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龜茲藝術品》出版
古代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最重要的枢纽,位于今新疆拜城、库车地域。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群,是和敦煌、云冈、龙门并称的四大石窟之一。但由于历史宗教变迁和西方探险队在20世纪初的劫掠,壁画惨遭割取,所有可移动文物都荡然无存。
古代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最重要的枢纽,位于今新疆拜城、库车地域。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群,是和敦煌、云冈、龙门并称的四大石窟之一。但由于历史宗教变迁和西方探险队在20世纪初的劫掠,壁画惨遭割取,所有可移动文物都荡然无存。
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宿白对中国石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扎实的研究,不仅针对窟龛形制、造像风格、开凿年代、阶段特征有客观、科学的记录与整理,又将考古事实融合到对相关社会历史、宗教艺术、文献知识的说明之中;既是历史考古学“证经补史”之典范,又是贯通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更是大众走进石窟世界的一把钥匙。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着建设全球和平的使命,在其主管的平行领域竭力开展文化间对话,以“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对话之路”为发端,将承载文化“相遇”的“道路”或“路线”作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文化间对话的观念基础,相继推出“铁之路”“奴隶之路”“信仰之路”“安达卢斯之路”等系列化的文化间项目,不仅为阐扬 ...
2018年12月5日,本年度考古学文博系列讲座第17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乔玉副研究员根据其多年从事公共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讲座。公众考古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公众的考古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吉姆于1972年出版的《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并探讨了考古学与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元素之间通过协作方式保护历史资源的构想。乔玉老师认 ...
良渚博物院(以下简称“良博院”)于2008年建成开放,是以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为展示对象的专题博物馆。2018年,为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良博院重新定位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良渚考古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和传承成果。 从专题博物馆到考古match遗址博物馆,良博院的改陈升级与八十多年来的良渚考古历程以及中国考古观的变化紧密相 ...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从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至欧洲多瑙河下游。草原呈连续带状延伸,经蒙古高原、哈萨克丘陵、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东西绵延15000多公里,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地带。考古证明,中新世时欧亚大陆已广泛存在草原景观,第四纪以后草原面积逐渐扩大,至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类型。 草原民族充当文化交流推动者 欧亚草原是草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文明扩散和传播 ...
大米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主食之一。事实上,从古人直接采食野水稻,到今天人们选育栽培优良稻种,走过了相当漫长的岁月。那么,稻作农业是如何孕育和形成的?从稻作农业来看,农业起源在文明起源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长期从事植物考古研究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试图借助浮选法等技术手段,揭开上述谜团。 稻作农业的孕育和形成 在赵志军看来,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包括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中国农业起源 ...
伴随着中原官话的一串“咦”声,阵阵秋风裹挟着粉尘扑面而来,身在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化作抗击风沙的斗士。粉尘染白外露的乌发,面色更是和尘埃同等色调,初次和黄沙相遇,笔者更是慨叹“大风起兮‘沙’飞扬”。待习惯了这飞沙走石之后,就只剩对田野考古实际境况的适应和深思。 考古发掘往往是以探方或探沟的形式展开,探方一般是5米×5米,探沟则依据现场实际情况。但无论何种方式,向下发掘的第一步即揭露地表,其次是发掘 ...
从1999年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再次启动到现在,已将近20年了,这期间,周原遗址以及围绕周原遗址在关中西部开展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可谓关中地区周代考古的黄金时期。其中,2012年对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姚家一带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便是成果之一。 2010年,姚家墓地被盗。2011年,经初步钻探,确知这是一处西周墓地。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先生为此书作序。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冶铁术的起源以及由此发生的人工铁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大事件。考古发现及冶金学研究表明,在我国,公元前 9~前8世纪的西周末年人工铁器在中原地区出现之后,随着公元前 700年前后液态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逐步形成了以液态生铁冶炼技术为主、块炼铁 ...
基本信息:编著: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移民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87336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重庆市巫山县麦沱墓地1997-2002年先后四次发掘的资料。共设五章,分别为导论、墓葬资料、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汉墓综述等内容。本书将麦沱汉墓分为六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西汉早期、 ...
基本信息:主编:王先福编著:襄阳市博物馆 老河口市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93245内容简介: 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襄阳市博物馆、老河口市博物馆对安岗墓地因取土制砖发现的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报告以墓葬为单位逐一介绍了4座墓葬的全部资料。4座墓均为土坑坚穴墓, ...
基本信息:编著: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移民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589132内容简介: 本书是重庆地区炼锌遗址群的发掘报告,全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重庆地区近40处炼锌遗址的调查、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全国炼锌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此外,本书还收 ...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考古学会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520334785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16年度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物新发现、学术动态、考古教学、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等资料。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是适合广大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的年鉴类工具书。
基本信息:作者:施劲松 王齐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57504内容简介: 文集所收40篇主题多样的文章,旨在透过宏观历史叙事中隐而不显的“物”来审视历史,跨越时空与已故学人展开心灵间的对话……文集最终想表达:“物”能独立于文字而“自在”,考古学构建的是一个多线条、多层面的历史图景,不断突破和增补“线性历史”的发展规律;考古学面对过去人类活动遗 ...
2016年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是较为重要的一年。重要考古遗址与材料的发现,丰硕研究成果的涌现,都为本学科的拓展与深化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与活力。2016年度发表于重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近百处。这些发现进一步填补着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完善着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序列,阐释着现代人演化、古文化交流与技术革新的历程与动因。 一考古 ...
2016年发表的有关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报告(简报)和论文等约340篇,出版的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体的田野考古报告有《浦江上山》(文物出版社)、《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溧阳神墩》(文物出版社)、《清凉寺史前墓地》(文物出版社)、《孝感叶家庙》(科学出版社)、《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宿州芦城孜 ...
2016年度,夏商周三代考古取得一系列重大收获,新发现山东定陶十里铺北城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以及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新遗存,围绕城市考古与都城考古、方国与封国文明、礼制、考古学文化形成发展与交流、手工业生产、生业状况及专题考古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表相关考古简报及论文300余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及著作近40部,召开相关学术会议10余次。 一夏商周考古综合研究 2016 ...
阅读全文挑战与机遇: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考古学(作者:桑栎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4期)
2016年度三国至五代十国时期考古工作成果丰富,尤其以西朱村曹魏大墓、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洛阳北魏宫城八号建筑遗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等遗址、墓葬的揭露为代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以宗教和商贸题材为主的中外交通研究增多。 一城邑及建筑遗址 四川地区针对蜀地三国时期遗存展开全方 ...
2016年度,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考古遗址的多样性和研究内涵的丰富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度刊布的考古学专刊、专著、考古发掘简报和论文约560部(篇),数量是2015年度的2倍多。 一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度,学界除对都城和地方城市进行了持续发掘和研究之外,还对村镇、码头、园林和水陆交通等方面的遗址进行了相关考察。下文将从都城遗址、地方城市遗址、村镇和其 ...
2016年度出版的甲骨文、金文专著有20多部,论文集近20部,发表的单篇论文有300多篇。 一甲骨文部分 (一)专著及论文集部分 专著部分,宋镇豪、黎小龙主编的《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布了208片甲骨,首次著录的有140多版。宋镇豪主编、赵鹏编纂的《笏之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布了拓本1867片,新材料有1474片。黄天树主编的《甲骨拼合四集》(学苑出版社)收了201则缀合。刘影的《殷 ...
——————————————————————————————全文阅读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18年第10期)
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梳理了我国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方向与路经,是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其要旨是“改革”——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发展。通过改革,解决思想性、方向性、制度性、机制性问题,排除沉疴,真正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关于加强文物保 ...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培训、会议、课题申报看到适合的题目赶快投稿或申请!并祝大家顺利通过。1、会议名称:中国-欧洲现代木建筑国际研讨会时间:2018年11月6日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主办方:欧洲木业协会 上海交通大学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10月25日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w57WTfggsqB4Z4a5Km7fQ2、会议名称:
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持续热播,以及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推出的系列高品质展览,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热情,文物保护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固然可喜。不过,保护的想法有了,更须有好办法,实施文物保护,头脑发热不行,一哄而上也不可取。 上世纪初,山西省大同市得胜堡村古长城周边村民,纷纷剥去长城古堡及城墙上的青砖垒墙建屋。前一阵,几名村民决定将自家院墙的青砖拆下补修长城。时间 ...
《美术研究》2018第6期榆林窟原始崖面初探彭明浩摘要:榆林窟东崖峭立,其上洞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洞窟普遍早于下层洞窟,但崖面上现无明显栈道遗迹,石窟初创时上层洞窟如何登临值得考虑。从石窟崖面现状迹象,参考河谷自然地貌及同一区域其它中小石窟群选址,推测榆林窟最初开凿时,崖前当有坡地,人们可借此开凿上层石窟,其后长期自然作用和下层建寺开窟的影响,下方坡体逐渐消失,才形成了如今的峭壁。关键词:榆林窟 崖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3期以“特修斯之船”的方式思辨“可识别性”: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一点思考(下)张金风 陆继财4.“特修斯之船”理论对“可识别性”的启示4.1.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是最为古老的思想试验之一。它假设:有一艘名叫“特修斯”的船,通过不断地替换掉船体损坏的部件而实现着持续的航行。因为每一部件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在不断的替换中,势必最终有一天船上所有的部件被替换掉了。那么,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3期以“特修斯之船”的方式思辨“可识别性”: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一点思考(上)张金风 陆继财摘要:从《威尼斯宪章》两款条文概括总结出的“可识别性”原则,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并被应用于各类文物的保护。相较而言,世界范围内对其学理的探讨却自发表之初就从未停止。实践表明,文物种类不同,其可识别性措施迥异,对文物价值损减的影响程度也大为不同。从“特修斯之船”
笔者认为,与单纯的称颂或贬低官方遗产话语不同,一种新的遗产话语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遗产的重要力量(事实上一些珍贵的、个别的在地实践案例,正在进入公众视野):由在地遗产精英和当地居民、地方保护机构合作形成的新话语模式,有可能弥合官方和民间话语的隔阂。对于一个生产遗产的大国,我们希望这样的反思,来的早一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其中旅游业总收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