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萨珊银币的发现与形制
浅议萨珊银币的发现与形制孙莉 萨珊货币是由公元三世纪在伊朗高原西部建立的萨珊王朝所发行的货币。这种货币是当时普遍流通的一种国际货币,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也陆陆续续出土了这种货币,其出土数量之多,出土地点之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一 萨珊银币的发现 萨珊货币有银、金和铜合金三种,但以银币为 ...
浅议萨珊银币的发现与形制孙莉 萨珊货币是由公元三世纪在伊朗高原西部建立的萨珊王朝所发行的货币。这种货币是当时普遍流通的一种国际货币,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也陆陆续续出土了这种货币,其出土数量之多,出土地点之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一 萨珊银币的发现 萨珊货币有银、金和铜合金三种,但以银币为 ...
约公元前3200年,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构成的两河流域,其南部已使用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原始楔形文字。文字产生之前,西亚地区已存在多种保存记录的方式,原始楔形文字只是在发展中胜出的一种。有学者研究发现西亚的记录系统长期参与行政管理、追踪收入、支付及大型组织内的转让等活动,正是这些活动促使了文字的发明。文字发明之前,记录系统已在上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亚地区
以图证史,近来颇为史学界所乐道。这方法所获的成绩,以我所见而言,似以荣新江教授与姜伯勤教授的两部专书为最。两书研究的范围,均不出北朝至隋唐,即通常说的“中古”。姜先生的《中国祆教艺术史》,是讨论祆教图像与历史、宗教之关系的。荣先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虽非艺术史的专著,但也多有与祆教图像有关的内容。两书都颇多胜解,开人耳目;祆教图像的宗教与历史之潜义,似发之已无遗。(图1、2) 名称:《中古中
前日,一则关于安岳石窟造像被“野蛮修复”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据了解,这是网友在安岳县峰门寺所拍摄到的,一座原本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石雕造像,竟被涂抹得五颜六色,变成“低端仿品”一般。一时间,这张极具荒诞感的对比图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是文保部门的失职。所幸,后来事件得以澄清。原来这里的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宋,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修复”行为并非文物工作者所为,而是1995年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请没有文物修
雲翔瑞像:初唐佛教美術研究初唐仏教美術の研究 作者: 肥田路美 新功能介紹 譯者: 顏娟英, 張名揚, 郭珮君, 曹德啟, 曾堯民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09/21 語言:繁體中文內容簡介 雖已入滅,形像猶存。 以佛像再現佛陀,虔誠心如佛仍在。 佛教美術史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試圖表現佛像的歷史」。中國的佛教美術,伴隨佛教的傳入而出
“敦煌前的敦煌!”这是文化学者冯其庸对汉画像石的概括。 从社会生活场景到典章制度再到神仙、祥瑞、辟邪,雕刻在石阙、祠堂或墓葬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观念信仰等诸多方面。近日,萧县汉画像石拓片展在北京81美术馆开幕,百幅汉画像石拓片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一览汉代社会众生相。 此次展出的汉画像石拓片中,萧县汉画像石陈列馆官方藏品50幅、萧县汉画学术馆民间藏品50幅,其中包括《 ...
基本信息:编著:南京博物院 上海大学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心 江阴博物馆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7月印次:1ISBN:9787520325851内容简介: 南楼遗址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2006年,联合考古队对南楼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该遗址以崧泽文化遗存为主体,共清理崧泽文化墓葬25座、大型壕沟1条、房址4座、灰坑1座。 壕沟(G1)为纵贯南北的人工开挖的大型 ...
最新的考古信息显示,公元前一千纪前后,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玉矿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河西走廊西部是内地早期文化中玉器玉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玉矿遗址考古信息。自2007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进行了早期玉石之路考古调查,先后发现了肃北马鬃山径保尔玉矿遗址、寒窑子玉矿遗址以及敦煌旱峡玉 ...
最新考古文献学的研究显示:受“归葬祖茔”之俗的影响,蒙元王朝历代帝王的陵墓应在克鲁伦河流域。这一成果将使中国考古学家进一步靠近成吉思汗及元朝诸帝“秘葬”的真相。(图为项目组专家、辽宁师范大学田广林教授做“蒙元帝陵资料整理与研究”学术报告。新华社记者李贺摄)27日,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组在此间发布了该成果。项目组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带领团队,历时
吐火罗史研究(增订本)王欣 著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7年5月1日)丛书名: 欧亚备要平装: 224页本书主要研究、探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缘和中亚地区吐火罗人的历史活动,即上述地区的吐火罗民族发展史。通过考察历史上吐火罗人迁徙活动的情况,说明他们向东发展的过程中曾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北部。东徙河西走廊的吐火罗人的活动范围曾到达了中国北部地区。此后这支吐火罗人除少数进入祁连山中之外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是青白瓷和卵白釉瓷,相比而言,青花瓷创烧既晚,产量亦小,国内发现的元青花存世量并不丰富,完整器不到两百件,而国外收藏的元青花整器据估计近三百件。考古发现证明,元代青花瓷输出的范围很广,从东南亚、南亚、西亚直到北非和东非等地的沿海城市和重要内地城市都有发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u Sarayi)和伊
秦汉皇宫中的建筑有殿、台、阁、观等不同样式,其中殿式建筑最常见也最重要,承担着皇帝生活起居及办公理政等基本功能。此类建筑通常称为“某某殿”,是一个个独立的院落,由殿、室、房、夹、箱、阶、庭、闼、门等部分组成。笔者搜集秦汉史籍中与此类建筑有关的零散资料,结合经学文献和考古材料进行了考证和解读,大致勾画出秦汉殿式建筑的空间结构。今详述如下,供学界同仁参考。秦汉人所谓“殿”,本义指高大的堂。《说文》殳部
從血祭看唐宋祆教的华化張小貴(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動物犧牲是宗教祭祀所常用的祭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在使用動物犧牲時自是存在著差異。在中國古代社會,血祭首先屬於國家祭祀的層面,雖然民間信仰亦常實行血牲祭祀,有學者甚至認爲,國教與民間宗教是同一個宗教的兩個部分,可以合稱爲“血食界”。但出於加強中央權力的考慮,國家正祀常以禁“淫祀”爲名,對民間信仰進行控制與規整。而且,中古中国佛、道兩大主流宗 ...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
撒马尔罕,安禄山和胡旋女的故乡,连接长安和地中海的梦幻之城。1930年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写下《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专写唐代舶来的珍禽异果;戏剧家弗雷克则写过《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吸引了无数旅行家,戴流士为此谱写了梦幻般的音乐。每年夏季在法国-乌兹别克斯坦考古队挖掘撒马尔罕古城的日子,当我亲手触摸遗址出土的亚历山大王银币,坐在玄奘讲过经的宫殿里,遥想成吉思汉的铁蹄,不禁酸泪交睫。上图为沙俄时代
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一辑)专辑《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一辑)》(王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为2015年5月于四川大学召开的“历史考古青年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的成果之一,收录了历史时期考古领域中21名青年学者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公众号特用专辑的形式将其中的文章逐一推送,以飨学界。如需进一步了解和引用,请核对原书。 关于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的思
11月25日晚七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以“近年来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报告。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李永宪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是四川大学“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八场,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相关社会人员到场聆听。 此次讲座,仝涛研究员首先对以往中西方学者在西藏西部所做的田野工作与学术研究进行回顾
当现代科技的结晶 ——三维激光扫描仪 遇到了, 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古罗马斗兽场 会是怎样一种感受, 请直接看下面的视频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m0019mx41w1&auto=0 关注第一建筑史只需1秒
溥光跋中提到:“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哉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 曹星原在《王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国宝之路》一文中提到:“杨新这样介绍溥光和《千里江山图》 ...
基本信息:编著:(英)保罗·G·巴恩(Paul G.Bahn)编,张全超、夏文静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559395内容简介: 本书是欧美地区非常经典的一部人类骨骼考古学方面的科普读物,曾经撰写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及科普作品,该书自出版以来便以其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在欧美地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是各大图书馆乃至社 ...
位于故宫乾清宫西侧的宫殿建筑养心殿,历来受到关注。于2016年启动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自然也成为文物界及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研究性保护项目”的首次尝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以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态度对待古建筑修缮,力图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还原和展现历史信息。8月27日,由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工匠基础培训考核总结暨研讨会”在故宫建 ...
按要求完成考古报告是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的工作者职责所在,能否写出合格乃至理想的考古报告,则直接受发掘者及报告编写者的学识水平、专业素养以及田野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等系列环节的制约和影响。更核心的是,一部考古报告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发掘与整理者的研究水平。 对于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以及如何评判一本考古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前辈学者多有论述,此不赘言。笔者仅就个人在实际考古报告编写过程中产 ...
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一段时间来看,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开展田野考古发掘仍然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主要任务。当前基建考古的主要模式是基建单位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由基建方向文物部门履行考古钻探和发掘报批手续,再由考古部门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可能会带来一些矛盾从基建方来说,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本来工期就很紧,还要进行考古钻探、发掘手续的层层报批,增添了工作程序。钻探、 ...
基本信息:编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雅安市博物馆 荥经县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52561内容简介: 此次报告发表了高山庙西汉墓群发掘清理的10座墓葬资料。10座墓葬出土各类随葬遗物449件(套),半两钱币774枚,包含陶、石、银、铜、铁、玉、漆、木、棕、竹等质地。从墓葬形制、棺椁制度、随葬品种类及组合等来看,土坑木椁墓楚文化因素较为突出;而 ...
基本信息:作者:高山云(吕烈丹)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8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8月印次:1ISBN:9787108061966作者简介: 吕烈丹,笔名高山云。考古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从事史前考古、农业起源、史前自然环境变化、文化遗产管理和博物馆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著有《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中国博物馆:权力、政体和认同》等。内容简介: 作者亲身游历了5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
基本信息:主编:杜金鹏副主编:袁广阔 刘新 张友来 叶晓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583307内容简介: 本书是河南省桐柏县一号春秋基出土玉器的科学研究报告。作者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俗学、矿物学、化学、工艺技术等方面,就其考古发现、价值意义、历史人物、社会背景、文化传承、玉器类型、玉石特质、工艺技术等多 ...
基本信息:编著:天津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8月印次:1ISBN:9787030511980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2篇。论文涉及宋辽金元时期出土玉器,传世玉器,相关文献史料研究,与同时期金银器比较研究,区域之间宋辽金元玉文化的传播、交流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解读宋辽金元玉器等多方面内容。目录前言 (1)开幕式致辞 游庆波(v)对首都博物馆 ...
基本信息: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501055876内容简介: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 ...
基本信息:作者:吴小平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8月印次:1ISBN:9787308177764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讨两汉时期云贵地区夷夏之间文化格局的变迁为出发点,对云贵地区两汉时期的汉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探讨,观察汉文化在云贵考古学文化变迁中的角色和地位,其研究无疑可大大弥补当前云贵地区考古研究中的不足,另外从考古学方面探究汉文化未能扎根于当地并开花结果的原因,对于检视中央政 ...
全文阅读关中盆地史前到秦汉时期的中心区转移现象考察——兼论周原与沣镐遗址内涵差别巨大的原因(作者:宋江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