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全胜 | 西陲坞堡与胡姓家族——《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二题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西陲坞堡与胡姓家族——《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二题许全胜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据《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刊布的文书,考证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坞堡,并探讨文书中反映的胡姓与胡名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古西域文化的认识。一、《建元二十年籍》中所见高昌的坞堡2006年10月,吐鲁番鄯善县洋海一号台地4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西陲坞堡与胡姓家族——《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二题许全胜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据《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刊布的文书,考证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坞堡,并探讨文书中反映的胡姓与胡名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古西域文化的认识。一、《建元二十年籍》中所见高昌的坞堡2006年10月,吐鲁番鄯善县洋海一号台地4 ...
来源:“美的考古”微信公众号,原刊于《文博学刊》2024年第1期从汉唐时期的帐篷形象看农牧文化交流与区域互动帐篷很早就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居住形式及家庭组织单位,也是区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重要标志。东汉末期至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并在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中与中原汉族在西北地区交往日益密切,既有器物层面,也有社会风俗以及族群层 ...
青铜时代起,塔里木盆地开始存在一定规模的人类活动。到青铜时代晚期,盆地南北两侧经由克里雅河连接实现南北贯通。公元前1千纪初起,盆地环境恶化,克里雅河下游人类活动南移,盆地内部整体交通格局一度呈现“工”字形。张骞“凿空”后,东西向的交流超越南北向,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确立。塔里木盆地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存在的持续内部交流,为丝绸之路的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藏文文献所见于阗佛教才吾加甫内容提要本文对汉、藏文文献中佛教初传于阗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比对,认为这些材料虽充满了神话色彩,但能相互印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吐蕃经略于阗一个多世纪,吐蕃人和于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不断加强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吐蕃与于阗之间直接或间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阿富汗出土梵语戏剧残叶跋陈 明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在阿富汗出土了一叶梵语戏剧残片。本文介绍了哈特曼教授对该残片的转写与英译,并结合汉译佛经中与印度古代戏剧表演相关的史料,为中印(或梵汉)戏剧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自上世纪末内战以来,阿富汗接连出土了用多种字体抄写的古代残卷和铭文,所涉及的语言 ...
来源:“首师大中国史学科”微信公众号 一引 言嚈哒(Hephthalitai)),中国史籍称作“滑”“囐哒”“挹怛”等,国外史籍称“白匈奴”。兴起于塞北,约公元370年代,越过阿尔泰山,西迁至索格底亚那;420年代,渡过阿姆河进入吐火罗斯坦。此后嚈哒以吐火罗地区为基地,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向西与萨珊波斯展开长期的争夺拉锯,向 ...
来源:“古籍”微信公众号本文原载《考古研究》2022年第3期,引用请据原刊。蒙古国考古新发现中的佛教元素——兼论6至8世纪漠北草原的佛教传播徐 弛关于隋唐时期佛教在漠北地区的传播情况,由于史料不足,前辈学者多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提及。例如耿世民研究佛教在古代新疆和突厥、回鹘人中的传播情况的同时,关注了漠北地区突厥、回鹘人的佛教信仰情况。林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汉语俗字构字理据性初探——以敦煌吐鲁番文献为中心赵红内容提要俗字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汉字以形表意传统的驱使下,人们按照自己对汉字部件的理解而在书写中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构字理据,成为俗字的成因之一。在表意部件中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敦煌文献所见之“师”、“惊”、“齐”、“盐”等字即是其例。俗字是汉字 ...
来源:《西域研究》2024年第4期性别与死亡年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女性个体37例、男性个体11例、未成年个体5例、无法判断性别的成年个体1例。个体死亡年龄在20~30岁区间达到峰值(图1)。图2 变形颅分型统计也”的记载。匾滑动查阅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塔里木盆地周缘古代人群体质特征的格局与演进研究”(项目编号:18BKG038)阶段性成果。中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黍、粟的维吾尔语词源考 沈淑花内容提要维吾尔语中最初表示“黍”的词语是“yjyr(ygyr)”,一直到15世纪后才被teriq替代。而teriq最初的语音形式是tariq,是粮食作物的总称,到中世纪时也可指称小麦,后来词义不断缩小,15世纪后取代yjyr(ygyr),专指“黍”。维吾尔语中最初表示“粟”的是qonaq,到中世纪时主要指粟,但可能 ...
摘要: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通过考察发现阳关得名可能与西汉敦煌郡移民实边政策有关,即阳关最初或为侨置地名。而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可能是后来赋予的文化含义。又据敦煌文书记载推测太初四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后,玉门关自酒泉郡西移至敦煌西部的后世阳关位置。至后元元年,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 ...
孙治,黄银洲,刘央,朱国栋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敦煌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往要地。汉武帝经略河西,设四郡,敦煌郡最西,辖六县,是扼控西域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汉敦煌六县的位置探讨是敦煌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但对部分城址位置的争议未有断绝。结合文献记载和野外考察分析,对几个确定城址选址的环境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相 ...
西汉敦煌郡南塞防御体系的构建郑炳林 司豪强摘要:西汉敦煌郡为抵御南羌,构建了南塞防御体系。西汉于元狩三年(前120)在南湖绿洲部署屯军,此为敦煌防御南羌肇始。敦煌置郡后,构建起以敦煌城为中心的四层防御体系。即围绕敦煌绿洲建造的敦煌城墙、古塞城、天田等三层防御设施以及由北部长城防线、西部两关防线、南部南塞防线组成的第四层防御体系。敦煌 ...
来源:《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的čülgl(čülgil)白玉冬内容提要古代突厥语在8世纪记录外来词时存在词首的č音与š音相通现象,故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所记位于高句丽与唐朝之间的换写为čülgl(čülgil)的国家或民族之名称,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变体šülgil。另,古代突厥语自8世纪起至10世纪以后的写本时代,经历词中的γ音、g ...
官网地址:http://www.southacademic.com/陆上丝绸之路行旅的生命史考察撰文丨李鹏张沐可李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沐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陆上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但严酷的自然环境却成为行旅往来的严重障碍。从生命史的视野出发,通过考察行旅者穿越戈 ...
来源:“中国古典学”微信公众号吐魯番出土唐寫本句圖復原與考釋文 / 史睿 李成晴(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所藏唐寫本SH130,書道博物館原定名爲《月令》,前人研究作了細緻分析,編作四件文獻。(書儀部分參考丸山裕美子《靜岡縣磯部武男氏藏敦煌·吐魯番資料管見》,《唐代史研究》2,1999年,16-26頁 ...
来源:《西域研究》2024年第4期中国青铜时代红玛瑙珠起源与传播的再探讨汤隆皓〔美〕乔纳森·马克·肯诺耶内容提要在欧亚草原青铜时代中西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红玛瑙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从西方引入的。随着地质学技术与实验考古学的发展,新的证据使我们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红玛瑙珠的起源与传播。尽管更多的分析依然需要我们去做,但目前的证据显 ...
来源:转自“浙大社科学报”微信公众号本文原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9期,引用请据原刊。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互鉴赵大旺 刘进宝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作者简介赵大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敦煌学、隋唐史研究;刘进宝,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浙 ...
来源:“吐鲁番文书研究”微信公众号魏晉南北朝漢文化在西域的傳播裴成國本文原刊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4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如需引用請核對原文。摘要在兩漢時期漢文化在西域傳播的基礎之上,魏晉時期因為西域長史繼續存在,漢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得以繼續。西域國家鄯善甚至創造性地對漢文化進行了改造以適應本地情況。南北朝以後由於中 ...
“拂庐”再考——以青海郭里木棺板画为中心赛本加 于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摘要以往学者认为汉文文献中的“拂庐”一词源自藏文“sbra”或“phru”。笔者通过分析吐蕃时期藏汉音译的规律,认为此说或有不妥。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中,可以释为帐篷的词汇主要有“sbra”和“gur”,青海郭里木棺板画中呈圆形的帐篷应该是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gur”。“拂庐 ...
从波斯到固原——无棺葬俗的演变马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文所谓的“无棺葬”,是一种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墓葬中,直接将尸体陈放在尸床或墓室地面从而埋葬的现象。区别于专作陈棺用途的棺床,无棺葬或为直接采用仰身直肢等葬式将尸体置于尸床上,或采用二次葬敛骨殖在尸床或墓室地面,因此与汉地以棺殓葬的传统方式有着较大区别,而追索其渊薮来看,该葬俗 ...
粟特艺术东传与丝绸之路青海道——以彩绘棺板画为考察核心曹中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中古时期,大量来自中亚地区的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入华开展商贸、文化交流等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大地。随着虞弘、安伽、康业、史君等众多中亚胡人墓葬的发现,极大推动了国内外学者对入华粟特人的深入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丝绸之路河西道平行 ...
黄文弼在他的几次西域考古调查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文物资料,其中也包括纸本文献。这些文献既有汉语的写本和印本,也有各种胡语文书,包括回鹘语、粟特语、龟兹语、据史德语、梵语、于阗语、中古波斯语、藏语、蒙古语等等,其中不乏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的文书。我们曾经把学者们对于黄文弼所获胡汉各种语言文书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即拙编《 ...
图 5 颈部装饰具(北魏)1. 大同南郊M107∶10 2. 大同南郊M208∶10 3. 陈武沟M10∶1 4. 伊和淖尔6号墓 5. 伊和淖尔 3 号墓大同市博物馆收藏资料:系Ⅲ型项饰(图 1-7 左)。陈武沟墓地:陈武沟墓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2010 年配合集宁—通辽之间的铁路施工调查发掘。共有 15 座墓,其中 14 座竖穴土坑墓和 1 座偏洞室墓。10 号墓出土的项饰 M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