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一封寄自唐朝的书信

【考古中国】编者按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聚焦近期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考古发现: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沟一号墓和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这4个遗迹的年代集中于公元7-8世纪,也就是唐朝;与之相应的时间,在西域就是吐蕃统治时期。它们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唐代丝路的认识,为研究唐代西北局势建制、文化交流、民族关系、边塞生活提 ...

• 从迪拜探寻拉斯海马的历史

谈到东西方交通线上最重要的节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古代的霍尔木兹,以及今天的迪拜。霍尔木兹王国和霍尔木兹岛的兴盛已渐去渐远、成为历史,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发掘探讨其原因,但是迪拜的腾飞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石油之后,距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今天的迪拜不仅是海湾地区第一大港口,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之间的航空运输和海洋运输中心,也凭借运输之利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全球重要的金融城市,同

•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

  2000年夏秋之季,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①的发掘是继司马金龙墓②、方山永固陵③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陶俑,尤为重要的是一批胡俑的发现,人物特征鲜明,衣着新颖华丽,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丝绸之路和东西方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M10,出土了3件相同胡俑④。近年来,随着太原隋代虞弘墓⑤、西安北周安伽墓⑥的发现和科学发掘,展现出一幅幅人物形象生

•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

基本信息:编著:河南博物院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1587内容简介:  2019年,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引进了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该展览以翔实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依托,以大量实物展示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发展为线索,反映了河南省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心地域的文明进程与重要文明成果。本书为此展览配套 ...

• 陕西古代青铜器

基本信息:作者:杨曙明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1365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陕西境内出土的100件(组)青铜器,主要围绕青铜器的发现、发掘、流传、收藏和研究的过程,重点讲述青铜器背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器物的特点特征、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及重要意义,是学习了解陕西历史、研究青铜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目录陕西青铜器概况 陕西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

• 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为例

全文阅读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为例(作者:牛世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婧雅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9年第5期)

•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铜石并用时代至希腊化时代

任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阿尔罕布拉宫:历史、修复与保护

阿尔罕布拉宫 | 林国靖 摄影阿尔罕布拉宫:历史、修复与保护Alhambra: History,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卡米拉 · 米莱托 Camilla Mileto 费尔南多 · 维加斯 Fernando Vegas顾心怡 译 Translated by Gu Xinyi摘要:文章简要描述了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功能变更的历史,并对

• 周繁文:秦汉番禺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考(下)

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专辑《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陈晓露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为2017年1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第二届)”的成果之一,共收录了21篇历史时期考古领域青年学者的研究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意义。本公众号特用专辑的形式将其中的文章逐一推送,以飨学界。如需近一步了解,请核对原书。秦汉番禺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考(

• 天空知道过去的痕迹:空间考古学家的奇妙旅途

作者: Jo Marchant一本从太空回看过去的新书让本文作者既惊喜又遗憾。相关图书《空间考古学:未来如何重塑历史》( Archaeology from Space: How the Future Shapes Our Past)作者: Sarah Parcak出版社:Henry Holt(2019)在权力中心转移之前,塔尼斯(Tanis)作为古埃及都城走过了350多

• 唐代译经僧的活动和中亚地区

唐代译经僧的活动和中亚地区(中田美绘 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前言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已稳固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唐代,中国佛教除了在教义领域加以充实外,还在佛经的翻译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如一切经的整备等,也由此迎来了佛教发展的黄金期。在佛教鼎盛的背景下,佛教僧侣们大显身手,一面以各种形式与社会 ...

• 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跨文明的比较史尝试

川胜义雄(1922-1984),是日本京都学派东洋史学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际学界久负盛名,国内已翻译出版了他的代表论著《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徐谷芃、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为读者所熟知,这里不烦多作介绍。而他的另一部名著《魏晋南北朝》,则将于近日由楚尘文化出版中译本。身为译者,我必须要说这次的译介工作是一次难得的,兼具精神探胜与感性激荡的经验;在合卷终稿之余,刺激感仍久久未能平息。故 ...

• 艾骛德:蒙古人如何从世界秩序的颠覆者变为保守派?

2019年11月11日至14日,国际著名蒙古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教授应邀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学,进行了四次精彩的学术报告。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教授如何解读《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地名?11月11日18:00-20:00,第一场讲座在国学馆122会议室举行,题目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三个元代行政单位:Kinǰin Talas (欣斤塔剌思),Silingǰiu(西宁州)及 Kun .

• 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正如拉施都丁在《史集》开篇处的宣告,“还有什么事比成吉思汗国家的建立更值得一提的呢?它被认为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19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轶皓受邀参加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杨浦区图书馆主办的“海上博雅论坛”,举行“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研究”主题讲座,一百余名观众参与此次活动。讲座现场如何认识并想象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横贯欧亚、幅员辽阔,众多族 ...

• 张国刚:从秦奈到赛里斯,古代西方对中国的想象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对西方世界有着无尽遐想,西方世界对遥远的东方同样充满了神奇的向往,从希伯波里安人到秦奈、赛里斯,都是这一认识过程具体脉络的体现。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与黄河流域流传的“西王母”故事相类似,在地中海边的古希腊也有一段关于远东的希伯波里安人(Hyperborean)的动人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阿里斯特(Aristeas)进行了一次传奇的东方旅行。根据传说,阿里斯特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马尔马 ...

• 我国县市同名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2019年7月2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同意撤销上饶县,设立上饶市广信区。在此之前,上饶县与其上级上饶市的政区专名相同,都是“上饶”。这种现象被称为“县市同名”或“市县同名”。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然而,至今县市同名现象仍然存在,江西就有南昌市南昌县。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区划调整前后的上饶市废府存县惹的祸“县市同名”现象 ...

• 霍宏伟:来自西域的车渠为何见于曹魏大墓?

车渠性质古时文献一般称“车渠”,“砗磲”(Tridacna)一词在现代常用。从历史文献来看,唐代之前,大多用“车渠”两字,“砗磲”少见,自唐开始大量使用“砗磲”一词。车渠是一种海洋生物,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洋,共计6种。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其他南海诸岛屿均有出产。属于双壳纲簾蛤目的1科,壳大而厚,形状略呈三角形,两壳同形。壳表面有沟垄,如车轮之渠,因以得名。壳边缘呈锯齿状。外表为白色或浅黄色,内面质 ...

• 宇文所安:唐朝的公众性与文字的艺术

韩愈写过一首短小而得到很多赞誉的诗《雉带箭》。这显然是一首文人幕僚赞美唐朝将军的诗篇,据说是韩愈在徐州的时候为节度使张建封写的。这首诗呈现了一幅布局巧妙的围猎图: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这首诗,以及将军致命的一箭,显然都是社会性的表演。骠悍的将军张建封,绝对不会在 ...

• 大足石刻研究的“史学方向”与宋代民间社会生活场景

今年是大足石刻申遗产20周年。近期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出版是大足石刻研究新出发的起点。大足石刻申遗成功以来,研究成就令人瞩目,但也遭遇到一些瓶颈。宋史研究学者虞云国先生认为,以史学研究的范式与视野,联手宋史学界的研究力量,综合性研究大足石刻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宋代政治的互动关系,利用大足石窟经变造像还原宋代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今后或将成为大足石刻研究的重点与亮点。本文为作者在近日举行的大足石刻国际研讨会 ...

• 掠夺时代下的印度插画,那些生动而明亮的果蝠、松鼠

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官员委托印度的艺术家绘制了一批插图,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反映了自然世界的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呈现出这一时期英国和印度艺术风格之间的文化融合。近期在伦敦华莱士收藏馆(Wallace Collection)的“被遗忘的大师:为东印度公司绘制的作品”首次展现了这一批生动而原始的画作。蝙蝠在用明亮的,充满智慧的黑眼睛看着你。这位艺术家将这项自然研究变成了一幅肖像画,赋予其个性和内 ...

•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共同召开了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称在黄河流域的郑州市荥阳汪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经研究证实,是目前中国发现现存最早的丝织品,距今五千多年。澎湃新闻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谈丝绸起源和汪沟遗址丝绸发现始末。赵丰表示,丝绸起源于中国,本来大家都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是2014年在中 ...

•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大足学”研究涵盖整个巴蜀石窟

2019年是重庆大足石刻申遗成功20周年,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的黎方银,从1982年参加工作起,至今在大足石刻已住守37年。“最开始来到大足石刻的时候,那真是堆堆荒土、片片杂草,一片荒凉。” 黎方银在大足举行“2019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纪念会”会议期间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37年了,我今天想起来好多好多事情就像昨天一样,仿佛时间一晃就过来了。”黎方银也就 ...

• “多应自写真”——明清女画家笔下的女性之美

明清二代涌现出多位擅绘女性形象的女画家,她们身份不一,其中既有大家闺秀如方维仪、邢慈静、黄媛介、金礼嬴等人,亦有青楼名妓如薛素素、李香君等人。不同身份的明清女画家在画题选择上并没有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倾向,反而相互之间颇有相惜之意。不少闺阁画家就曾跨越身份的鸿沟图绘前代名妓肖像,如金礼嬴曾绘《顾横波夫人小影》,管筠曾绘《柳如是小像》。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自画像还是他人肖像,无论是宗教题材或是仕 ...

• 传承宋代织锦的清代宋锦:织工精细,纹饰高雅

宋锦亦称宋式锦,因图案装饰仿照宋代织锦的风格而得名。明清时期以苏州最为有名。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中也展出了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一级织绣文物“清乾隆红地夔龙凤八答晕纹锦织成料”。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三件清代宋锦为例,对清代宋锦艺术特色进行阐释,可知清代宋锦传承宋代织锦的装饰风格,织工复杂精细,纹饰格调高雅,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宋锦亦称宋式锦,因图案装饰仿照 ...

• 意大利的考古遗址公园,是怎么建设和活化利用的?

作者: 杜骞,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助理研究员;曹永康(通讯作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本文摘自“意大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导读”,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9年6月刊,总第199期P83-87 引言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我国当前的热点议题,其中,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由于跨学科特点,需要建筑学、规划学、考古学、文物保护科学的共同参与。目前,将

• 冯时:失落的规矩

  编者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测画方圆的工具,原本只有“矩”,而没有“规”;作为人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又只有“规”而没有“矩”。古人基于对阴阳的思辨,终于以“规矩”来表现方圆,圆天方地的宇宙观自然也就具有了规矩的意义,体现着先民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朴素价值观。失落了圆方、失落了规矩,就失落了传统,失落了对己身文化的认同。  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博大,乃在其于事 ...

• 福建最早的新石器遗址——壳丘头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岛西北部的平原镇山显美村南垅自然村。遗址北依低矮的马后埔山,南面为古海湾滩涂,处于山麓与海湾间的台地之上,海拔5 米,遗址所在地原为山麓向海湾延伸的低缓坡地,之后开垦成为耕种的台地。遗址东南面是平原镇往白青乡的公路(X163),北面距海约5 千米,东南距平潭县城15 千米(图1)。  图1 壳丘头遗址远景  遗址于1964 年调查时发现,当时东面台地已被X163 切断,而早在1958 年,当地村民 ...

• 玉门关汉简

基本信息:主编:張德芳 石明秀编著:敦煌市博物館 甘肅簡牘博物館 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47515280内容简介:  此次整理出版的《玉门关汉简》,共收録敦煌市博物馆藏玉门关(亦称“小方盘城”)遗址及周边烽隧发掘出土的汉晋简牍729枚,其中517枚属首次整理公布(包括1998年小方盘城遗址出土汉简381枚,悬泉置遗址1987—19 ...

• 悬泉汉简(一)

基本信息:编著: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47513064内容简介:  悬泉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 ...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四辑)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100175630内容简介:  本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任务是借同道之力,深入挖掘丝路历史、地理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