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葛剑雄丨破除对“一带一路”历史误解

葛剑雄民族史《政府工作报告》有个重要规划,就是“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规划提出后,一方面大家热烈响应,另一方面,好像实际动作也不多;一方面,得到有些国家的热烈回应,另一方面,也有些国家提出质疑,甚至认为中国是否要搞新“马歇尔计划”,搞扩张。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历史。很多问题,无论是经验和教训,历史上都出现过,至少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借鉴。另 ...

• 肖云儒:在这儿,我被重新铸造了灵魂

肖云儒 云儒文化 原文题为《从丝路起点长安,一路向西》文 | 肖云儒我五十年前本是学新闻专业的,当了20年报纸文艺副刊编辑和不像样子的记者,而后便钻进书斋成了学者。想不到人过七十,竟又当起了记者,跟着车队跑丝路,从西安到罗马,走它个三万里。西部,丝路,承载着民族的西部开发之梦,中华复兴之梦。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人生之梦,学术之梦。这是一次圆梦之旅,盼了整整半辈子。从我3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西部文化,即丝路文化 ...

• 西安城墙:文化遗产点亮现实生活

  西安城墙南门,被誉为古都西安的“文化之门”,这里已成为彰显古都魅力的靓丽名片、展示西安文化风采的国际品牌。  骄阳似火,这里的中外游客和市民却游兴不减。“西安城墙保存得非常完整,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赞叹不已。  今年2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更新的名单显示,西安城墙、南京城墙等国内8个城墙共同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 ...

• 康家石门子岩画:探究西王母文化符号

  八月的天山,景致美轮美奂,隐藏在天山腹地的康家石门子岩画遗址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岩石上刻画图案是人类的古老行为之一,在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岩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岩画的表现题材多样,但均与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将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或场景,以刻画的形式在岩石上再现出来,成为瞬间的永恒,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生活档案。  当巨幅的岩画作品展现面前,我们在赞叹、欣赏之余,是否能读懂这门“古老的语言”?读懂古人 ...

• 东张西望中的秦文化——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原文标题:《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二)》、《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三)》  原文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西文明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历程。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横空出世的文化因素,且在后世中 ...

• 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

  自人类出现以来,99.9%的时间都以狩猎--采集为生。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逐步暖化,人类开始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从此,人类社会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在西亚、北非、印度河流域和中国发展出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对周边地区施加影响,也引发了相应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互。  距今6000年前后,进入全新世大暖期的盛期,气候和环境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

• 西藏托林寺白殿壁画建成高精度数字档案

  两幅高约4米的大型西藏托林寺白殿壁画日前现身苏州唐仲英基金会的展厅,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浓烈,画中尊者和佛母所着服饰的花纹、佩戴的珠宝和手持的法器线条精美,纤毫毕现。  这是浙江大学数字化考古团队根据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的托林寺白殿壁画局部。得益于浙江大学和阿里地区文化局、札达县文物局联合组建考古团队进行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观众们第一次能够在千里之外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这颗藏地文化明珠。  “壁画呈现 ...

•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之后的路怎么走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到52项。虽有观点认为目前我们已过了拼世界遗产数量的时代,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才是重点,但拥有与悠久历史和多样性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世界遗产数量,依然激发着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成为世界遗产,意味着申报过程中提炼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广泛认同。2015年7月,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之后,我陆续遇见了一些在海龙屯、永顺老司城和唐崖土司城周边长大的新朋友,都异口同声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没想到 ...

• 简论汉长安城之郊

——————————————————————————————————全文阅读简论汉长安城之郊(作者:刘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5期)

• 考古所见盆盆罐罐的背后

  在我国很多考古发掘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恐怕就是那些“破破烂烂”的陶片了。这些古人丢弃的生活垃圾,在普通人眼中价值不高,却被考古学家视为珍宝,整天摸来摸去,爱不释手。更有趣的是他们竟然还能用这些“破烂”来研究历史和文化,做出高大上的学问来,实在是不可思议。这些盆盆罐罐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其原理是什么样的,它对研究历史和文化到底有没有作用,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怎样把它们隐藏的信息发掘出来 ...

• 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

———————————————————————————————全文阅读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作者:豆海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4期)

• 唐东都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院出土经幢研究

——————————————————————————————————————————————————————————————————全文阅读唐东都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院出土经幢研究(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韩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6期)

• 从珠子角度看新疆"拜火教"遗址考古的疑问

  2013年至201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对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者根据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一些特征,认定该遗址属于“拜火教”遗址,年代约为距今2500年。  根据发掘者随后发表的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章提供的资料,特别是该遗址出土的古代珠子等资料透露的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5年第2期;巫新华:2013年 ...

• 在中国发现拜占庭金币

  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境内5至8世纪的墓葬或其他遗存不断发现来自西方的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媒体争相报道,民间收藏兴盛。其中,拜占庭金币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学界关于中国与拜占庭之间经贸交流的认知,对以丝绸之路为通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依据。一方面,金币携带着鲜明的拜占庭货币形制特征,以至于无论多少次转手,无论各地如何仿制,都可以追踪到拜占庭的源头 ...

• 拜占庭金币的东方之旅

自上而下分别为查士丁尼一世金币、查士丁尼二世金币、利奥六世金币的正背面  本期主持: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金币研究  主持人语:拜占庭金币在旧大陆所有文明区的发现对拜占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金币及其仿制品附带的多种信息中,学者们可以深入探讨拜占庭经济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拜占庭帝国与各个古代文明区的经贸关系和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与文化 ...

• 蒙古国出土拜占庭金币的学术意义

 2011年,蒙古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布尔干省巴彦诺尔县索伦布姆巴加尔地方发掘了一座7世纪古墓。在大量随葬品中,集中发现了41枚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虽然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能够确定墓主身份的墓志铭和其他文字性古物,但从古墓的唐代形制和墓道开口朝向南方,以及墓道两侧壁画大多为唐代风格和内容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唐初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突厥贵族,这一推测还从墓室门框下方发现的汉字得到佐证,推测为参加古 ...

• 肩水金关汉简《齐论语》的整理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有竹书《论语》,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确认该书为失传一千八百年的《齐论语》。现已公布《齐论·智(知)道》篇首章,释文为:“子智道之暀],念国之虐”见于《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衡门之下”见于《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简四、简五虽出土于不同地点,但从文意与字形来看,应属同一章,或可缀合。简四、简五“必富”章,章首冠以“子曰”,当属 ...

• 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  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斯)、埃及、印度等地,会发现世界各个文明古国都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功德记录在 ...

• 陆韧: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及其明初在西南边疆的实践

明朝建立以来,其统治者的国家基本认识与传统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对国家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国家疆域观,成为明朝处理边疆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从陆疆的角度看,由于明代北方边境始终处于与北元以及后来的鞑靼、瓦剌对峙形势下,因此,明朝的国家疆域观主要体现在处理西南边疆危机和治理西南边疆的实践中,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明朝的国家疆域观明朝的国家疆域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明朝的国家基本认识;二是在国家基本认识 ...

• 王柯: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秦王赢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他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在此之前,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王”,甲骨文中“王”写作,仅仅是通过一把表示刑杀的斧头来象征最高权力。与“王”只强调权力不同,“皇帝”则是明显地神化了最高统治者。“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1);“帝,谛 ...

• 清代画图调研报告

在现存清代历史文献中,除大量的文字史料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以图像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舆图、纪事图、记实图等;19世纪中叶照相技术出现后,又留下不少关于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照片。在此,暂统称为“画图”。画图在历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郑樵在《通志》中就已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显然,画图可以用其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宋元以来,学人编有不少“ ...

• 贾平凹: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讲好西安故事 为建设丝路文化高地作贡献

西安日报 2017年08月15日 版次: 04 专版  贾平凹鼓励青年作家向柳青学习,深入生活为人民写作。(记者 雷县鸿 摄 资料图片)  贾平凹对西安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记者 雷县鸿 摄)  贾平凹是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腊月·正月》《浮躁》《土门》《秦腔》等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贾平凹是当年陕西文学“东征”的主将,他和陈忠实等一起,在全国掀起了陕西文学的热潮。  他在西安求学、工作、创作,是在西安工作生 ...

•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基本信息:作者:上海博物馆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6月印次:1ISBN:9787547915134内容简介:  上海博物馆著的这本《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选出100件重要展品,向人们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除了展现人类出类拔萃的工艺和艺术才能以及呈现美丽精致的物品本身之外,展览中更突出那些看似最微不足道、实际却在讲述非凡故事的展品。比方说一枚小小的石质 ...

•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

基本信息:作者:王银田 等 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7月ISBN号:9787030525352开本:16开页数:324版次:1作者简介:  王银田,1957年生,山西大同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先后就职于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系,现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考古、辽金考古以及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编著有《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等著作,在 ...

• 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

基本信息:作者:陕西省文物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4月印次:1ISBN:9787560440309内容简介:  《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是对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的平面记录。书的内容分为秦始皇与秦王朝、“地下王国”——秦始皇陵、“神秘军团”——兵马俑、世 ...

• 秦汉长城的建筑与汉民族的形成

《东南文化》1995年第一期 陈江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长龙,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东西相距一万余里。这项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是历经我国几个王朝的修筑而告竣的,由于其工程之艰巨,历史之悠久,举世罕见,故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而对长城的研究,也就被视为一项专门学问,即“长城学”。目前,对长城的研究,还只偏重于长城本身,如有关长城的遗存、历史、沿革等方面的研究,而对长城自身之外的研究,除了从战争 ...

• 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及其贸易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杨富学  内容提要 有明一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深为学界所瞩目,而与之并驾齐驱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却常被忽略。其实,明代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并不比海路逊色。作为明朝西域政策的一部分,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诸藩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方交往频繁,商业贸易隆盛,明政府与西域各地方政权间的“贡赐”关系稳固发展,往来次数繁多,贡赐规模巨大,丰富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 ...

•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诞生21项新世界遗产(一)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诞生21项新世界遗产(一)自然遗产介绍Introduction of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2017年7月2日于波兰克拉科夫开幕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7月12日落下帷幕。在本次会议上,共有21项新的世界遗产诞生,同时批准了5项遗产的扩展或调整。至此,《世界遗产名录》上的遗产项目已达1073项。安哥拉及厄立特里亚更是首次有遗产入选。此外还有一项遗产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同时有三项遗产不再被列 ...

• 【帕特里克·格迪斯和街区有机改造】—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三讲

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班CEIB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raining2017年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的第三讲,我们跟随建筑师Benjamin Tindall的脚步,考察苏格兰城市规划理论家帕特里克·格迪斯(Sir Patrick Geddes)在爱丁堡这座城市留下的足迹。❶PART I建筑师Benjamin Tindall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心在爱丁堡的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建筑师Benjamin Tindall位于爱丁堡城堡附近的建筑事务所。▼爱丁堡街道景观事务所

• 【世界遗产中心谈爱丁堡老城的保护】—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二讲

应伊琼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2017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班CEIB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raining2017年的中欧建筑遗产培训,第二讲是在老城区中的爱丁堡世界遗产中心(Edinburgh World Heritage)办公室展开的,由该中心的负责人Adam Wilkinson先生为大家讲述。❶PART I爱丁堡历史城区的保护压力爱丁堡的老城区(始建于15世纪)与新城区(始建于18世纪),作为爱丁堡的历史城区共同列为世界遗产,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其中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