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金湖徐梁村战国西汉墓葬群发掘简报
内容提要:1999年至2006年,淮安市博物馆在金湖县徐梁村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部分墓葬具有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器形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初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M18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批墓葬中M1主人身份地位最高,M18主人也应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淮安 战国西汉 家族墓 2006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工业园
内容提要:1999年至2006年,淮安市博物馆在金湖县徐梁村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部分墓葬具有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器形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初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M18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批墓葬中M1主人身份地位最高,M18主人也应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淮安 战国西汉 家族墓 2006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工业园
迄今为止,我们对于敦煌文献的流传和收藏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对于吐鲁番出土文献的流散史,却还远远没有全面清晰的把握。这一方面是因为吐鲁番文献的散出情形远较敦煌复杂,在敦煌藏经洞开启之前,吐鲁番各个遗址的出土文献就已经开始流传开来;另一方面敦煌文献主要来自藏经洞,后来才有北区出土的文书,而吐鲁番文献则来自盆地多处遗址,有城址,也有千佛洞,文献比较零碎,而且大多数不是正式的考古发掘,而是被挖宝
最近,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印刷术发明展,作为教学实习,我带着部分北大历史系、考古系、东语系的同学前往参观,展览内容丰富,使我们受到一次很好的直观教育。这次展览的特色之一,是充分利用了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刻本和有关刻印书籍的写本文献资料,既有摄自英、法、日的图版,也有北京图书馆藏的原卷。敦煌和吐鲁番地区,虽地处西陲,但从北朝隋唐到宋辽金元,这里一直是中原文化波及的地方。以印刷术而言,这里不仅存有当地刻
内容提要:本文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萨扎干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为基础,鉴别出鸟类、龟鳖目、啮齿动物、狗、熊、驴 、猪、黄牛、羚羊、绵羊、山羊11种动物。遗址周围古代环境较为干旱,有较为开阔的山地,有充沛的牧草资源,灌木丛生,山间分布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森林地带且溪流出没其间,附近可能还存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与现今大环境基本一致。统计表明,家养动物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野生动物占次要地位,是肉
在我国实行“一带一路”大战略的今天, 研究隋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古代丝绸之路, 不但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有助于以史为鉴, 助推南亚、西南亚国家与我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隋朝时期青藏高原的丝绸之路隋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古代丝路, 是汉武帝开通北方丝绸之路后发展起来的, 是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部分, 隋朝是这条丝路划时代的发展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域外、甚至更广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序幕与进程,丝绸之路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对亚欧大陆各国人民交往影响十分深远。中国首先开创丝绸贸易,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背景。在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宏大倡议后,对古代丝绸之路相关历史进行再考察,有助于今天对“一带一路”问题学术研究的深入。一、相关概念溯源1.1作为标志性交易媒介的丝绸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与丝绸直接相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
由国家文物局与辽宁省委宣传部合办的辽宁博物馆“又见大唐”书画文物特展因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传世书画呈现唐代的绚丽而备受关注。从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书风与真迹的《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 卷(万岁通天帖)》、《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到见证大唐贵族生活情趣、写尽“曲眉丰肌,艳丽多姿”唐代仕女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传为阎立本《孝经图卷》等经典传世书画,辽博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开阔而绚丽的大唐气象 ...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展览汇聚国内9家博物馆唐宋古琴重器21张,从古琴的数量和规格来看,堪称为目前国内唐宋古琴展之最。85岁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国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楼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学从《琴艺与琴道》的角度讲述古琴传承和发展,他认为:“学过琴的人都会在琴里面感受到人的一种安静、专一、中正的东西,所以中国的艺术不是简单的技艺,而是通过技艺引导你的兴趣。 ...
早期金铜佛像研究述评文/何志国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上海,200062)项目基金:本文系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批准号:12ZS037)阶段性成果。摘要:现有早期金铜佛的研究主要围绕早期金铜佛的起源、类型和分期、区域研究、专题研究和真伪鉴定五方面展开。有的著录出现造假金铜佛,对早期金铜佛像起源、年代判定和分期认识差异较大,内容重复、方法单一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运用纪
北齐时代(550——577),由文宣帝高洋取东魏而代之,高齐政权是鲜卑化汉人,反对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最后为北周所灭,前后共六帝二十八年。佛教石雕造像随着时间的演变与发展,从碑像的高浮雕、背屏式半圆雕到单体圆雕,北朝后期的北齐佛雕艺术,是继北魏之后,北朝佛教造像的另一高峰,亦是北魏至隋唐间重要的过渡时期。北齐石雕立佛盛行,背屏式造像减少,单体圆雕发展成熟,成为青州造像的主流,意味着佛像独立供
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正面光亮,清晰可 鉴,可正衣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铜镜背面多有花纹或铭文,折射出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从最早有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铜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 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普遍的实用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铜镜数量丰富且成序列,现藏有战国至
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醴陵窑管理所编著的《洞天瓷韵——醴陵窑钟鼓塘元代窑址出土瓷器精粹》图录,于2019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醴陵窑位于今湖南省醴陵市沩山镇、枫林市乡一带,大体沿河流分布,分为沩山、望仙桥水库、甑皮岭、枫林市乡、醴陵市区等几个大的片区,时代从宋元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其中沩山是醴陵窑的核心区域。2010年,为配合浏醴高速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联合株洲市文物局、醴陵市文物 ...
基本信息:编著: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5月印次:1ISBN:9787215116726内容简介: 河南淅川泉眼沟墓地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于2010-2011年发掘墓葬93座,有土坑墓、砖石墓和砖棺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铜、铁、玻璃器、石制品和钱币等。这应是一 ...
近年新出唐代墓志数量众多,蔚为大观,但是在墓志上镂刻画作,追思模仿逝者生前向往的生活场景,还是很少见的。本文对新发现的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郜夫人墓志”四侧上镌刻的线刻画,首次进行全面的探讨。指出作为一方罕见的镌刻有唐人生活的石刻记录,不仅史料上丰富珍贵,弥补空白;而且艺术上意象风姿,精彩纷呈;原来树碑立传的墓志,既有唐人留下 ...
基本信息:编著: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622655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辽宁,面向国内外,以辽金历史地域文化、辽金文物研究为主体,兼及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及陈列展览等,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主要内容包括辽金考古发现与研 ...
微信公众号“民俗与考古”近日推广笔者曾经发表过的《“夏”字形探源》,文中对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的认识,因涉及二里头文化文字问题而再次受到学者的关注。故对有关这片牛骨刻辞的发现与研究作简要梳理,供学者参考。1991年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宋(寨)大(冶)铁路建设在密县黄寨遗址北部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一批二里头文化遗存材料。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河南密县黄寨遗址的
2014年5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用地范围发掘了29座北魏墓(图1),其中10号墓出土有精美的仿木石椁和种类丰富的随葬器物。该墓位于墓群西部,墓向坐北朝南,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7.54米。墓室平面呈方形,长3.54、宽3.8、顶高2.4米,是大同地区继宋绍祖墓①、智家堡石椁墓②、尉迟定州墓③之后发现的又一处北魏石椁墓(图2)。从清理情况看,该墓
基本信息: 作者:练春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20149419 内容简介: 本书于2019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系统地论述了艺术考古的属性、研究方法、图像再现、取材利用以及实用价值等问题。研究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梳理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艺术考古”的属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0日透露,西安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考古有了新发现,初步判断出唐代朝元阁是一组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整体建筑应该至少有三层屋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朝元阁遗址进行发掘。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朝元阁遗址进行发掘。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朝元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始建于天宝二年(743年)。该项目负责人邢福来介绍,朝元阁遗址目前已发掘面
东周时期的戎狄青铜文化许成 李进增(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处于政局动荡、列国纷争的大变革时代。春秋中期以后,随着铁器的产生与推广,青铜文化趋于衰落,但是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却日益繁荣昌盛。这几个地区的文化遗物都以青铜兵器、工具、车马器和装饰品为核心,基本属实用器,极少明器和礼器,与中原地区同时代的出土遗物迥然有别,显示出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
“考古学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近来,在阅读了一系列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后,结合之前的阅读体验,我有了几点思考。 《西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焦天龙,《南方文物》2008年第3期)一文,从考古学中尚没有文化概念的时代,一直叙述至当前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争论。在19世纪,大多数考古学家关注纵向的排列研究,而忽视横向的即地域差异的现象。注重建立古代遗存的年代顺序,对考古遗存的区 ...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赣州市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8月印次:1ISBN:9787501062324内容简介: 本书为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图录,收录缣本设色画卷、纸本设色画卷、经卷、彩绘泥塑像、金漆木雕、瓷雕、铜雕等文物56件(册)。目录序 一序 二赣州慈云寺塔发现一批北宋初年的珍贵文物江西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文物的保护修复绘画·经卷 1 GJ-01 2 GJ-02 ...
基本信息:编著: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岩市文物局 龙岩市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619662内容简介: 本书为福建省汀江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报告,记述了从2012~2015年对汀江流域所在的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区境内新调查发现或复查的史前遗址的相关情况,着重对调 ...
考古物语 史前时期,先民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的?加工粮食用的是什么工具?考古学家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石磨盘和石磨棒、杵和臼、擂钵这三套组合是史前粮食加工的主流工具,有些甚至使用至今。石磨盘和石磨棒 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过88个储存有粮食的窖穴,所存储的谷物以十万计。如此多谷物,磁山先民是怎样吃的? 在该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粮食加工工具——石
早在20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林惠祥先生就在汀江流域的武平进行了史前文化调查和试掘,并由此开创了福建史前考古的先河。然而,相对于福建其他区域,闽西地区史前考古工作尽管起步早,但闽西地区史前文化发现与研究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之一,应为闽西地区多属丘陵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大多史前遗存保存状况较差,所获的实物材料缺乏。尽管如此,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近90年,先辈们依然在汀江流域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 ...
铜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金属,用铜、锡、铅制作的青铜则是人类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的金属。 两个世纪前,丹麦人汤姆森(C. J Thomsen)按石器、青铜、铁器三个时代陈列古物展览,成为划分古代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最直观且广为接受的方式。虽然青铜时代之后的近古时期,青铜器产量更大,但青铜器往往被人们下意识地界定在青铜时代。比如,我们常说司母戊方鼎是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但这个“最大、最重”只适用于
长治分水岭墓群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的角沿村石子河畔,地处上党盆地,历史上称之为上党。1954年至197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长治市博物馆等单位为配合基本建设,在分水岭墓地先后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发掘,共钻探发现墓葬600座,选择性发掘了其中270余座。这些墓葬主要为东周墓,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晚期。该墓地约有93座墓葬出土铜器,主要包括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
上海博物馆“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展出了入藏上海博物馆的三件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名迹: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卷、明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清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展期持续至10月7日。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和文物鉴藏家王世襄先生分别撰文品评过其中两幅画作,并刊载于1987年的《艺苑掇英》,现特此转载。论梁楷《黄庭经神像图》卷文 /谢稚柳南宋 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卷中国画派的演变,往往是 ...
敦煌石窟经过了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开凿,其中保存的大量的建筑图像是研究中国古建筑最不可缺的形象资料,而对这些图像的研究又离不开宋代《营造法式》一书,当今对于中国中古时期的建筑通过对《营造法式》研究与对比,基本理清了这个阶段的古建筑结构,而在梁思成先生对《营造法式》做注释的序言中写到:“至于‘小木作制度’,‘彩画作制度’和其它诸作制度的图样,由于实物极少,我们的工作将要困难的多”1。而对于敦煌石窟中的建 ...
编者按9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部系统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交流座谈会。“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同志在交流座谈会上发言。这里刊发樊锦诗同志发言全文。再过一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华诞。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7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使一个贫穷落后,被人欺凌的旧中国,成为站起来、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