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牧溪《六柿图》等首次离开日本,今秋亮相旧金山

澎湃新闻了解到,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将于今年秋天带来特展“禅之心”(The Heart of Zen),呈现南宋画僧牧溪所作的《六柿图》《栗图》。牧溪是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佛名法常,他以其清幽、简净、不假妆饰与写意的风格,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尊崇,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其《六柿图》曾被认为是禅宗意境的代表画作。据悉,这两件作品 ...

• 这些清代文物如何到德国?西方首次系统追溯八国联军掠夺文物

德国各大博物馆中,拥有着数千件来自中国清代的重要文物。这些文物是如何从北京到德国的?它们是否为德国在殖民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战利品?澎湃新闻获悉,德国七家博物馆前年联手启动的“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将在今年11月完成,旨在解答这些问题。同时,德国方面也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将德方挑选出的70件代表性文物,进行追溯工作。这是西方世界首次 ...

• 唯一胡冠亮相上海,“漠北锋鸣”特展再现早期匈奴

“大漠无垠,锋镝争鸣。长空鹰击,铁骑奋蹄。”6月9日,展览“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在上海闵行博物馆开幕。从金凤冠、双虎相拥纹银饰件、再到双虎相拥纹银饰件等,展览以300余件器物还原了长城沿线地带以匈奴为代表的早期草原文明的生活场景,展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质朴刚健、自由豪放的气质。展出的鹰顶金冠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唯一的“胡 ...

• 上博将展金石传拓技艺,青铜器海内三宝全形拓齐亮相

上海博物馆收藏历代金石拓本,其中不乏精稀之品与名家鉴藏之作。自上博建馆以来,将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应用于青铜器、古文字等专业,运用大量拓片资料,既是上海博物馆学术研究的传统,也是展览陈列中展示文物的重要手段。7月7日,上海博物馆将在多年整理研究基础之上,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用37件组文物让观众欣赏中华吉金乐石之美,体验 ...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贾湖刻符龟甲为始,看汉字里的中国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其演变历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赓续。澎湃新闻获悉,6月10日,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配套活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特展厅启幕。展览汇聚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共220件,展品包括贾湖刻符龟甲、西周史墙盘 、春秋晋公盘,以及唐代虞世南、柳公 ...

• 惊艳亮相!三星堆又有两件神像跨坑拼对成功

伴随着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进入文物清理、保护和修复阶段,越来越多的残断文物经过跨坑拼对实现“合体”。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公布了两件青铜器物跨坑拼对成功的消息。这两件文物分别是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和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器物组成分别来自二号坑、三号坑以及八号坑。两件铜器均由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二次 ...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在成都揭晓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作为今年的主场城市,成都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熟知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就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 ...

• 走近“欧洲旅行嘉年华”中的艺术博物馆

在有着浓郁人文艺术气息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欧洲,参观艺术博物馆与人文古迹一直是旅游的重头戏之一,除了世人最熟悉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等,欧洲艺术之旅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目的地。6月10日,由上海约莱文化和静安漫选主办的“2023欧洲旅行嘉年华”(以下简称“嘉年华”)在上海地铁静安寺站漫选商业街拉开帷幕,来自瑞士、英国、克罗地亚、 ...

• 浙商美术馆展陈继儒、陈洪绶、王铎等明清书画

明清,之于中国的历史及中国的艺术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传统”的荣光与“求变”的焦灼混同,“复古”的主张与“尚奇”的倾向并存,也因此造就了艺术领域的群芳斗艳。6月10日,作为浙商美术馆开馆的首次展览,“墨林华光”——明清书画撷珍特展臻选了40多件明清时期的名家精品书画。如明代范允临、陈继儒、王思任、李因、陈洪绶等,清代王 ...

• 那不勒斯考古珍藏展:呈现古罗马的尚武与日常

澎湃新闻获悉,6月12日至10月8日,“古罗马文明之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于北京中华世纪坛呈现。展览通过近70组古罗马时期遗珍,展示古罗马文明之美。此次展览分为三个主题单元——“美的承继” “生活之美”“美的演绎”。通过近70组古罗马时期遗珍,含雕塑、壁画、青铜器、玻璃器、马赛克等多种艺术品类,展示古罗马文明之美。从这 ...

• “越国真容”掀开新一页,越文化进入聚落考古新阶段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绍兴大湖头、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在多位国内考古专家的见证下揭开神秘面纱,一幅东周时期越国人们生活、生产的真实画卷徐徐展开,好似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历史之门。丰富、复杂的遗迹存留,令专家们大为振奋,大家普遍认为,两处遗址现阶段的考古发掘,填补了史料的空白。这是越国考古的新突破,也充分展现了越城考古前置工作的新 ...

• 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澎湃新闻获悉,文博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于今天上午8时零九分逝世,享年94岁。孙机先生的学生、知名文物学者葛承雍以及孙机的同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都向澎湃新闻确认该消息。据朱万章介绍,他是今天上午从孙机先生的女儿处获知孙老逝世消息,心情十分悲痛。“我的老师孙机先生是中国考古界、文物界、美术界的一座 ...

• 炎夏中的“莲荷意象”,川博呈现两百余莲荷文物

自古以来,莲荷题材不仅广泛出现在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中,还以不同形式留存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莲荷文化遗产。澎湃新闻获悉,“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集合了全国44家文博单位的218件莲荷精品文物,将古代文人墨客对莲荷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展厅现场展厅现场此次展览以莲荷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为主线, ...

• “十八世纪欧洲大师”展九月来沪,戈雅、布歇等领衔

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特展“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近日,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史艾克受邀来到上海,在参加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战略合作中的第三个大展“十八世纪欧洲大师”展将于今年9月28日在上海举行。这一特展将精选来自乌菲齐美术馆的72件重要馆藏作品。其中, ...

• 典籍中的书香茶韵,国家图书馆展“茶和天下”

茶起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形成了灿烂悠久、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既活在当下我们的生活里,又载于浩瀚的典籍中,成为中华文明最典雅馨香的组成。而中国茶与茶文化也在世界影响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澎湃新闻获悉,“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对外展出。该 ...

• 良渚“琮王”初现上博,“何以中国”第二展将揭幕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博物馆继去年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后,下周将迎来该系列第二展“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这一展览将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其中将展出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为此次展览最大的看点之一。6月16日下午,《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探访了上博布展 ...

• 直面“千年微笑”,苏博将展青州龙兴寺佛造像

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青州博物馆南邻)出土的北魏至北宋时期600余尊佛教造像,一经发现,即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又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西方学者誉之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批神秘的窖藏佛像成为了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澎湃新闻获悉,7月1日,“微笑千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将在苏州博物 ...

• 如何走进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的世界

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上的赫赫名迹,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图像同样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6月17日,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所著的《清明上河图深度游》(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公众见面。该书作者余辉在现场与浙江大学艺术史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震展开了对谈。 ...

• 五千年前最重石猪与良渚琮王,史无前例齐聚上博

走进“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陆林汉(04:08)距今五千多年前,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凌家滩文化石猪,造型“萌萌哒”的人首陶瓶,刻有完整神人兽面纹的良渚文化“琮王”,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史前最精美象牙权杖……这些中国考古史上的重量级文物史无前例地首次相聚上海。备受期待的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 ...

• “关山戎马到江东”:苏博新展呈现百余战国西戎文物

“关山戎马到江东——甘肃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展”现场(01:21)考古学家童恩正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一条大胆设想:在我国的东北到西南存在一条绵延达万里的半月形地带,这一地带内享有相似的自然景观,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之初,众多活跃过的族群留下共同的物质文化,这些遗存迥异于中原诸国,勾勒出了最早的“夷夏之防”。澎湃新闻获悉,6月20日, ...

• 石涛的“搜尽奇峰”与迁想妙得

“清代四僧”之一的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他大胆地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这一观点是需要有智慧和勇气的。因为那个时候画坛的主流还是被清代“四王”书斋式的艺术行为所笼罩。石涛像石涛山水卷《搜尽奇峰打草稿》局部作为一位画家,石涛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深知笔墨是中国 ...

• 见证元大都繁华,大运河博物馆呈现元代瓷器专题展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的东北营建立新城——元大都,作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发达的水陆交通,商贸物资源源不断流向大都,其中就有来自南北各地的瓷器。澎湃新闻获悉,“大都:元代北京城”瓷器专题展近日在地处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其中既有山东菏泽元代 ...

• 以美洲豹为主线,湘博将展墨西哥古代文明

说起墨西哥,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玉米、辣椒、仙人掌,还是口感浓烈的龙舌兰酒?是神秘的玛雅金字塔,还是雨林之王美洲豹……澎湃新闻获悉,7月1日至9月17日,“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将在湖南博物院对外展出,展览汇集了9家墨西哥文化机构收藏的154件(套)精品文物,以美洲豹为主线,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对古代墨西哥人生活的地理环境 ...

• 考古学者谈上博“实证中国”里的良渚新发现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近日开放。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浙江良渚遗址出土文物,包括出土于浙江反山遗址12号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反山遗址20号墓 ...

• 重读《茶经》,回到“人”本身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出,茶道兴。然而,身处当下社会,又该如何体会《茶经》?《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诗画问茶”系列,本期专访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茶学专家王建荣。“茶有‘茶道至简’之说,茶道是没法表演的,能够表演的是茶艺。茶道只是一种领悟,《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历代文人 ...

• 上博“百物看中国”:汉代文物首展匈牙利

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上海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作为上博“百物看中国”全球巡回展首展,展览于6月24日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拉开帷幕。这一天,也是匈牙利的博物馆日,为此,博物馆开放至晚上12点,当天吸引近万名观众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莫拉·弗朗茨博物馆(M ...

• 何其盛哉,《永乐大典》原本“苏字册”回到苏州

《永乐大典》是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巨编。它卷帙浩繁,版式精美,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七八千余种典籍,历来有“文献渊薮”之誉。在《永乐大典》的编纂流传过程中,有三十多位苏州先贤参与其中。他们或作为监修、都总裁、副总裁负责《永乐大典》的编写,或率先倡议将《永乐大典》中的秘本刊刻流传。澎湃新闻获悉,为展示《永乐大典》 ...

• 品铁观音之乡的茶文化,国家博物馆展“凤鸣于溪”

福建泉州安溪,置县千年,山水灵秀,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中国乌龙茶之乡,也是世界藤铁工艺之都。澎湃新闻获悉,“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安溪历史文化首次以较大规模、较为系统丰富的展陈在京展示。此次展览将持续3个月,共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集中亮相现场。安溪茶山“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 ...

• 国家博物馆展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呈现“交融汇聚”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融汇之地。澎湃新闻获悉,“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 ...

• 首次用考古文物讲述“云冈的经典与范式”

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陈小玲导览“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02:32)“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这是千年前大同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也是北朝艺术的滥觞,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近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云冈研究院也多次尝试了将云冈文化带出去。7月1 ...

• 这是延续千年的微笑,青州佛造像来到苏州

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青州博物馆南邻)出土的北魏至北宋时期400余尊佛教造像,一经发现,即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又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批佛造像曾先后在中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誉为“改写世界美术史”的重大发现。7月1日,“微笑千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在苏州博物 ...

• 台北“聚焦国宝”:道教巨画《三官出巡图》奇在何处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官出巡图》巨幅道教绘画,画出合称“三官”的天官、地官、水官出巡的盛大场面。画中随行者多达八十余人,包含天将、土地神、龙王、鱼精等,造型多元奇特,值得仔细观览。本画旧题为南宋宫廷画家马麟所作,但创作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不晚于明代。“三官”于同一画面中一起出巡的画作,并不常见。本图不仅是件精彩的画作,更是可 ...

• 陕西考古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

  6月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2022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西片区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其中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 ...

•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西安西郊唐代宫人墓地等考古新收获

  2021~2022年,为全面提升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贯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基本建设考古“片区制”理念和方法,城西片区在西安西郊莲湖区枣园街道三民村、陈家寨和沣东新城三桥街道贺家村等地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极大地丰富了西安西郊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 ...

• 传承历史文脉 探源江南文明|“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

  6月28日上午,“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工作站正式揭牌。开幕式上,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工作站揭牌  国家文物局考古 ...

• 讲座纪要|朱岩石:曹魏三国时期宫城规划的确立与成熟

  2023年6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人大立德楼403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曹魏三国时期宫城规划的确立与成熟》,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朱岩石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宫城规划与建设是都城规划与建设的关键所 ...

• 讲座纪要|董新林:辽上京考古发现与辽上京规制

  2023年5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活动第六讲于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4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主持,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讲座题目为《辽上京考古发现与辽上京规制》。  讲座开始,董新林老师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阐明了辽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辽朝和五代、北宋 ...

• 讲座纪要丨稳定同位素与动物驯养

  2023年5月23日,受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相龙副研究员在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作了题为《稳定同位素与动物驯养》的讲座。此次讲座属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动物考古学荣誉课程”系列讲座之一,由青年副研究员董宁宁老师主持。图1 讲座现场照片  讲座伊始,陈相龙老师介绍了动物考古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 ...

• 生物考古学在华南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纪要

  2023年4月21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广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法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举办了题为《生物考古学在华南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和新进展。  讲座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 ...

• 讲座纪要丨魏坚教授《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

  2023年6月17日上午,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系列讲座”第一百讲在吉林大学正新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讲授《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立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魏坚教授以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引子,结合中华文明史与 ...

• 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历史文脉

  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青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来自民族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院属单位的8名青年代表结合自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流了学习体会。青年学者表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我们文 ...

• 山西长治陶器墓考古报告:极可能是新的东周墓葬集中分布区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日下午发布考古报告称,从长治市上党区上村遗址两座战国陶器墓出土文物及墓葬文化看,此遗址极可能是一处新的东周墓葬集中分布区,这为晋东南晋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上村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北呈乡上村西北。此前,该遗址曾发生私自盗掘未遂现象,文物部门随后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竖穴土坑墓,编号M1、M2。  该考古 ...

• 河北邱县唐代墓群考古收获 冀南首现“马蹄形”唐墓

发掘区2023年4~5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邱县城市综合体工地发现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邱县东部振兴路北、人和大街以东“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地下车库基槽,距现地表6米余。发掘面积375平方米,布设探方2个,清理7座唐代墓葬,出土文物20件/组。这批墓葬都为砖室墓,虽墓顶已毁,但墓葬形制结构保存较好,是 ...

• 山东烟台首次大规模发掘唐宋土洞墓群

  为配合位于山东烟台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东关村东南的项目建设,烟台市博物馆4月至6月对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日前,田野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莱州东关东南墓地共清理墓葬88座、水井6口、灰坑4处、窑址1座,出土较多陶器、瓷器、铜器及滑石器等文物。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分析,该墓地墓葬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烟台市博物馆调查勘探部副主任、副 ...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发现大型古墓葬群及石人像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博物馆27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近期,阿巴嘎旗北部巴彦图嘎苏木阿日宝拉格嘎查发现一处大规模古墓葬群,其中5座墓葬带有6个石人,石人为墓前殉葬品。考古现场。 图片来自陈海峰  官方介绍,6个石人中有1个留存相对完整,其他5个均有不同程度残缺。古墓葬区域内的地表暂未发现有其他文物遗留。  阿巴嘎旗博物馆馆长陈 ...

• 江苏无锡发现6000多年前陶猪

  从江苏省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了解到,在马鞍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只陶猪,形象惹人喜爱,距今有6000多年。专家猜测其可能是一种儿童玩具,而这只陶猪也从侧面印证当时猪可能已实现驯养。陶猪正面。新华社记者 朱国亮 摄  马鞍遗址位于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发掘面积约3100平方米。2022年4月开始考古人员对其展开考古挖掘,截至目前,共发现各时 ...

• 河南考古发现22座古墓

  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期考古人员在开封市尉氏县发现22座古墓,墓葬年代跨度近1600年,从东汉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中宋金时期仿木建筑的砖雕壁画墓、清代壁画墓较为精美,对研究古代建筑、家居生活、丧葬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河南尉氏县老庄师墓葬群考古发掘现场航拍图。  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樊温泉介绍,新 ...

•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东周时期“环城大道”

  “近期,考古队在宋国故城南城墙内侧发现了厚度达80厘米以上的踩踏面,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东周时期的‘环城大道’。”6月26日,河南商丘宋国故城南城墙与睢阳古城西城墙交接处的“城摞城”考古发掘仍在紧张进行中,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负责人孙政委透露了最新的考古进展。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邢栋 摄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 ...

• 山西发现战国水井遗存 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6日晚对外发布考古发掘报告称,当地考古人员在阳泉市发现战国时代水井遗存,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2019年,在阳泉市洪城北路东平坦垴村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口水井,经报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对该井进行抢救性发掘。  水井地处山西省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 ...

•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居址区北部发掘简讯

  澧县孙家岗遗址考古发掘是“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田野项目之一。孙家山岗遗址本体由墓地和环壕所围绕的居址区组成,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中环壕内居址区面积约14万平方米。承继2017-2021年对墓地和居址区中南部的发掘工作,孙家岗遗址2022年开始对居址区北部进行发掘。  田野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