昭晣 韩翰
本书从景观考古学视角,对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江汉地区古代遗址的地貌形态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复原夏商时期江汉地区聚落景观,探讨夏与商文化时期江汉地区聚落的营建方式、选址特征、等级差异、功能与性质,以及南北、东西交通路线等问题,从而 ...
楚国是周代极其重要的诸侯国。立国时虽国力弱小,“土不过同”,后来却成长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国力强盛时,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地方五千里”,占据着几乎整个南中国。从不断积累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到,丰富灿烂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体现了楚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高崇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责编:昭晣 韩翰 ...
基本信息:编著: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780041内容简介: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4篇,以中 ...
责编:昭晣 韩翰
责编:昭晣 韩翰
责编:昭晣 韩翰
内容提要:江西在中国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梳理近年来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的佛教文物,结合文献对佛教在江西的早期传播路线和过程等进行探讨,可以判断佛教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江西的可能性较大。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佛教文物表现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江西社会风气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洪州窑的产品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江西在中国佛教 ...
责编:昭晣 韩翰
本书以大同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汇集约160件/套北魏文物珍品,分金属器、玛瑙、宝石、玻璃器、石雕、陶器等不同种类,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大同地区所见北魏时期的丝路文物。
责编:昭晣 韩翰
内容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基本与父母保持一致,男童类同父亲,女童类同母亲;三、回鹘儿童多额前梳刘海,耳前留一绺头发。8世纪中 ...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藏工作队、印度河考古队的队长仝涛。近年来我所考古队伍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焕发出勃勃生机。相信每一位考古队长在此过程中都成长很快、收获良多,这样的汇报和交流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恰逢其势。一、深入青藏腹地,捕捉学术热点青藏高原曾被视为生命的禁区,长期以来也是备受瞩目的研究空白区域。现代考古学在 ...
摘要:敦煌石窟中的马蹄形佛坛流行于唐宋之际,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研究发现,它在洞窟中具有多重功能属性,除充当戒坛外,马蹄形佛坛设计的目的是配合洞窟整体发挥着礼忏功能。其设计不仅有利于拉开有限空间,从而方便礼拜,更深层次的意涵则是通过高大的主尊和由马蹄形佛坛为焦点构建视觉形象,对步入“佛域”的信徒造成极强的视 ...
内容提要:新疆托库孜萨来古城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重要古代城址。2018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喀什地区文物局联合对托库孜萨来古城进行实地踏查和无人机低空航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资料,利用遥感影像分析手段对托库孜萨来古城的规模和形制进行了初步复原,绘制了平面复原图。古城分为南城和北城两个部分:南城是古城的主体,由内城、外城 ...
图一 台子山地点二 石制品分析本次调查共获得270件石制品,Ⅰ区四层中采集8件,Ⅲ区三层中采集6件,其余均为地表采集。因地层中采集标本较少,且11件为石片或断块残片,未能反映出独特的信息,因此将地表和地层采集的所有石制品合并介绍。石制品以石核、石片、工具为主,少量断片、砸击产品、断块片(图二:1)。原料以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灰岩、石英、石英 ...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5世纪末至6世纪晚期北朝墓葬中的两类形象——直閤与仪刀。它们以地面石刻、墓葬壁画、墓门及葬具装饰、陶俑等多种表现形式出现。二者的创作源于北朝的禁卫制度:直閤的原型是禁军的诸将军主帅,仪刀的原型则是主帅所领之武士。从现存的资料看,直閤与仪刀至少是北魏洛阳时代以及北齐的葬制内容之一。直閤一般成对出现,位置突出,且体 ...
内容提要:在奥库涅夫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当中,无论是“顶尊人像”,还是其他艺术图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很有可能是由于公元前第三、二千纪之交,在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扩散的背景下,以奥库涅夫文化为代表的南西伯利亚诸考古学文化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库涅夫文化艺术通过后石家河 ...
基本信息:编著:刘卫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3月印次:1ISBN:9787522732046内容简介: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 ...
内容提要:錣策是一种以刺或钩的手段控制马前进速度与节奏的工具。系统梳理了国内出土的先秦时期錣策,共计40件(套),包括策錣和握手。策錣按形制不同分为A、B两型。A型策錣有弯钩,为骑、乘两用之器,盛行于殷墟时期,最早出现在郑州地区,其后流行于安阳地区。B型策錣无弯钩,多用于驾乘,使用时间为西周中期至秦,流行于陕西及豫西地区。《列子·说符 ...
本书集中收集迄今为止最主要的关于汉唐漕渠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将之前不同作者零散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考古简讯、研究成果等各种资料进行了集中梳理,科学编排。
内容提要:文物不会自言,阐释与表征历史过程是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考古遗址历史物象建构工作是复杂的阐释、创作的过程。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在建构原理、历史话语表述等基础理论层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核心任务是开展历史物象的研究与建构工作,即在展示内容上要明确借助遗存实物构建出来的展示品能够表征 ...
摘要:“策”作为汉代滇池地区所出车马器中常见的一类器物,以铜制为主,兼有少量玉制、铁制。因其名易与马鞭等它类器物相混淆,故为明确该类器物马饰带扣的功用,结合文献学分析将之重新定名为“觼”;同时对该地区所出考古学材料展开详细梳理,以前后两期觼饰形制演变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与其他地区同类器相较,探讨各型式觼传入的源流及在本土的改进。 ...
摘要:西藏发现过多面青铜带柄铜镜,近年来也有新的传世品被发现。这些青铜镜的发现,反映了西藏在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总体上看,可将现有的西藏带柄铜镜分为东、西两系,在流行时代、流行地域上各有特点。青铜带柄镜在北方欧亚草原文化、南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曾流行过不同形制的带柄 ...
摘要:本文基于学术史和“无角度、不(非)学术”的思考,从地貌学角度重新构建了关中地区商代的地貌,并探讨了其与聚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地貌和水系等因素与关中地区商代聚落的分布密切相关,也深刻影响着区域文化和社会的结构与变迁。这既是对刘军社所提水系与古文化等相关认识的进一步理解与阐释,也体现了考古学研究中角度的重要价值 ...
北方高原主要指子午岭以东、太行山以西、阴山以南、南至洛川-霍州一带的黄土高原东北部地区,囊括了陕北、晋中北、冀西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在史前考古中基本构成了“北方文化区”的范围。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中,吕梁山以西、南流黄河两侧的晋陕高原和内蒙古河套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近年陆续发现了许多龙山时代的大遗 ...
长期以来,由于纪年墓和以出土文字材料能自证墓主的墓葬较为缺乏,曹魏墓葬一直是汉晋时期墓葬研究的薄弱环节,即使在曹魏政权统治中心的洛阳地区,能够判断为曹魏时期的墓葬也可谓屈指可数。迄今所知洛阳地区唯一的曹魏纪年墓是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洛阳涧西16工区(矿山厂)M2035,因所出铁帐架有铭文“正始八年八月……”而被认定为“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 ...
摘要: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或有可能早至公元前8世纪),西藏地区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且至少在公元3世纪存在本土冶铁证据。对比周边 ...
内容提要:楚斯特文化是目前已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最早的农业文化,年代在青铜时代晚期,即公元前2千纪末至前1千纪初,以手制彩陶为突出特征。楚斯特文化不仅对于认识中亚青铜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而且对于探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意义重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亚的考古材料及研究现状不够了解,导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无法深入。近年来,对一些楚斯特 ...
摘要:铅钡硅酸盐是中国古代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典型成分类型。本文首先明确了铅钡硅酸盐制品包含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以及硅酸铜钡颜料四大类,并重点讨论前三者,强调不宜用“铅钡玻璃”指代铅钡硅酸盐制品。其后,文章整体梳理了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的出土范围和存续时间。在此基础上,重新讨论了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的关系问题,提 ...
内容摘要:金银器中的夹层工艺,是将构成器物的胎体分两层制作,完毕后将较小的内胎体放到较大的外胎体中套接,形成双层中空的效果。目前所知出现于宋代,属于“高档产品”。夹层器物流行是由于商品化生产,追求用最少的原料获取最大利润,在宋代金银器总体上以轻薄为特征,但面对不同的消费者,这一聪明巧妙的发明,使得对器物简易与精美的要求间的矛盾得到完满的 ...
摘要:宝鸡旭光墓地石椁墓M19的葬俗和随葬品形制独特,是典型的戎狄文化墓葬在关中的首次亮相。其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内蒙古宁城南山根石椁墓及出土文物具有相似性,可能早到春秋早期。结合韩城梁带村、澄城刘家洼芮国墓地出土的与戎狄文化相关的金器、铜器,以及其他零星出土文物,可以对关中地区春秋早期或略晚的戎狄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分布状况、文化 ...
本书针对中国古代钱币铸造领域专业用词混乱的现状,结合古代文献、文物和现代铸造术语,对中国古代钱币铸造领域术语进行了整理和规范。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中英文术语对照和术语名词解释。同时收录了作者在模印范竖式直浇铸钱、叠铸法铸钱历程,以钱范考证更始五铢、梁五铢,以及翻砂铸钱起源等具体铸钱领域的重点研究成果,既是铸钱术语的具体学术应用示 ...
城市水利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中国古代城市均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控息息相关,古代城市水利理应成为城市考古的重点关注对象。基于文献记载和考古新发现,有学者对汉长安城及其所在区域的水利设置进行了全面研究,首次提出了“城市水利考古”概念。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水利起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水利是中国早期社会复杂化和城市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