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来源:中国青年网  书名:《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作者:李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78.00  书号:978-7-5086-6896-3  推开通向世界之门  西部的阳光总是迟迟不肯退场,强风卷起沙砾发出刺耳的声音,卷起一处处漩涡。汉代长城的残垣就耸立在沙漠戈壁之中,如阵列式,仿佛依然在等待检阅。夕阳之 ...

• 《逝者的面具》试读:西汉霍去病墓石刻新探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在征伐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以24岁英年不幸病故。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他隆重的葬礼:“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出西汉都城长安西北行,跨过渭水,便是咸阳塬。这是从渭水河谷向黄土高原攀升的第一个阶梯。九位西汉皇帝的陵墓由东而西,就排列在这高亢而平坦的塬上,每座帝陵附近散布着众多的陪葬墓,并设有陵邑。武帝茂陵 ...

• 卢山冰:开展沿线国家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合作研究

 新浪财经讯 11月14日消息,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义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义乌)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于11月14日举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独立学院)院长卢山冰出席并发表演讲。他表示,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所签署了国际合作考古协议,经过2014、2015、2016年三年合作,已经形成一批重点考古成果,这些成果 ...

• 吕舟:再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促进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整合,也使真实性的概念被更广泛的认知和理解。197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一版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对真实性做了清晰的阐述:“(文化)遗产应当满足在设计、材料、工艺和位置环境方面真实性的检验;真实性并不局限于原始的形式和结构,它还应包括在时间延续过程中构成其艺术和历史 ...

• 访谈︱侯杨方:追寻玄奘,在帕米尔复原丝绸之路

私家历史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自西汉张骞打通西域始,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抵达欧洲的漫漫长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不断经此运往中亚和欧洲。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2014 年5月19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开发的《丝 ...

• 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谈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

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谈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  央广“一带一路”系列访谈近日专访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先生,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龚教授好,想请你谈一谈,宁波在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龚:宁波是一个中国比较重要的港口城市,那么它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连接网络枢纽。在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宁波的几个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历史文 ...

• 莫高窟史话

基本信息:主编:樊锦诗编著:敦煌研究院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9月印次:1ISBN:9787534426681内容简介:  敦煌文化的兴衰,又与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息息相关。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长期的繁荣,给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敦煌便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的 ...

• 楼兰LE古城建置考

楼兰LE古城建置考魏 坚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教授任 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戈壁中的新疆罗布淖尔及周边地区,在汉晋时期曾是一片水网密布之地,不仅水草丰美,人口繁衍,更是交通枢纽所在,汉朝使者由此往西,便可至诸国林立的西域,因而该区域扮演了西域门户的角色。楼兰恰好地处该区域之中,这个早已湮没于世的西域古国,引起了后人无尽的遐想(图一)。近世学者虽然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 ...

• 河西北朝石窟

基本信息:作者:张宝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10月印次:1ISBN:9787532580712内容简介:  本书基本是图录性质的图书,也重在它的文物考古价值,兼其美术欣赏价值。本书主要介绍除敦煌莫高窟窟群以外的河西北朝石窟,旨在研究河西北朝的中小石窟,收入的范围是天梯山石窟、圣容寺石窟、金塔寺石窟、千佛洞 ...

• 《西出长安》(文化旅游丛书)正式出版

西安市社科基金2015年重大项目——《西出长安》(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丛书)已于2015年9月正式出版,并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从2016年2月7日(农历除夕)开始,作为陕西广播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每天上午9:00—10:00,在省广播电台故事广播FM87.8/AM603频道《秦人秦事》栏目连续播出,持续至2016年3月结束。此外,《西出长安》书中部分内容被中央电视台与宁夏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节目《丝路印象》采用,并在部分丝绸之路遗址点被 ...

• 林超民 ▏“身毒”的读音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身 ...

• 张锟 ▏大夏与夏遗民的迁徙

摘要:夏商交替的政治事件,导致中原地区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同时引发了部分夏遗民向远方的迁移,这一历史过程在传世文献中也留下了相关的记录。文献中关于大夏的记载反映了夏遗民向北方、西方迁徙的史实,大夏一名在空间上的移动标示出了夏遗民迁徙所经的具体地域。夏遗民北迁、西移的史实及其决定的历史记忆对相关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夏遗民;迁徙;大夏  夏商之际,中原地区重大的政治变动引 ...

• 陈晓伟 ▏「瓯脱」制度新探——论匈奴社会游牧组织与草原

  “瓯脱”是匈奴游牧社会一项特有的名物制度,但关于其语义,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耶律铸《双溪醉隐集》释“瓯脱”为“帐幕”,此与草原游猎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北族政权统辖的社会基层游牧组织所遵循的游牧分封秩序乃是一个很少谈及的话题。在解决“瓯脱”问题的基础上,便可进一步阐释“分地而居”制度的另一种政治内涵。  匈奴;瓯脱;帐幕;分地而居  众所周知,“行国”是游牧政权国 ...

• 林超民 ▏唐代云南的汉文化

 唐代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的崛起,对云南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南诏时期,不仅云南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文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南诏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富于民族色彩的地方文化;南诏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南诏文化是在汉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在研究唐代云南文化时,我们自然而然地着眼于其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同时也应注意到 ...

• 学术名家的集大成之作——《林超民学术文选》介绍

学术名家的集大成之作——《林超民学术文选》介绍  原理 撰  2016年4月,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林超民学术文选》一书。  林超民,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曾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现任学术职务有: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 ...

• 林超民《唐宋民族史》

 林超民《唐宋民族史》  丁文斌 撰  林超民教授所著《唐宋民族史》2016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十四章,上编讲述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历史,下编讲述宋辽金时期的民族历史,全书约47万字。  林超民,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曾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 ...

• 林超民 ▏塞上风云一肩挑——治疆铁腕杨增新

塞上风云一肩挑——治疆铁腕杨增新  林超民  清末民初,新疆内忧外患频仍,社会动荡激烈。外有沙俄、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为帮会骚乱,党人反叛,农民暴动。  新疆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风雨飘摇,随时有被分裂的危险。  这时,一位云南人临危受命,执掌新疆大政,力挽狂狼,成功抵御外敌、果断处理内乱,让风雨飘摇的新疆走向稳定、开启发展的新路。  他就是云南蒙自人杨增新。  杨增新清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八 ...

• 江应樑 ▏略论云南土司制度(下)

四土司制度发生的客观作用  人们对土司制度作用的估计,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过分否定,再是过分肯定。我认为,如从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意图出发,土司制度可以说基本上应当否定的,但事物的客观作用,往往不依照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产生,土司制度建立后曾起到的一些客观作用,就常常是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甚至完全和他们的意愿违反的,因此,土司制度的实际作用,也就有着消极和积极的两方面,而其情况又是比较复杂错综的。从最主要的 ...

• 石云涛 ▏唐诗中长安生活方式的胡化风尚

摘要  唐代长安是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广泛的文化交流给长安带来大量的外来文明,大量周边民族和域外人入居长安,给长安带来胡化和异域风尚。长安又是当时诗歌创作的中心,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外来文明在唐诗中得以展现,长安生活方式的胡化风尚也在唐诗中有所记述和描写。文化交流为唐诗提供了新鲜素材,唐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唐代社会生活资料,其中包含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量信息。  关键词:唐诗 长安 丝绸之路 中 ...

• 江应樑 ▏略论云南土司制度(上)

一土司制度的内容及建置沿革  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的政治制度。在我国统一的领土内的某些地区,主要是由于多民族集居或杂居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形成地方的特殊性,封建朝廷为着适应此种特殊性,采取一些不同于内地一般政权设施的做法,经过若干朝代的统治经验,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后来通称为土司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实施在西南地区,《明史·土司传》所载有土司的地区有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诸地,此外 ...

• 秦树才 ▏绿营兵与清代的西南边疆

摘要  清朝非常重视云南绿营兵的布设,云南绿营兵不但使清朝二度战胜了各种反清力量,实现了对云南的控制,而且还将统治范围推向边疆和山区,将各少数民族纳入直接统治的范围。清朝以绿营兵在云南近边地区构筑了一条漫长而严密的军事布防带,对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及西南西南边疆的稳固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清朝 绿营兵 云南    作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巩固的关键时期,清代如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如何奠定中国近现代 ...

• 史金波 ▏“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

来源:西南边疆摘要:“丝绸之路”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在经济、科学技术方面密切交流、借鉴,出现了很多翻译作品和双语人才。“丝绸之路”是各民族互相吸收、交融的典型地区,总的趋势是民族逐渐减少,各民族共同点越来越多。“丝绸之路”的巨大贡献是通过和平交往,对沿线各国、各民族都带来福祉。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 ...

• 美丽的巴比伦:古代文明里的一颗明珠

巴比伦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城市。它坐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从汉谟拉比到尼布甲尼撒再到居鲁士,巴比伦是万人眼中的明珠。即便这个城市曾遭到过无情的唾弃,但它仍静静地屹立在历史的晨曦中,等待文明之光的降临。这幅8世纪的微型画出自西班牙僧侣列瓦纳的贝亚图斯(Beatus of Liébana)之手,描述的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受到神的惩罚,在吃草的画面。摄影:GRANGER COLLECTION/AGE FOTOSTOCK巴比伦以空中花园闻名于世。一般 ...

• 文明之间双向流动的通道——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荣新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三彩载乐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唐客使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次将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后,随着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获得持续深入的研究,“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走向和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中国与中亚、 ...

• 周平: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

内容提要:我国的边疆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秦汉的时候,随着王朝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边疆的概念逐步形成。到18世纪中叶,我国开始有了确定的边界,边疆的概念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内涵。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依照国家的边界来界定边疆的概念逐步确立。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的概念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但边疆的范围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

• 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之路?

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之路?——世界史中的丝绸之路大卫·克里斯蒂安著刘玺鸿 译袁剑 校  现代史学并未完全领会到丝绸之路生态的复杂性,因此也没能理解其古老性或者掌握其在欧亚历史中的重要性。丝绸之路对农耕文明(agrarian civilization)区域之间在物品、技术和思想的相互传播上所扮演的角色已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对于丝绸之路扮演的跨生态(trans-ecological)角色却缺乏理解——事实上这一角色同样在游牧和农耕之间实现物品 ...

• 文化专著《世界遗产地 唐崖土司城》出版

(图片来自网络)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萧洪恩、恩施州委党校教师张文璋编著的文化专著《世界遗产地 唐崖土司城》,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世界遗产地 唐崖土司城》除了开篇的“缘起”“引言”和结尾的“后记”,主体共列“咸丰像希望之火在燃烧”“唐崖土司的兴衰”“唐崖四相”“张飞庙”“七十二步朝天马”“万兽园”等26个专题,计33万字。每个专题又分“游历情”“小知识”“大信仰”“神故事”“巧测验”五部分构 ...

• 《世界遗产全集·亚洲卷》在京首发

  1月11日,《世界遗产全集·亚洲卷》主编葛剑雄(左)和摄影家周剑生在北京介绍该书的创作。  1月11日,《世界遗产全集·亚洲卷》亮相2017北京图书订货会。该书由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主编、书中照片由摄影家周剑生拍摄。据了解,《世界遗产全集》共计34卷,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以图片为主要形式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世界遗产全集·亚洲卷》的甲、乙 ...

• 《陕西省志·文物志》(重修)正式出版发行

    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举行《陕西省志·文物志》新书首发式,省文物局、省地方志办、陕西人民出版社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编撰人员参加,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对该志编撰工作作总结性讲话。据了解,该志是陕西省第二轮修志总体规划中卷帙最大的专业志书和有史以来记录陕西遗存最为系统完备的文物志书。  承编单位陕西省文物局组织以陕西文博系统专家学者为主和陕西相关单位专家教授参与襄助的百余人编撰队伍,自2009年起 ...

• 《西域美术全集》出版 全面反映西域美术全貌

  新华社讯 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西域美术全集》日前出版。  由新疆文化出版社与天津美术出版社历时3年合力打造的《西域美术全集》共分12卷,分别为岩画卷、绘画卷、雕塑卷、工艺美术卷、服饰卷、建筑卷、龟兹卷·克孜尔石窟壁画、龟兹卷·库木吐喇石窟壁画、高昌石窟壁画卷等,以汉至五代宋初的西域美术遗存为主体,同时兼及汉代之前和宋、元、明、清的部分内容,包括岩画、纸画、绢花、雕塑、工艺、服饰、建筑、壁画等多种艺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