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
良渚申遗的成功,标志着对于文明起源的讨论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其水利工程的规模可能比埃及和苏美尔的还要大,所有工程的总土方量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 ...
良渚申遗的成功,标志着对于文明起源的讨论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其水利工程的规模可能比埃及和苏美尔的还要大,所有工程的总土方量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 ...
申遗解读——新项目 新理念本文根据2019年7月28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遗产之桥”媒体沙龙活动嘉宾发言整理。此次沙龙主题为“直击世界遗产大会——台前与幕后”,邀请了国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专业机构、一线文博行业自媒体、世界遗产资深媒体人共同畅谈世界遗产的过去、今天与未来。谢谢大家这么热的天参加这个活动。今天这个《无论
张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绚,山东博物馆 内容提要: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
以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洲遗存等为代表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赣江流域商文明的神秘面纱。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前贤们对该区域商时期文化格局已有初步认识,这也为充分理解中原文化圈之外的地方性文明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赣江流域新开展了大量田野工作,尤其是九江荞麦岭、新干牛城等遗址的发掘,大大充实了我们对赣江流域商文明的认知,由此也引发了关于以往学术观点的重新思量。以此为契机,本文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目前已
基本信息:作者:罗洪彬,蔡东洲,蒋晓春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时间:2019年0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06月印次:1ISBN:9787553111612内容简介: 大良城位于今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境内,是宋代末年宋军抵御元蒙军队的重要城堡,在宋元战争中起到了很好重要的作用。宋蒙两军对大良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中间多次反复易手。本书对大良城遗址从地理位置、当 ...
全文阅读齐家坪:齐家文化典型遗址研究的新进展(作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吴浩森(A. Womack) 美国耶鲁大学; 哈 克(Y. Jaffe) 美国纽约大学;周 静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 辉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水城 北京大学 ; 台湾大学;傅罗文(R.Flad) 美国哈佛大学;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3期)
在中国古代,至少还有很重要的一类文字,至今未能得到很好的解读,其时段主要在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巴蜀文字(或称为巴蜀符号)。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杂志上有一个专栏,说世界上没有解读的古文字还有五六种,若谁能够解读一种古文字,那就是科学上的大发现,这是由于那个时候(1952 年)英国的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刚刚解读了希腊的线形文字B。 当前,有关巴蜀符号的出土材料已经有很多,需 ...
图书馆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在知识的保存、传播和交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楔形文字,率先进入文明时代,而保存文字和书写资料的图书馆也在两河流域地区最早建立起来。 图书馆的起源 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难写、难认,为了使更多的人掌握这种文字,两河流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学校以培养能够掌握楔形文字的专业人才。学校里需 ...
在四川盆地及其相邻地区的战国及稍后的巴蜀文化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一些图形与符号组合,其形态与通常具有装饰规律的纹样不同,也与通常排列有序的文字相异。对于这种图形与符号的组合,有学者称之为“巴蜀图语”, 有学者称之为“巴蜀文字”,大多数学者还是采用中性的称谓,称之为“巴蜀符号”。这种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不见,仅流行于巴蜀地区的独特符号,较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 ...
战国至汉初的巴蜀兵器、工具和印章等铜器上,常见铸刻有一些特别的图形符号,包括人形、动植物形和几何形等,神秘奇诡,变幻莫测。数十年来,不断有研究者进行研究,认识也逐渐得到深化。不过相关资料比较零散,给研究的深入造成一定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状况很快会有明显改善。严志斌和洪梅二位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工作,他们编撰的《巴蜀符号集成》即将出版,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将给其他需要者带 ...
18个大小不一的包袱摆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修复组办公室。打开一个,里面是几张残破的旧纸。有的纸上印着方块字,有的能看出是手写的,横竖撇捺点规规矩矩。这些文字并非汉字,而是近千年前党项人创造的西夏文。如今,世界上能系统识读西夏文这种“死文字”的学者屈指可数,留存于世的西夏文献也很稀少。凭借1929年入藏的20多种、100余卷西夏文献,国家图书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西夏文献藏家。而这18包正待修复的文献,是2015年国图 ...
一、海昏侯墓发掘过程中的舆论导向 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结果,海昏侯墓为西汉昌邑王刘贺陵墓的可能性最大,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完整、布局功能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列侯陵墓园,在2016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中被评为2015年中国六大新发现。 西汉海昏侯墓园平
摘要:“波斯狗”是中古时期从西域传来的一种大型犬。“波斯狗”的东传,粟特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不但通过商业活动和朝贡贸易传入“波斯狗”,而且由于其火祆教信仰和独特的葬俗,对“波斯狗”的东传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波斯狗”东传中国以后,因其身材高大,生性凶猛,受到了从北齐到隋唐时期皇室贵族的宠养,在墓葬石刻和壁画中多有表现。“波斯狗”的东传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物种传播的
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学术界对古代西亚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关注较多,相形之下,国际学术界对古代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例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等的交流互鉴的认识和研究则相对薄弱。事实上,主要通过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代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物质、技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亚洲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也对人类文明的成长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的精神气质往往取
《库什王纪》(Kūshnāma)是一部长逾两万诗行的伊朗民族史诗,由伊朗尚·本·阿比尤黑尔(īrānshān b. Abī al-Khayr)在12世纪初吟诵成诗。9世纪,达里波斯语(Fārsī-yi Darī)兴起为从河中地区到伊朗高原这片广袤地域的主要通用语,并上升为文学语言。其后两三百年间,大批伊朗民族史诗定型为书面文字。这批融合了散佚的萨珊时期宗教和历史文献 ...
作者简介付马,男,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古代中外关系史方向13级博士。导师荣新江教授。博士论文题目为《西州回鹘与丝绸之路:9-13世纪东部天山地区历史研究》。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4篇。2014-1016年受教育部留基委资助,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伊朗学研究所留学两年,接受联合培养。(图为付马在回鹘北庭城遗址)论文简介公元8世纪末叶,东部天山地区落入漠北回鹘汗国的控制之下,开启了这一地区的回鹘时代。840年
固原南塬汉唐墓地中的几座北朝墓朱存世(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750001) 2003~2004年,为了配合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塬清理汉唐时期的墓葬36座,发掘报告已于2009年公开出版①。报告中作者将M31归于汉墓,将M3、M11、M24、M35归于隋墓②。笔者认为上述5座墓葬应属于北朝时期,现将上述墓葬的时代、文化因素等的问题讨论如下。Several Nort
摘要:2011年7至12月,为了配合富力赛高城市广场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工地勘探出的古墓葬进行了发掘。此墓地在今张家堡广场西南部,北距渭水7公里,西距西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约3公里。共发掘墓葬33座,1座时代不明,其余均为汉墓。墓葬形制可分为土坑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类,以土洞墓和砖室墓为主。出土随葬器物100余件,铜钱300多枚。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唐代长安城,向来以其规模宏大,而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关注重点。有关长安城内部的城市建筑问题,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1】,为我们今天探讨长安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诸方面提供了基础。本文就长安城的甲第略做整理,并从城市史的角度来看甲第的象征意义,甲第与长安的生活、文化关系密切,唯篇幅所限,本文只略有涉及。应当说明的是,本文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引用一些唐诗来论证史
近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多学科合作开展文物考古工作已成为业界的常态。湖南商周青铜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在传统考古学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我所尝试与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联合开展冶金考古工作,试图揭开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2017—2018年,我所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在湘江、澧水和沅水流域开展了冶金考古的调查工作。虽然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 ,“瑞兽”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百姓崇尚万物皆灵,各种传说故事里,会习惯性塑造各种各样被赋予神奇力量的瑞兽,如龙、凤、麒麟、饕餮等。在古建筑中我们能经常看到这些瑞兽的出现,如梁柱上的雕龙刻凤、屋檐上的脊兽以及门庭外的瑞兽石雕。瑞兽通常需要一个文化载体,而佛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据宋代《嘉泰吴兴志》记载,浙江安吉县境内灵芝塔“为五代吴越国王钱氏所建”,并于北宋庆历七年(1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遗址,被视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世界遗产委员会称其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考古学家严文明和张忠培都认为良渚已进入国家阶段和文明社会。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等称之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一、引言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起源、演化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曾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获得食物、制作工具和物品等以维系群体的生存,创造出了多样的文化。动物是史前人类最常利用的资源之一,它们为人类提供肉食、皮毛和制作工具、装饰品与艺术品的材料。用动物骨头、鹿角、象牙制作成的工具(本文统称为骨角器)可以用于狩猎、渔猎、缝制衣物等,在史前人类生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史前文化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辖区内武陵山脉横贯其中,长江、乌江、嘉陵江穿流而过,境内多民族聚居,3000多年来曾经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石刻文献研究有待系统化重庆石刻文化是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石刻文化:如白鹤梁题刻、龙脊石刻、莲花石题刻等八大枯水题刻记录了重庆历史上重要年份长江水文的变化情况;重庆境内,汉
基本信息: 编著:东阳市博物馆 主编:陈荣军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0948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汇总了中兴寺塔出土石碑、石函、经卷、小塔、造像、金银铜器、漆木器等文物资料,结合文字说明、高清图、拓本、线图等方式展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基本信息: 编著:严志斌 洪 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龙门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08856216 内容简介: 对古文字的解读,特别是对死文字的解读,是学术界的重大课题。四川、重庆等地区发现的巴蜀符号是这类课题中的难题之一。本书全面搜集整理了迄今所公开刊布的巴蜀符号器物,并对每件巴蜀符号器物以器类、时代、地点、尺寸、著录情况、收藏情 ...
本文初稿系李清泉教授为2004年8月于山东济南召开的“汉代考古与汉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而写的《墓门与天门——兼论汉代的招魂礼》一文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十多年过去,李教授慢慢将其发展成三篇独立的文字,前两个部分为《墓门与”天门——陕北东汉墓门画像主题考》(《美术学报》 2015年02期)、《“天门”寻踪》(《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三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妇人启门”是我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一个常见图像,因启门之人多为女子,故得名为“妇人启门”。其渊源可追溯至东汉,历经唐、五代,到宋辽金时期更为流行。“妇人启门”主要装饰于墓葬壁画、砖雕、画像石、画像砖、佛塔、经幢、祠堂、阙、神堂、神堂碑以及铜镜等上。宋辽金时期的“妇人启门”图涉及的地区有今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宁夏、甘肃、河南、山东、四川、重庆、湖北、贵州、安徽等地,涉及的民族有汉、契丹、女真、朝
内容提要:“半启门”(以往习称“妇人启门”)是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刻中常见的一个画面,从汉代开始出现,唐辽宋金元时期再度盛行。本文讨论了这种图像的形式特征,以及这种形式与古代墓葬意义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妇人启门、古代墓葬、图像形式 一 双扉安设的门,一扉关闭,另一扉微微开启,一位女子从缝隙间露出半身。 这是中国古 ...
宋画《中兴瑞应图》曾在上海的“宋元书画私藏特展”展出,这幅图卷由十二幅绘画与十二首赞语组成,为南宋前期的政治文宣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图像文本。“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知名宋史学者虞云国对此的研究文章,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介绍了《中兴瑞应图》诞生的背景、以画笔赞颂“中兴瑞应”的御用画家萧照其人,以及负责题赞的曹勋与三代君主的特殊关系。2016年秋天,在沪上龙美术馆“宋元书画私藏特展”的开幕式上,首次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