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完整吐谷浑王族墓葬现身甘肃
墓葬出土墓志一方,上篆书“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应妮)记者从22日的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第四季)成果工作会上获悉,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现身甘肃。 甘肃天祝县岔山村墓葬经发掘确认为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墓,墓葬由单室砖室墓,由封土、墓道及壁龛、封门、照墙、甬道和墓室等组成。墓道内随葬有木构件、墨绘砖块、调色石、木旌旗杆及殉牲(马、 ...
墓葬出土墓志一方,上篆书“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应妮)记者从22日的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第四季)成果工作会上获悉,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现身甘肃。 甘肃天祝县岔山村墓葬经发掘确认为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墓,墓葬由单室砖室墓,由封土、墓道及壁龛、封门、照墙、甬道和墓室等组成。墓道内随葬有木构件、墨绘砖块、调色石、木旌旗杆及殉牲(马、 ...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昨日在京举行。会议聚焦近期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考古发现,发布了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4项考古的最新成果。 其中,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充分展现了吐谷浑王族的丧葬制度和习俗。
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2019工作年会近期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学术大会。学术研讨会涉及“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叶恭绰与中国书画鉴藏”等主题,并特别召开“中国人物画创作专题研讨会”,本文为“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中的发言摘要。北京画院“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现场北京画院“人物画的传统与变 ...
东山魁夷(1908-1999)是一位深受日本国民喜爱的风景画家,1971年他应唐招提寺之请为御影堂内的壁龛、拉门绘制了《山云》和《涛声》两幅作品。1976年东山魁夷作为日本文化界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中国,之后又连续两次来到中国实地写生,完成了《扬州熏风》、《桂林月宵》、《黄山晓云》的创作。澎湃新闻获悉,今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缔结40周年,12月17日,上海博物馆将举办“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展 ...
11月21日,展览《特洛伊:神话与现实》在大英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300件与特洛伊城相关的历史文物与艺术作品,年代跨越3000年,深入探讨特洛伊神话对西方艺术与文学史的影响。其中,英雄阿喀琉斯是特洛伊传说,也是此次特展的主角之一。阿喀琉斯到底是谁?他在特洛伊之战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大英博物馆公众号以此讲述了这位半人半神英雄的故事,从阿喀琉斯出生,到他为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悲痛万分,再到其复仇……阿喀琉斯的父亲 ...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从《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首发,到前不久国家博物馆的甲骨文专题文化展,再到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展开,使得这一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文字持续成为文化焦点。澎湃新闻获悉,11月20日在上海中国书法院新虹艺术馆正式对外展出的“壮哉中华——长三角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研讨会”是上海又一次聚焦甲骨文书法。此次展览汇集了长三角地区的书法篆刻 ...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19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近日召开。“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以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为主题的学术年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发起,今年已是第四届。为期两天的学术论坛,中日专家们围绕色彩观念、绘画色彩、服饰色彩、染织色彩、建筑彩绘、戏剧色彩、颜料工艺,以及色彩应用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多视角、多层次的学术研讨。年会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表示,此次年会主题 ...
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铜镜历史悠久,多年来发现了大量的铜镜。从1959 年大同市博物馆建馆以来的 60 年中,通过发掘、收集、民间征集等多种途径,馆藏铜镜已多达 300 余面,时代跨越从战国到明清时期。《镜月澄华——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展》选取大同市博物馆藏历代铜镜一百五十余枚,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展示了不同阶段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及文化特征。通过对大同地区古代铜镜的整理,以期反映各个时期铜镜的形制特征及其 ...
2019年是拿破仑诞辰250周年纪念日,一系列纪念活动曾在法国国内展开,两年前国外媒体曾报道拿破仑皇冠上的一枚金叶因被中国买家拍下而传闻极久。澎湃新闻获悉,这一拿破仑加冕时佩戴的王冠上的一片月桂金叶12月22日将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觉醒: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的宫廷珍宝”首展中公开展出。此次展览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为起点,覆盖4个世纪、20个国家的近200件西方罕见珍宝,有百余件展品为全球首次公开亮相 ...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頫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頫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頫《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頫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頫在元朝要 ...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作出部署。《指导意见》的出台和实施,是推进文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创新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文博人才队伍,促进文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贯彻落实党 ...
11月21日与22日,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终于来到久负盛名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考察队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到阿旃陀,大家都深深地被其震撼,拿起相机与笔来记录眼前的文化瑰宝。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斯施瓦特邦境内,奥兰加巴德东北106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完成,现存30个洞窟,排列在马蹄形山谷中,其中第9、10、19、26、29窟为支提窟,其它均为僧房窟。阿旃陀石窟雕塑与壁画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佛 ...
2019年11月18日-21日,CHINA ROCK 2019第十六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分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研讨会在北京九华山庄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作为大会学术年会20个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日本大阪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博物院、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
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书11月21日上午,敦煌研究院与西北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石窟和土遗址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签约仪式在敦煌研究院小报告厅举行。仪式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主持,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和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宣告双方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协议内容,双方约定在遗产价值阐释、保护理论构建、保护技术研发、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等方面密切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创 ...
11月17至19日,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继续在印度马哈拉施特进行考察,参观调查了被达色石窟(Bedsa Caves)、巴贾石窟(Bhaja Caves)、久纳尔石窟(Junnar Caves)和奥兰加巴德石窟(Aurangabad Caves)。这四个石窟与考察队先前到过的卡拉石窟、康达纳石窟、库达石窟均位于印度古代“香料之路”,是阿拉伯海向东到德干高原的重要中转站,古代东西文化通过“香料之路”交融互鉴,同时在沿线留下了丰富的与佛教相关的古迹。被达色石窟 ...
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11月2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出席座谈会。甘肃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
11月16日下午,“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2019)”结业典礼在敦煌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结业仪式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校长范泉主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致闭幕词,三位学员代表大家分别发表了学习感言。本次研究班报名人数超过200多位,最终遴选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文博界、宗教界、艺术界以及爱好人士共120位学员,汇聚在敦煌,共同学习研讨。主办方邀请来自伊朗国家博 ...
11月14日晚,印度时间22时,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安全抵达孟买机场。此次考察队成员包括网络中心、编辑部、考古研究所、美术所、保护所、敦煌学信息中心、接待部等七个部门共12人,将对印度孟买周边六处小石窟与阿旃陀、埃洛拉、坎哈瑞石窟进行考察,力求从历史、考古、美术、保护各角度全面了解印度石窟。我们有幸邀请到印度佛教研究专家Surinder Kumar先生作为考察队的向导。14、15日,在库玛尔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考察 ...
沉船中的书籍(图源:消息报) 海外网9月27日电俄罗斯地理协会水下调查中心的考古学家们,在一艘于300年前沉于芬兰湾的船中,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巨著。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置于水下3个世纪仍然保存完整的书籍。 据俄罗斯媒体《消息报》9月26日报道,1724年,德国船舶“大天使拉法伊尔”号携带大量走私货物在芬兰湾与浮冰相撞后沉船。事故发生后,当地居民虽然对船上的大量物品进行了打捞,但仍有不少小件物品沉入了海底。 ...
双手各持一支簧管乐器排成V字形,管上有数个小开孔,管底不封口,两支管的哨片同时置于口内。一只中国汉代褐绿釉乐俑,其手持吹奏的却是古希腊原始乐器、现代管乐始祖——阿夫洛斯管。 正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两汉、隋唐、宋元等时期的280多件(套)乐舞文物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观。 近年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两家非国有博物馆用百戏 ...
由中国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与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明万历皇家金器——东波斋珍藏展”20日在罗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 中国驻罗大使姜瑜、罗文化部副国务秘书卡扎尔、多国驻罗使节以及当地各界友好人士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卡扎尔表示,文化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友好的最佳方式,罗马尼亚民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中国古代的精美工艺,以此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姜瑜致辞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希望 ...
当日,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幕。来自考古科研机构、文博单位、高校等50余家单位的百余名嘉宾参与论坛活动。“中国公共考古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公众考古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11月7日,嘉宾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洞穴遗址参观。11月7日,论坛开幕式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11月7日,考古专家(右一 ...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荫环绕,金桂飘香,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近日在此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桂林市大风山一小文物考古社”举行揭牌仪式,桂林市大风山一小的校长莫玉霜透露,这是全国第一个在小学成立的文物考古社。 “从考古兴趣小组发展成考古社团,有利于我们更好践行考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传承古代文明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莫玉霜说。大风山一小党支部书记贾慧芝说:“考古能让孩子们通过蛛丝马迹发现 ...
当北国的银杏树早已裹上金缕衣时,位于桂林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是绿荫环绕,丹桂飘香。山水盛景掩映下,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于7日-8日在桂林举办。 本次论坛设立了“中国考古新发现及其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公园)与公众考古”等主题,论坛汇聚了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当地大学生及普通市民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小军和团队多年求索, ...
近日,“长江文明物语——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在江苏省张家港博物馆开展。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孕育了华夏5000年文明史,一头挑起远古神话中的“昆仑墟”,一头连接融通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青藏彩陶、巴蜀青铜、楚国漆器、景德镇瓷器……这些长江岸边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开放创新精神。 长江最显性的特点是开放。它是陆海联动的大通道,它张开双臂,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险 ...
11月15日,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周年之际,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在浙博武林馆区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共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蔡晓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柳河 ...
“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孕育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之中的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独立成体系的一朵奇葩。铜镜虽小,但它所映照的不仅是人们的容貌,还有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岁月的记录,记载着文化、美术、科学、人文、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内容。 关于我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古人将铜镜的起源归于轩辕氏。神话传说已不可考,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位于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铜 ...
无论是东晋高僧法显,还是南下西洋的郑和,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都是他们旅途的重要节点,而近年此地的考古发掘中,中国各个年代的瓷器也屡屡出土。12月20日,斯里兰卡曼泰遗址,来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的考古队伍与当地考古队员正在开展发掘前期工作,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对曼泰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黑石号”沉船始发哪里?11、12世纪是否为中国陶瓷外销的低谷期?带着这些历史谜团,中方考古队员将针对港口遗址出土 ...
万里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认为是中原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分界线。现在,专家学者为我们揭示了长城历史的另一面——长城地带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嘉峪关日落。 在岷江上游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叶茂林提出,综合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长城地带在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历史意 ...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顺利完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审查并同意(备案号:民社登﹝2019﹞9016号、民社登﹝2019﹞9506号),中国考古学会负责人变动及理事换届工作均符合相关规定。现将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以及领导成员名单公布如下:理事长: 王 巍副理事长: 赵 辉 陈星灿 顾玉才秘书长: 朱岩石副秘书长: 闫亚林 ...
2019年11月20日上午,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为部委级学术成果奖项,是目前中国历史学界的权威荣誉奖项。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代史学宗师,更重要的是旨在鼓励广大史学工作者继承和发展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创的中国史学研究事业,鼓励产生更多的史学精品和史学大家,为研究、弘扬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服务。 郭沫若中 ...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11月9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十九所院校共34位参会代表及13位论坛评委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 ...
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聚焦近期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主持会议。 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出土大量金银器、漆木器、革制和丝麻织品等遗物,充分展现吐谷浑王族丧葬制度和习俗。发现“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一方,志文内容显示墓主为“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对 ...
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第四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4项考古工作新成果。 甘肃、青海、新疆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省份,四项考古新成果为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族群源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环境变迁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实现了丝绸之路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步推进,意义 ...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 10日,即论坛次日,张学锋、冉万里、吴桂兵、宋玉彬、周晓陆、陈淳老师分别主持并点评了17位硕博士生的发言。 上午第一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博士生付龙腾报告了“略论北朝陵寝制度的发展阶段”论文。他提出,北朝陵寝制度在最初阶段为金陵制度,其特征是以拓跋鲜卑丧葬礼俗为主, ...
2000年前成都先民如何冶铁?11月16日,成都考古人员在邛崃市邛窑遗址公园进行了原汁原味的“昨日重现”。这是同日揭幕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暨临邛冶铁实验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研究临邛汉代冶铁技术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古蜀文明传承保护工程”的研究水平。本次活动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爱媛大学亚洲古代产业考古学研究中心、邛崃 ...
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区文物局披露:朔州市文物工作站在该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恢河西岸)的朔州市殡仪馆馆址进行地下文物勘探时,发现该地域地下埋藏着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确定为战国至辽金时期,时间跨度1500多年。目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在对该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 该墓群占地125亩,北距朔州老城7公里,南距新城遗址(梵王寺)10公里。四周已经被铁丝网围起,有安保人员在四周巡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正 ...
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临近黄河的一处台地上发现距今约4300年-4000年的城址。据了解,这是目前内蒙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城址。 这个被命名为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的史前时期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浑河北岸,站在遗址南侧清晰可见浑河水自东向西流入黄河。这一考古发现是国家文物局重大考古项目“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课题的重要成果。 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占地138万 ...
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博物馆获悉,目前该县宋代道源塔基遗址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近三个月来,多件宋朝文物从发掘现场出土。发掘现场。图片来自平阳县博物馆 道源塔遗址位于平阳县萧江镇桃源村,2019年7月18日,桃源村当地村民在资福寺前平整土地时发现塔砖,平阳县博物馆在接到群众反映后,随即组织人员前往调查,现场出土较多青砖,皆印有“道源塔磚”或“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字样,确认为一处古代塔基遗址。 由于遗址 ...
20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历时14年的考古发掘中,位于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塬遗址,目前已发掘的70余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贵的文物和上千具殉牲,设计考究、工艺复杂的大量随葬车辆装饰繁复引人。图为马家塬墓地地貌。图片来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发掘显示,这是一处与西戎部落首领有关的高等级贵族墓地。经持续考古发现充分体现出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独特性和 ...
潮汕地处粤东,依山面海,河海相通。唐代以来,文教兴起,人文荟萃,有海滨邹鲁之称。汕头自开埠之前,已是东南沿海地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镇,由此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潮汕”文化。为了深入研究潮汕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与贡献以及丝绸之路与文史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考古学会丝 ...
11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拍摄的石窟造像。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1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267窟,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检测岩体含水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新华社兰州11月15日电(记者 梁军)在一尊爬满青苔的石雕造像前,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定期对岩体表面的含水量、风化程度及地下水位进行 ...
新华社兰州11月23日电(记者白丽萍)记者22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甘肃省考古人员在甘肃天祝岔山村,发掘出目前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墓葬位处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北的山顶之上,其东、西、南三山环绕,处于三山环绕的小山岗上,东距武威市35公里。墓葬所在地属祁连山北麓,为局部较为平缓的山间盆地和纵谷结合地貌。墓葬出土墓志一方,上篆书“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志文内容显示,
会议主题THEME 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一个特殊类别进入世界遗产,拓展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使之不仅包含精英的、壮丽的、静止的遗产,那些平民化的、日常的、动态的场所也进入了遗产保护的视野。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和2011年先后发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带来了一系列与遗产空间、时间和非物质维度相关的保存、展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议题。2003年,
【内容提要】玻璃器在古代是一种全球化产品,也是当时东西方之间丝绸之路贸易最清晰的证据之一,丝绸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琉璃之路。铅钡玻璃是早期铁器时代日本、中国和韩国之间交往互动和贸易关系的一个标志,但中国之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出土了大量西方风格的玻璃容器,这些玻璃容器均出现在寺院珍藏、皇室大墓和神社的祭祀遗址,说明在当时是罕见的 ...
11月21日,“中国最冷小镇”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发布消息,该区碧水镇场辖区24号线一处沿河峭壁上发现3幅距今约7000年岩画。▲ 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场辖区24号线一处沿河峭壁上发现3幅距今约7000年岩画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载体,它承载的神秘信息甚至成为了一个个不可破译的密码碎片,它展示的古老文明内容为艺术史、史前史、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无比形象化的资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烽燧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遗址。·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质实物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对实证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
·出土墓志表明该墓为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墓,对完善吐谷浑后期王族谱系及相关历史问题起重要补充作用。·墓志信息中“大可汗陵”为首次出现,其是否意味着附近还存在“大可汗陵”值得重视。·该墓为武威地区发现和发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是吐谷浑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后期吐谷浑葬制葬俗及唐与吐谷浑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2019年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关倡议精神,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框架下,积极组织开展丝绸之路考古、“一带一路”中外合作考古,系统推进新疆、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考古工作。2019年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此次会议聚焦近期我国西部地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甘肃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唐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莫高精神”和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经验,共同讨论石窟寺保护管理工作,11月19日至2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石窟寺分布较为密集的8省(区、市)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等11家石窟寺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大学等7家高校、科研单位代表参会。会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