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显示子项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 丝路预备遗产点 丝路相关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塔吉克斯坦
世界遗产 跨国遗产
遗产专题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长城及烽燧 万里茶道
中国历史时代
考古时期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墙

耶路撒冷古城遗址 : 巴勒斯坦历史名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距地中海约58公里。分旧城和新城两部分。考古发掘始自19世纪中期,1968年起,希伯来大学、以色列考古学会等在旧城进行考古发掘。  公元前第4千年,耶路撒冷附近即有人居住,青铜时代晚期,杰布西特人于前18世纪建立起坚固的城堡,城墙遗迹已在奥费尔山东坡被发掘出来,系用未经修 ...

• 耶利哥遗址

耶利哥遗址 : 西亚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的遗址。位于约旦西部约旦河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遗址的文化层自中石器时代延续至青铜时代,堆积极厚。比较重要的发掘工作是1935~1936年英国考古学家J.加斯坦(1876~1956)和1952~1958年英国女考古学家D.K.凯尼恩进行的。这一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西亚纳吐夫文化以后的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耶利哥的中石器文化 ...

• 耶拉孔波利斯遗址

耶拉孔波利斯遗址 : 古埃及城市的遗址。位于尼罗河西岸,上埃及底比斯城南60公里。今名考姆艾哈迈尔。城市始建于前王朝(公元前3400~前3100)后期,新王国(前1567~前1085)以后废毁。以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遗迹为最重要。"耶拉孔波利斯"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为"鹰之城"。而古埃及人则称自己的城市为"涅享",意为"隼鹰头的何露斯之城"。从 ...

• 大波那墓地

大波那墓葬 :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墓葬。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当公元前4世纪前后。1961年发现,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清理。  墓为土坑竖穴,有木椁。木椁呈长方形,用长约5米的巨木叠架而成,内长3.75米,宽1.1米,高1.85米。椁外用排列密集的木桩加固,并敷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白膏泥。椁内放置铜棺及随葬品。铜棺长2米,宽0.62米 ...

• 博阿兹柯伊城址

博阿兹柯伊城址 : 赫梯王国首都遗址。 位于土耳其安卡拉市东约200公里的哈利斯河谷。原称哈吐斯,公元前第2千年前半叶称为哈吐沙,现名为博阿兹卡莱。1906年开始,德国考古学家H.温克勒(1863~1913)领导德国考古队进行了多次发掘。  博阿兹柯伊最早的居址出现在前第3千年,属青铜时代早期。前第2千年初叶,亚述人到此。前1800年后,这里的城市被库萨拉国王 ...

• 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 : 古代波斯的记功石刻。位于伊朗克尔曼沙阿城东30公里的贝希斯顿村附近,故名。铭文刻于从古代米太首都埃克巴坦那到巴比伦的驿道附近一座难以攀登的山崖上,离地约 150米。为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在位(公元前522~前486)期间所刻。1835年,英国人H.C.罗林森(1810~1895)发现并制成拓本。铭文分成许多组,约有1200行字,用 3种楔形文字 ...

• 贝达遗址

贝达遗址 : 西亚以前陶新石器文化堆积为主的遗址。也有中石器时代的堆积。位于约旦西南部佩特拉附近海拔1000米的台地上,今名塞勒阿格莱特。1958~1967年英国考古学者D.柯克布赖德进行了发掘。这一遗址对于了解西亚早期新石器时代建筑的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  遗址的底层为中石器时代的纳吐夫文化。有类似土坯建筑的房屋。遗物主要为半月形石器、细石刻 ...

• 班清墓地

班清墓地 : 东南亚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墓地。位于泰国东北部乌隆府安芬县班清村。原有面积约 500米×1000米。1966年发现,1974、1975 年美国考古学家 C.F.戈尔曼和泰国考古学家P.查罗恩翁萨等进行发掘。墓地可分 3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及热释光断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3600~前1000年,中期为前1000~前300年,晚期为前300~公元 200年。  早期墓葬以仰 ...

• 白斯朗营子遗址

白斯朗营子遗址 :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小河沿乡,包括四棱山、南台地两个地点。面积约 2万平方米。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遗址早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属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而明确了这两种遗存的相对年代。  早期的房址皆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双室和椭圆形单室两种。 有磨制石器和细石器。 陶 ...

• 巴昆遗址

巴昆遗址 : 西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 2.5公里处。遗址包括A(西侧)、B(东侧)两个不大的土墩。巴昆 B下层的定年为公元前4040年,属于使用彩陶之前的新石器阶段,其上层及巴昆 A出现彩陶,时间不晚于前3500年。1928年德国学者E.赫茨费尔德(1879~1948)首次发掘,1932年和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学者又分别进行 ...

• 奥林匹亚考古遗址

奥林匹亚遗址 : 希腊古典时代遗址。得名于希腊传说中诸神会聚的奥林波斯山。为古希腊宗教圣地和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处。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皮尔戈斯城东约21公里处。在青铜时代中期即有人居住,还发现了迈锡尼文明的居址。自公元前 8世纪起,成为希腊人供奉诸神之父宙斯的最重要圣地,作为崇拜仪式之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据说于前776年首次举行。罗马帝国后 ...

• 埃利都遗址

埃利都遗址 :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今名阿布沙赫赖因。位于伊拉克境内欧贝德遗址东南20公里处。1946~1949年,伊拉克文物局进行发掘。遗址直径在 450米以上,堆积自下而上分属于埃利都文化、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欧贝德文化、晚期欧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和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这一遗址的地层堆积,为确定欧贝德文化 ...

• 埃卜拉城址Ebla

埃卜拉城址 : 西亚古代城市遗址。即今叙利亚阿勒颇以南55公里处的马尔迪赫。自1964年起,以P.马蒂埃为首的意大利考古队在此多次发掘。遗址主要为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约公元前2400~前2250)、青铜时代中期(约前2000~前1600)的堆积。这一遗址的发现,在考古学上填补了埃及和苏美尔两个地区之间的空白。  在埃卜拉遗址发现了 16500多块楔形文字 ...

• 阿尔帕契亚遗址Tell Arpachiyah

阿尔帕契亚遗址 : 西亚铜石并用时代的哈拉夫文化典型遗址。位于伊拉克摩苏尔市以北,底格里斯河东岸 6公里处。1933年,英国考古学家M.马洛温主持发掘。  该遗址是一个5米高的土丘,其下埋有直径仅67米的史前定居点,以哈拉夫文化为主,其上部有欧贝德文化堆积。哈拉夫文化分为 3个时期:早斯哈拉夫无明确的建筑物。陶器是哈苏纳型(见哈苏纳文化)的。中 ...

• 三门峡栈道遗迹

三门峡栈道遗迹 : 东汉至北宋在黄河三门峡地段修造的栈道、人工航道、粮仓等遗迹。分布在今河南省陕县三门峡市境内。黄河三门峡地段河床窄而水流急湍,航运艰险。汉至北宋,特别在唐代,为使关东漕粮渡此险阻而安抵关中,在此修治栈道,凿开元新河,修筑北岸18里陆道及在两端修建粮仓。1955~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勘查、纪录了这些遗迹。这是研究三门 ...

• 褒谷和褒斜栈道

褒谷和褒斜栈道 : 在汉中市境内。据刘达注,“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一谷耳,长 470里”。据《通志》记载,“自此入连云栈,西北150里入凤县界。又 220里直抵眉县之斜谷。今亦谓之南口,所谓南口曰褒也。”据《辞海》之《历史地理》分册记载,古之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 两河谷而得名。两水同出秦岭主峰太白山,褒水南注汉水,谷口在旧褒 城县北10里,斜水北注渭水 ...

• 红崖河栈道

红崖河栈道 : 在太白县王家楞乡红崖河谷。红崖河栈道是历史上著名的褒斜栈 道的支脉,这里山高崖陡,河水猛烈,河谷狭小,不能平地开道,古人沿 河在山崖上凿孔架木铺板而通行,谓之栈道。而今,褒河的支流红崖河 西边的山崖上,还遗留上下几层的栈孔,据说为不同朝代所凿。

• 乌江渡栈道

乌江渡栈道 : 在紫阳县和平乡汉江岸崖边。乌江渡栈道是古代人们为在山里深 沟高崖行走而凿石开路、架板筑阁而形成的一条古道路。乌江渡古栈道,依崖临江,形势险要,上有巨石崖,下抵汉江深渊, 经过了千百年,古栈道随着交通发达而废弃,但历史作用载入史册,而 今遗址尚在,现存石梯14级,异常险峻。

• 朝天峡古栈道遗址

朝天峡古栈道遗址 : 古交通遗址。朝天峡(又称明月峡) 在广元市朝天区,为古代陕、甘入蜀的交通要隘之一。峡全长3千米,地势险要。在峡东岸常年水位10米以上的绝壁上,现保存较完好的栈道眼有1300余孔。孔间距一般为2米,层距2.5米~3米。孔呈正方形,边长约为43×45厘米,深65厘米~95厘米。孔眼一般为3层,上为雨棚孔,用以搭棚蔽雨; 中为行道孔,用以插木桩,上铺 ...

• 邓邓桥三国栈道碑

邓邓桥三国栈道碑 : 宕昌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花石关岷江峡谷中有 一处名曰 “邓邓桥”的三国时期的栈道遗迹。这里山 高峡险,双峰入云,阴沉深暗,只有一线见天。岷江 奔腾澎湃、滔滔有声。此地听不见鸡鸣犬吠,看不到 猿蹦鸟飞,更无人马走迹。就在这个无路可通的悬崖 峭壁上,发现一段长200米的古代栈道遗迹。正方形 栈孔或上下成排,或左右列队,历历可数者尚有7 ...

• 青泥河栈道遗址

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遗址现存3处,现存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被纳入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 ...

• 重修飞龙峡栈道碑

重修飞龙峡栈道碑记 : 同谷飞龙峡,为由县以达略阳、汉、沔要衢,云栈挂壁,危径如线,方□蚕丛鱼凫,何多让焉。嗣后挂壁者渐落, 如线者渐隐,即仅求云栈危径亦渐不可得,未尝不吸开创之难,而继事之尤非易也。乾隆壬子,邑侯汪公于峡 口栈道捐俸,为诸绅士率葺而新之,迄今刻石颂德弗衰,而由二栈以至三栈犹未之及也。嘉庆丙寅,首事诸同 人毅然举事,合邑诸士民亦慨然 ...

• 郎木寺

郎木寺藏语称噶丹雪珠贝噶卓卫林,意为具喜讲修白莲解脱洲。位 于碌曲县郎木寺镇。寺院首先以其坐落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而著 名,被人们称为“金三角”;其次因建寺早、建筑规模大、所领教民广 布三省而出名。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天成独秀,寺景相衬彰显其 名。1748年,由格鲁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 此寺。1752年建大经堂,成立了 ...

• 禅定寺

元代古刹禅定寺 : 禅定寺坐落于卓尼县城北,以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而闻名,它是 安多藏区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多藏区最早、改宗黄教寺前规 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名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寺院环望群峰,俯 视洮水,是弘扬佛法的灵光胜地。早在宋末元初,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 派法王八思巴到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 柏,山清水秀, ...

• 苏勒德遗址

苏勒德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苏力 迪嘎查巴音温都日小队莫日根图如牧户南0.03千米处。地 理坐标为北纬38° 18′31.4″,东经107°54′02.4″,海拔 1412米。测点位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苏勒德遗址是唐—西夏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呈 椭圆形分布,总面积79162平方米。遗址区散见有大量陶 瓷残片、铁器、石器等遗物。遗址因长期受到自 ...

• 马鞍桥南遗址

马鞍桥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 马鞍桥嘎查二社村委会南0.3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37°56′05.6″,东经107°40′06.2″,海拔1348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遗址北面有海子,周围分 布有其他遗址。马鞍桥南遗址是西夏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东西长 约53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120平方米。遗址中央 圆形土丘上有建筑遗迹,建 ...

• 马鞍桥遗址

马鞍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马 鞍桥村二社马三成家西0.02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37° 56′23.6″,东经107° 40′01.9″,海拔1351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遗址西边有海子,周边分 布有其他遗址。马鞍桥遗址是西夏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 95米,南北宽约79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遗址因长期受 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 ...

• 扎布色遗址

扎布色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 巴音乌珠嘎查东北2千米处的高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 38°35′58.9″,东经107° 39′59.4″,海拔1391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硬梁地。遗址偏南有泥巴柳把敖 包一座,敖包南有红砖堆砌祭台一座。扎布色遗址是西夏—元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东西 长约42米,南北宽约36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 约0. ...

• 二道川遗址

二道川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二 道川嘎查二社张招财家东0.03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37°56′12.1″,东经107°29′12.5″,海拔1281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二道川遗址是西夏—元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东西 长约110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后来 大部辟为农田,地表因挖沙、取土遭到严重破坏,原暴露地 表的灶坑 ...

• 乌兰道崩遗址

乌兰道崩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敖勒 召其镇乌兰道崩嘎查西北2.5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38°04′02.3″,东经107°27′30.6″,海拔1310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高梁地。遗址西边梁顶有一处废 弃敖包。乌兰道崩遗址是西夏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平面呈 长方形,正南向北。残垣南北长410米,东西宽358米,残 高4米、宽6米。西、北墙体皆为流 ...

• 马场井遗址

马场井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 马场井村西南2.5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8°05′31.2″, 东经107°22′57.0″,海拔1344米。测点位于遗址中心点, 测点地形为平地。遗址地表植被茂盛。马场井遗址是西夏—元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呈不 规则椭圆形,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东南侧1000米处为墓 葬群。遗址区散见有大量陶瓷片和铁片等遗物。遗址 ...

• 前梁遗址

前梁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拜图 嘎查乌兰陶勒盖牧业社李海军牧户南0.4千米处。地理坐 标为北纬38°34′01.6″,东经107°03′24.5″,海拔1387米。 测点位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前梁遗址是西夏—元时期一座聚落遗址。“前梁”,蒙 古语称“古勒本陶勒盖”(即“三个疙旦”)。遗址呈椭圆形 分布,总面积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3米。遗址 ...

• 拜图遗址

拜图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拜图 嘎查乌兰陶勒盖牧业社张青锁家西北2千米处高梁上。地 理坐标为北纬38°31′57.0″,东经107°02′01.7″,海拔 1373米。测点位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硬梁地。遗址 西0.6千米处为旧大队房,西南1千米处为萨如拉家,东 南2千米处为张青锁家。东1千米处有公路(原布拉格苏 木至宁夏陶乐县)。拜图遗址是西夏—元 ...

• 苏家井遗址

苏家井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 金心垠村(又称八一村)西南1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38°15′19.8″,东经106°44′01.7″,海拔1315米。测点 位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遗址地表植被茂盛。苏家井遗址是西夏—元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呈 椭圆形分布,总面积约15000多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 窑址。遗址区散见有大量陶瓷残片、铁片及砖、 ...

• 沙章图北遗址

沙章图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上 海庙镇沙章图嘎查东北0.3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38°21′15.5″,东经106°36′32.8″,海拔1243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沙章图北遗址是西夏—元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呈 椭圆形分布,总面积约1670平方米。遗址区散见有大量陶 瓷碎片等遗物。遗址因长期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原有 建筑物全部 ...

• 祖亨高勒遗址

祖亨高勒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敖伦布 拉格镇巴彦哈日嘎查西南14.8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 40°26′26.2″,东经106°10′35.4″,海拔1195米。测点位 于遗址中心点,测点地形为山地。祖亨高勒遗址是西夏时期一座聚落遗址。遗址由1道 主墙和7处石垄组成,长约136米,宽约116米,总面积约 15780平方米。主墙呈南北走向,长130米,宽约1.2—1.6 米。主墙南 ...

• 得胜墩

得胜墩 : 在今甘肃安西县北五里。《清一统志·安西州》:得胜墩 “旧无水泉,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大兵讨准噶尔,师出其地,涌甘泉数十处,敕建龙神庙于此”。

• 苦水墩

苦水墩 :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方舆纪要》 卷63凉州卫 “扒里砦” 条内: 苦水墩 “在卫西。嘉靖初,官军大破西海寇于此”。

• 奥察基遗址

  Aochaji yizhi  奥察基遗址  Otzaki Site  希腊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色萨利地区拉里萨市附近。1953~1955 年由 V.米洛伊契奇主持发掘。该遗址以中期新石器时代(约前 5000~前 4000)的堆积最为重要,提供了希腊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的丰富材料。  奥察基的房屋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方形,边长约 6 米,结构为石基土坯墙,墙内面砌若干附壁柱。研 ...

• 央塔克库都烽火台

央塔克库都烽火台 : 位于新和县城西北部约94公里,乌鲁木齐—红其拉甫公路南侧。长、宽均为12米,高10米,面积144平方米。用红柳、沙石、红砖砌成,每层厚0.5米。整个烽火台保存完好。因地处央塔克库都附近,故名。

• 柯柯亚吐尔烽火台

柯柯亚吐尔烽火台 : 亦称安集延城,位于鄯善县辟展乡北天山柯柯亚山口40公里。“柯柯亚”,维吾尔语,意为“蓝色的山崖”。烽火台建在柯柯亚河西岸一片沙碛戈壁上,长15米,宽10米,高8米,为土石结构。大约建于1873年,用以控制柯柯亚山口,抵抗清军反击。

• 吐孜吐尔烽火台

吐孜吐尔烽火台 : 位于新和县城南部32公里,长约72米,宽68米,高9.6米,周长280米,总面积4982平方米。因由盐土筑成,故称“吐孜吐尔”,维吾尔语,意为“盐土烽火台”。该烽火台由砖石、盐土等建成,西南面保存完整,东北壁破坏严重,烽火台顶发现有遗骨、古瓷、瓦片等。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属汉唐遗址。

• 吐尔塔格烽火台

吐尔塔格烽火台 : 位于鄯善县辟展乡西南火焰山口树柏沟的西山坡上,清同治十二年(1873)前后修建。烽火台为泥土结构,长8米,宽6米,高6米,起控制树柏沟山口通道之作用。“吐尔塔格”,维吾尔语,意为“烽火台山”,当地老乡亦称安集延吐尔。

• 莫索湾烽火台

莫索湾烽火台 : 位于石河子一五○团场一连连部西南处。夯土筑成,台身残高4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7米,一侧有拱门,高2米,宽0.9米,门道为燃料室,室内被烟熏黑,四壁有出烟洞、通风孔。据推断,该烽火台为19世纪70年代沙山子民团为抗御阿古柏侵犯所建。

• 石堆烽火台

石堆烽火台 : 位于蒲县城东7.5公里的城关镇石堆村对面山顶。建筑年代不详, 分层夯筑, 高5米,保存完好。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山烽火台

南山烽火台 : 亦叫石垒,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230公里的南山矿区鱼儿沟火车站旁山坡台地上。为汉代军事通讯设施遗址,距今已有2 000年历史。南山烽火台由一方形院堡和直立烟囱组成。烟囱为其主体部分,高15米,底大上小,中间空心,以堆柴燃火而升烟报警。方形院堡同烟囱连为一体,呈四合院形式,四面墙壁各长20~30米,墙高5~6米,院堡周长100多米,院内尚有守备人员 ...

• 呼图壁烽火台

呼图壁烽火台 : 在呼图壁县境内有5个土墩台(当地人称为唐墩),其中位于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交界处的干河西的一个土墩、呼图壁县城以北22.5公里的一个土墩台、县看守所处的一个土墩都已毁掉,只有三十里墩和五工台处的土墩尚存。土墩长、宽均约4米,高约5米,筑台年代不详。

• 下焉不拉克烽燧

下焉不拉克烽燧 : 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下焉不拉克村南约1公里,东经92°49′35″,北纬43°0′56″,海拔750米。烽燧为唐代遗存。残高仅0.2米,底座东西长9米,南北宽7.2米。采集遗物为夹砂红、灰陶片和马鞍形石磨。

• 楼兰古城西北部烽燧

楼兰古城西北部烽燧 : 烽燧位于楼兰古城西北部5.6公里。1906年春季,英国人斯坦因曾到这里探险,误认为是一座废弃了的小佛塔。烽燧台基宽18.7米,残高10.2米,从纵剖面观察,内外结构不一,内部系夯筑,略呈圆形,外围用土块垒砌,有的土块间夹有小木条或红柳枝。土块尺寸与城中官署建筑所用大土块相同,此塔可能与官署遗址建筑于同一时代,属于东汉时期。

• 库鲁克山南麓古烽燧

库鲁克山南麓古烽燧 : 位于尉犁县城西北约60公里的—剥蚀土丘上,烽墩约4平方米,残高3米左右,用土坯叠砌。在烽墩周围有大量红陶片和烽渣存在。

• 阿萨协亥尔烽燧遗址

阿萨协亥尔烽燧遗址 : 位于鄯善县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西南约10公里,东经89°37′18″,北纬42°35′39″,海拔-138米。“阿萨”,波斯语,意为城堡;“协亥尔”,维吾尔语,意为“城市”。该遗址面积较大,约5 400平方米,均为土坯建筑,略呈长方形。西墙约57米,南墙约95米,周长约304米,墙均已倒塌。紧靠南墙中段为烽火台,实体建筑,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约11米,残高5 ...

• 新疆化肥厂烽燧

新疆化肥厂烽燧 : 俗名芨墩。位于乌鲁木齐市新疆化肥厂以北约3公里的丘陵地带,兰新铁路及乌吐公路由遗址北侧通过。烽燧座落于一较平缓的小山包上,因长年坍塌风蚀,现仅存一圆形土墩,直径约40米,高约5米,夯筑。此烽燧东北75米处有一矩形土堡,长63米,宽48米,高约1米。堡墙开门。墙外有宽3米,深约1米的壕沟。土堡内发现一枚“乾隆通宝”以及一些褐黑釉瓷片、青 ...

• 柴窝堡湖烽燧

柴窝堡湖烽燧 : 位于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东约1.3公里的戈壁滩上。遗址已坍塌。原高度不明,现状南北长18米,东西宽12米,残高2.6米,夯土筑。其东北、西南方亦各残存一遗址,断壁残垣,东北一座,长约58米,宽约36米,残高2.6米。西南一座,长约32米,宽约18米。遗址内外,散见青花白瓷片、粗瓷碗底、绿黄釉红陶片等遗物。时代待考。

• 七子山烽燧墩

七子山烽燧墩 : 在吴县七子山。山海拔294.5米,东滨石湖,西临古镇木渎,周围吴越遗迹众多,有越城遗址、越来溪、越城桥、姑苏台等。此山“临湖控越,实吴时要地”。山上七墩为吴越争霸时的烽燧墩遗迹。春秋后期,吴国为防御越国进攻,在沿太湖东北一带的山峰上修筑了许多烽燧墩,沿山势蜿蜒排列。烽燧墩又名望越墩、藏军洞,主要分布在无锡至苏州一线的山上,总数以 ...

• 沙依塔拉烽燧

沙依塔拉烽燧 : 唐烽。在新疆乌什县城西约20余公里的沙依塔拉。烽燧残高7米,石砌。扼通往别失里山口(唐称勃达岭)的要冲,该山口是唐代越天山通往碎叶的要道。

• 酥油土烽燧

敦煌酥油土汉烽燧 : 位于今敦煌县西北57公里处。东临野马井子,西近波罗湖。汉代塞墙(长城)在其西侧之卡子墩经盐沼泽向东北延伸,止于哈拉湖,沿塞墙现在有烽燧遗址五座。1981年,在酥油土北一座烽燧上发现了汉简。此烽位于一圆锥形台地顶上,残高1.1米,用三四层土坯加一层芦苇筑成。

• 沃依塔拉烽燧

沃依塔拉烽燧 : 位于乌什县城西20余公里的沃依塔拉,建于唐代。扼通往别迭里山口(唐代称勃达岭)的要冲,是唐代通往碎叶的要道。烽燧残高7米,石砌,至今仍巍然屹立。

• 恰特喀勒烽燧

恰特喀勒烽燧 : 位于火焰山干沟南9公里。东经89°22′~89°23′,北纬42°53′~42°54′,海拔-46米。烽燧南北长15.3米,东西宽13米,残高8.2米。顶部凹凸不平,南北长12.3米,东西长8.4米。为黄土夯筑,实心。 东南25米处有一道东西向夯土墙,残长5米,高1.9米,厚0.35米。采集有陶片和清“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光绪通宝”等铜钱。烽燧延续时间较长,可能 ...

• 奎苏台村烽燧

奎苏台村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乡奎苏台村西北200多米处,东经93°23′42″,北纬43°33′06″,海拔1 800米。烽燧为清代遗存。这里早在清代前期就有了屯田活动,当时在此设军台,村名由此驿站而得。烽燧系夯土筑成,层厚0.13米。现残存西半部,残高6.2米,底基南北长4.5米,东西残宽2.8米。

• 骨拐泉西烽燧

骨拐泉西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骨拐泉牧点西2公里,东经92°38′11″,北纬43°36′39″,海拔1 678米。烽燧为清代遗存。所处位置正当巴里坤西通哈密七角井和木垒县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烽燧为夯土筑成,层厚约0.1米,残高8.8米,底基东壁长8.3米,南壁长7.5米,西壁长7.6米,北壁长8.1米。四壁现存少许木棍和圆孔,有的木棍伸出0.3~0.4米 ...

• 塔什吐尔烽燧

塔什吐尔烽燧 : “塔什吐尔”,维吾尔语,意为“石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克逊县城西约50公里的阿拉山口。为汉代烽燧遗迹。高约4米,周长60米,用石堆砌而成,保存尚好。这里出土有记载这一带烽燧名称、里数及守边将士姓名的文书,十分珍贵。

• 永丰村烽燧

永丰村烽燧 : 位于乌鲁木齐县永丰乡永丰村一队北约1.5公里的平坦戈壁上。烽燧保存基本完整,夯土筑,整体作梯形,高9.5米,底基正方,边长12.5米。由底至顶有四层夹木棍,每层4根。烽顶边宽7.4米。距烽燧南约百米,有一建筑遗址,已被夷平,地表见灰色砖块、瓦片、黑褐色釉粗瓷片等遗物。疑为清代遗存。

• 玉门花海汉烽燧

玉门花海汉烽燧 : 在今玉门市花海乡东北约30公里处。位置东经98°08′,北纬40°15′。周围为沼泽盐碱地。烽燧建在高出地面1.7米的一处风蚀台地上,高约2米。其上层为用土坯垒砌的小屋。现仅残存东墙一角。1977年在此小屋中发现汉简。

• 中湖村烽燧

中湖村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北约1公里。东经93°20′31″,北纬44°14′32″,海拔1 033米。这是一处唐代遗存,经修补后,清代仍在使用。烽燧坐落在一座小山顶上,残高约12米,底座用片石垒砌,高2米,边长10米,上以土坯、胡杨木、树枝夹筑而成。烽燧内部又砌一南北长4.2米、东西宽3.7米的土室。烽燧东南角可见接缝和修补的痕迹。东部有 ...

• 支边农场烽燧

支边农场烽燧 : 位于哈密市五堡乡支边农场西北约1.5公里。东经92°46′24″,北纬42°51′29″,海拔468米。烽燧为清代遗存。系土坯垒砌而成,土坯长0.35~0.38米,宽0.18~0.2米,厚0.9~0.1米。残高5.1米,底座边长6.4米,西、南两壁各有一门,烽燧内为以门洞相连的四室。

• 亚依德烽燧

亚依德烽燧 : 烽燧位于柯坪县。东经79°23′10″,北纬40°25′55″。建于南北朝至唐时期。烽燧坐落在一个周长270米,高2米的平台中央稍稍偏南的地方,顶部南北长7.5米,东西宽6.5米,烽燧残高11米,基本上为夯土筑,层与层之间夹铺树枝。在遗址中采集到的物品有大量石器、木器、陶器等残片,以及“开元通宝”钱币。

• 下马崖烽燧

下马崖烽燧 : 位于伊吾县下马崖乡尤库日买里村西南1公里,东经95°14′56″,北纬43°12′37″,海拔965米。这是一处清代遗存。残高2.7米,系土坯垒砌而成。

• 吴家庄子烽燧

吴家庄子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苏吉乡吴家庄子村东约2公里。东经92°32′07″,北纬43°32′14″,海拔2091米。烽燧为清代遗存。夯土筑成,层厚约0.12米,夹筑有树枝等。残高5.6米,底基边长7.8米。

• 石板墩烽燧

石板墩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村东南31.5公里,东经93°38′36″,北纬44°4′6″,海拔1 275米。烽燧坐落在一条简易公路南侧的山顶上,内外分筑,从其不同的建筑形式看,为唐代遗存,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烽燧为不规则八边形,残高约6.7米,基座用片石筑成,周长26米,内部以土坯错缝平筑,夹筑木棍等,外部用片石围砌,厚约1米。

• 十五里墩烽燧

十五里墩烽燧 : 位于哈密市北35公里的哈(哈密)巴(巴里坤)公路东侧高台地上,东经92°37′44″,北纬43°8′10″,海拔1 387米。烽燧为清代遗存,系夯土、土坯混合筑成,夹筑有木棍。残高5.6米,底座东壁7.2米,北壁7.1米,西壁5米,南壁残损。烽燧南、北侧有三处用片石垒砌的方形石台,四周筑有围墙,残高0.4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18米。

• 南山口烽燧

南山口烽燧 : 位于哈密市北40公里的哈巴公路西侧的高台地上。东经93°39′44″,北纬43°10′8″,海拔1 571米。烽燧为清代遗存,雄踞天山道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残高5米左右,系夯土筑成,南壁夹筑木棍。底基东壁长4.6米,南壁长5.3米,西壁长4.2米,北壁长5米。

• 肋巴泉烽燧

肋巴泉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肋巴泉眼东北约5公里。东经92°22′29″,北纬43°32′16″,海拔2039米。烽燧为清代遗存。清代在这里曾设军台驿站,并建有庙,是西出巴里坤县的交通要道。烽燧用夯土筑成,土中夹有小砾石,夯层厚0.12米,东壁坍塌处可见夯层间夹筑木棍。

• 尖山子西北烽燧

尖山子西北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西北处,东经92°43′07″,北纬43°36′20″,海拔1637米。烽燧为清代遗存,系夯土筑成,层厚0.08~0.10米,夹筑有芨芨草及木棍。残高10米,底基边长9.7米,四壁留有直径约0.1米的圆孔。南壁下有房舍墙基遗迹,南北长5米,东西宽4米。

• 哈曼沟烽燧

哈曼沟烽燧 : 位于焉耆县城西南31公里、七个星乡西南15公里的哈曼沟煤矿。烽燧建在一个小山上,呈正方形,边长20米,高约9米,面积200平方米,时代尚待考定。

• 疙瘩台烽燧

疙瘩台烽燧 : 位于鄯善县七克台乡东19公里,建于1873年左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为土石结构的烽火台,现仅存残迹。

• 黄芦岗烽燧

黄芦岗烽燧 : 位于哈密市大泉湾乡黄芦岗村东南约1公里,东经93°49′58″,北纬42°43′21″,海拔759.4米。烽燧为清代遗存,夯土筑成,夯层厚0.14~0.16米,现残高2.6米。

• 二墩村烽燧

二墩村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二墩村东南约1.5公里,东经92°56′22″,北纬43°36′39″,海拔1 636米。烽燧为清代遗存,夯土筑成,层厚0.11~0.12米,残高近9米,底基边长8.6米。西侧有三处东西排列、间距5米的夯土台基。

• 凤翔秦墓

东周时期秦国墓葬。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南秦都雍城遗址的南面。年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晚期。1976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发掘。经勘查和发掘的有三畤原上的秦公陵园和三畤原北的八旗屯、高庄等地的中小型秦墓。▲ 凤翔秦墓 秦公一号大墓三畤原秦公陵园,经钻探已发现14座双墓道的中字形大墓,2座单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另有15座长方形坑 ...

• 墩墩湾烽燧

墩墩湾烽燧 : 位于哈密市陶家宫乡墩墩湾村东约50米的台地上,东经93°37′10″,北纬42°47′2″,海拔824米。在清代,这里是通往河西走廊的第一座烽燧,系土坯垒砌而成。土坯长0.38~0.4米,宽0.19米,厚0.1米。烽燧残高6.5米,底座边长7.6米。因风雨剥蚀,边角及四壁均凹凸不平。

• 都埃烽燧

都埃烽燧 : 位于柯坪县,东经79°22′16″,北纬40°26′50″,约建于南北朝至唐时期。烽燧底边长14米,宽10米,残高6米。烽燧四周筑有不规则的围墙,周长约1 000米,东西有突出围墙、长约4米的长形土阜,似开门处。围墙东北角有房屋遗迹,房基尚在。烽燧正东300米有一座2.3米高的土台,再东偏南360米有一土埠,地面有陶器残片。

• 东庄子烽燧

东庄子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东庄子南偏东6公里,东经93°59′20″,北纬43°56′03″,海拔977米。烽燧坐落在一座较高的山顶上,远眺颜色发白,又称“白墩”。 是一处唐代遗存,清代仍修补使用。残高约11米,基座边长10米左右,高3米,用片石、树枝夹筑而成。烽体用土坯垒砌,底部围砌化片石并夹筑树枝,烽燧东部可见修补痕迹

• 大敦村烽燧

大敦村烽燧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大墩村西南300米,东经92°59′9″,北纬43°36′19″,海拔1 630米。这是西出巴里坤的第一座烽燧,用夯土筑成,层厚0.08~0.09米,残高8.7米,周长残约65.7米,表面风蚀严重。烽燧为清代遗存。

• 边关墩烽燧

边关墩烽燧 : 位于哈密市二道沟乡石城子村南 10公里,东经93°39′13″,北纬42°58′19″,海拔1 022米。烽燧为清代遗存。系土坯、木棍夹筑而成,现残高12米,底座东西长11.6米,南北宽9.4米。南壁中有一宽1~2米,进深1~1.5米的凹槽,似为登烽顶之用。烽燧四周有南北长25米,东西宽22米,残高1米左右,厚1米的土筑围墙,门向南开,门宽3.8米。 地表有少许青花瓷片。

• 土垠烽燧遗址

土垠烽燧遗址 :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东,为汉代重要的烽燧遗址之一。此地为汉代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冲。遗址呈长形,夯土筑,存有举烽所用木杆、苇炬等。台旁是守军住室遗存,四周还有为储粮而修的方形井穴。出土有汉黄龙元年(前49)和元延五年(前8)的木简,十分珍贵。

• 盐湖烽燧

盐湖烽燧 : 位于乌鲁木齐市盐湖北岸、兰新铁路盐湖站西北约1公里处,俗名土墩子。比较显目。烽燧残高6米,方梯体,底基面积15×15米,顶部面积5×5米,土坯建筑。土坯层中每0.70—1米左右夹填一层芦苇和灌木。据碳14测定,距今1075年左右。

• 玛纳斯烽燧

玛纳斯烽燧 : 位于玛纳斯县境内。在玛纳斯河东岸的古驿道上,有烽燧数处,现存有:玛纳斯破城子烽燧两处; 玛纳斯河东岸从南到北有:头墩台子烽燧,距县城15公里,残高7.7米; 四级电站烽燧,距县城10公里;雷庄烽燧(俗称十里墩),距县城5公里,残高4.5米。

• 阿克苏烽燧

阿克苏烽燧 : 古遗址位于阿克苏市东南卡坡上,东经80°11′10″,北纬41°10′30″,东距阿塔公路约300米,北400米为地区农机学校,南350米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工程团汽修厂。 遗址地势略高,洪积台地,黄色土质。烽燧呈梯状,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7米×3.7米,高4.5米,系用长0.36~0.38米、宽0.27米、厚0.08米黄土坯筑成。顶部有砌筑的短墙,高约1.2~1.5米,四 ...

• 沙州古城遗址

沙州古城遗址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能看到基本 的城池状况,70年代以后逐渐辟为耕地,现在仅有南、 西、北三面残存极少的断续城墙。原古城规模较大,呈 长方形,东西宽约718米,南北长约1132米。至今西北角 留有一城墩,比城墙高出一倍多。下部为夯土版筑,上 部多用厚大土坯砌成,残高16米。汉武帝开通西域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 县,后置敦煌郡。该城就是 ...

• 大保当城址及墓群

大保当城址及墓群 : 大保当位于神木县大保当镇,南距榆林市 50公里。大保当辖区地势较为平坦,水源富足, 榆神公路经镇政府东侧纵贯全县。历年的考古资 料证实,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已经进入了文 明时代。大保当城址位于大保当镇任家伙场村老米 圪台附近,东距大保当镇约1公里。现在的地貌 呈现沙漠草滩型,流动及半固定性沙丘遍布其 间,地表广植杨树、沙柳等固 ...

• 瓦亭城址

瓦亭城址 北魏—宋 : 瓦亭城址位于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建于宋代。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515米,南北宽130~330米。南墙有4个马面,残高5~10米,基宽9米,南、 东、西三面辟门,夯筑。有护城河,宽3~6米,深1~2米。保存尚好。

• 古城界城址

古城界城址位于榆林市红石桥乡古城界村 北秦长城内侧,东北距榆林市城区约50公里。 城址东濒硬地梁河,北接断崖,南背靠山梁,西 接坡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9′47″,北纬 38°07′18″,海拔高度为1130米。城址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墙基宽14米, 残高0.5~5米,顶部残宽0.5~7米。城垣北、 西北、西南三面墙体保存较好,北墙残长337米, 西北墙长213.7米,西南墙 ...

• 下马关城址

下马关城址 明 : 下马关城址位于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60米,南北长570 米,高10米,基宽10米,黄土夯筑。南北两面辟门,南门设有瓮城,城门上方有两面 石刻匾额,上书: “重门设险。”题款: “万历九年二月十三日。”局部被毁。下马关城墙下马关城南门

• 仇池国故城遗址

仇池国故城遗址 : 位于西和县大桥乡西汉水与洛谷交汇处的仇池山上。此处一山 突起,相对高程91米,“绝壁峭峙,孤险云高,羊肠蟠道三十六”(《水 经注》)。“山上有平田千顷”,“周回九千四十步”(《资治通鉴》)。 山上有池曰仇池,又名百顷城。《水经注》 载: “汉献帝建安中, 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子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 魏拜为百顷氐王。”仇 ...

• 崔木土沟南口一号烽燧遗址

汉—魏晋时期崔木土沟南口一号烽燧遗址 :

• 芦草井子烽燧遗址

汉—魏晋时期芦草井子烽燧遗址 :

• 红泉坝烽燧遗址

汉红泉坝烽燧遗址 :

• 西土沟西烽燧遗址

汉西土沟西烽燧遗址 :

• 多坝沟二号烽燧遗址

汉—魏晋时期多坝沟二号烽燧遗址 :

• 青山梁烽燧遗址

汉—魏晋时期青山梁烽燧遗址 :

• 海子湾一号烽燧遗址

汉—魏晋时期海子湾一号烽燧遗址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