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5月2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全国入围终评的30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进行现场汇报,13名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综合评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的“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 ...

• “学用新思想 悦读伴成长”——考古所开展青年读书实践活动

  2023年5月29日下午,为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有关要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青年中心的统一部署,考古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青年工作组和团支部组织开展“学用新思想 悦读伴成长”青年读书实践活动。本次读书实践活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9·28”、“5·27”讲话精神,由考古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同志带领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团组织和青年职工开展 ...

• 北大秦简展示一幅秦代社会鲜活图景

  秦代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但由于存在时间短暂、曾推行焚书政策等,留下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等待整理的北大秦简 本文图片均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初,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秦简牍,经由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入藏北京大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之后又一重大典籍类秦简牍发现,包含众多 ...

• 聚焦商代最新考古发现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

  5月3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商代最新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遗址、河北商代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北京丰台新宫遗址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  此次会议聚焦商代考古新进展与新收获。洹北商城遗址“郭城”考古新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于城市形态的认 ...

•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系列讲座之七——「象」往跋山,石器流传——以跋山为例浅谈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

  2023年4月2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报告第七讲”「象」往跋山,石器流传——以跋山为例浅谈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在线上进行。主讲人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锋研究员主持此次讲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高级工程师进行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学者 ...

• 赵海涛:营国城郭,井井有序——都邑布局与二里头王权

  2023年5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活动第四讲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4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主讲,讲座题目为《营国城郭,井井有序——都邑布局与二里头王权》。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赵海涛老师从聚落考古理论引入二里头的 ...

• “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技术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淄博召开

  为了加强考古学与相关学科的交流,推进我国古代铸钱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掘和研究,2023年5月29~30日,由中国钱币学会和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技术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淄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文博考古机构、高等院校的代表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淄博市人民政府、秦汉考 ...

• 秦皇汉武东巡地 海上楼台现真容——琅琊台遗址考古新发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时期,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对于疆域内的边远地区往往采用巡视的方式宣示威德、加强统治。山东地区是秦汉皇帝东巡的重要区域,文献记载秦始皇、汉武帝曾出巡至泰山、峄山及齐国“八神主”信仰体系中的芝罘、成山、琅琊等地,祭祀神祇并有所营建。  作为“八神主”中“四时主”祭祀地的琅琊台遗址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

• 徐良高: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

  2023年5月29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主办的“东方考古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为师生带来题为“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  在讲座开始前,方辉教授首先对会议背景和主讲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高度评价了徐良高老师新书《求真抑或建构:走出实证主义历 ...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日前发布,河北商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入选——触摸河北商代先民的历史足迹

  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前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他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周家庄基地出土的龙形玉饰。图片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

• 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春季考古调查结束 新发现89处红山文化遗址

  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开始于今年2月份的红山文化春季考古野外调查日前结束,考古人员在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新发现红山文化时期遗址89处。  据项目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于怀石介绍,此次野外调查从2月中旬开始启动,前后进行了两个半月。在此期间,考古工作者主要在大凌河中游,即我省朝阳地区的龙城区、朝阳县围绕红山文化展 ...

• “绍兴越国考古新突破——大湖头、南山遗址考古发掘座谈会”召开

  2023年6月3-4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越城区文物保护所主办的“绍兴越国考古新突破——大湖头、南山遗址考古发掘座谈会”在绍兴市越城区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徐良高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唐锦琼副主任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林留根教授、上海博物馆的陈杰副馆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 ...

• 技术与人文:海洋考古学研究与发展论坛纪要

  丰富多元的人类海洋活动,在浩瀚大海中留存下大量文明遗迹。海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海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陆地考古相比,海洋考古的历史比较短暂。受限于潜水和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难以开启水下文化遗产世界的大门。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考古学方法为核心的海洋考古 ...

• 第五期“发现长安”考古论坛纪要

  2023年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主办了第五期“发现长安”考古论坛,由刘振东研究员主持,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王占奎做了题为《西周铜器分期断代的逻辑与实践》的学术讲座,本所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博物院的二十余位研究人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分上下半场进行。  上 ...

• 丝绸之路河西段30余处石窟群启多语言壁题考古文献资料调查

  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项目计划对丝绸之路河西段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30余处石窟群历代各类题记,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  该项目将在对汉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题记调查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传世史籍、碑刻文献、地方志等相关文 ...

• 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

  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以“文物保护与价值阐释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为主题,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研究成果交流、加强沟通合作、激发文物科技创新活力。来自专题任 ...

• 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摘要

  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以“文物保护与价值阐释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为主题,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现摘编论坛发言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星灿 ...

• “数字藏经洞”:一键“云”游莫高窟

  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以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开启超时空沉浸式文博之旅”,不仅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博大,还可以深度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妙与璀璨。  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敦煌”官网或“云游敦煌 ...

• 安徽繁昌人字洞考古发掘25周年成果发布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9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人字洞考古发掘25周年成果。  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癞痴山南坡,是一处洞穴堆积。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20万-256万年),是目前亚欧大陆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存。  1998年,“国家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正式 ...

• 考古新发现!辽上京遗址是古古叠压的大遗址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举行的首届辽上京文化论坛上,辽上京考古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公布了辽上京遗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新成果新突破,揭开了更多辽上京的秘密。6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新华网发  董新林介绍,考古队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这是辽上京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首次 ...

• 甘肃为72处岩画文物构建数字影像数据库

  嘉峪关黑山岩画展现古代羌族在河西走廊的生活图景,张掖榆木山岩画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甘肃省目前已完成72处岩画文物的高精度数据采集工作,构建了岩画数字影像数据库。甘肃省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中的一幅兽群岩画(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  甘肃发现的岩画遗迹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戈壁或河谷里,保存了较为原始的风貌 ...

• 相隔千年万里 互鉴文明之美——记中洪联合开展玛雅遗址考古

 握手拥抱,李新伟和拉莫斯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久别重逢。穿过满是青苔的灰色石墙,仿佛做客千年前在此的玛雅人家。  李新伟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项目中方负责人,拉莫斯是该项目洪方负责人。2015年,他们带领联合考古队,开始在科潘玛雅遗址8N-11号贵族院落遗址展开工作。6月8日,在洪都拉斯 ...

• “天山为桥——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互动”讲座纪要

  2023年5月27日下午15:00—17:00,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冯汉骥学术讲座第92讲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负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带来题为“天山为桥——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与互动”的讲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本场讲座。吕红亮 ...

• 《秦人的信仰世界》新书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23年6月14日,王子今教授新作《秦人的信仰世界》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魏长宝总编辑致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茵主持会议,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作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珊 ...

• 陕西秦雍城发现春秋时期秦国大型建筑遗址

  记者20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秦雍城发现春秋时期秦国大型建筑遗址,为了解研究秦雍城城市设施、布局、沿革及东周时期建筑技术提供了科学资料。槽形板瓦。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筒瓦。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据介绍,陕西雍城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秦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 ...

• 广西一地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墓葬

  19日从广西百色平果市委宣传部获悉,5月7日至25日,在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百色市有关专家、文博工作者的联合发掘中,考古队在平果市黎明乡蟠桃村那物屯对面的达洪江水库库区一个半岛,发现一处古墓并挖掘出铜鼓和一批文物。  经有关专家初步认定:该古墓是一座战国时期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出土的铜鼓为石寨山型,为战国时期或更早时期的 ...

• 山东鲁西地区首次发现元代砖雕壁画墓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6月15日举办元代砖雕墓壁画保护展示研讨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窟寺研究中心主任李宝军介绍说,在茌平区焦庄墓地发掘的两座元代砖雕壁画墓,是目前聊城乃至鲁西地区首次发现。不同于以往山东地区流行的圆形穹窿顶式,本次发现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形制较为特殊,为长方形券顶式。(资料图)本次发现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形制较为特殊, ...

• 浙江云和:独山遗址考古发现38座西周墓葬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西周时期独山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日前全部完成。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共发现38座西周墓葬、37处器物堆,出土了100多件陶器、25件珍贵青铜器。  独山遗址位于云和县城东北元和街道霞晓桥村独山的半坡上。2022年9月中旬起,考古队对独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出土物,确定其为西周时期遗址。  据悉,考古人员清理地表时采集到 ...

• 河北完成一处唐代古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 共发现7座墓葬

  从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悉,今年4月,邱县城市综合体项目在施工时发现一处古墓群。随即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方文保单位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共清理发掘出7座唐代中晚期砖室墓。马蹄形墓室俯拍图。(图片来自受访者)  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亚琼介绍,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面积达375平方米,墓葬形制结构保存较好,其中3座为 ...

• 山西公布秦汉墓发掘资料 助推中国北方秦汉考古文化谱系建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5日对外公布朔州后寨墓地发掘情况,考古人员共清理东周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其中包括73座秦汉墓葬。这些墓葬是研究晋北地区西汉时期文化面貌的重要资料,共同推进中国北方地区秦汉考古文化谱系的建立。墓葬出土陶器组合。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后寨村以西的恢河西岸台地,东临恢河,西靠管涔 ...

• 河北赵窑遗址发现22万平方米商代中型聚落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年来河北商代考古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对赵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商代中型聚落的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图为2022年赵窑遗址发掘区域航拍图。(图片来自受访者)  赵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北安乐乡赵窑村一带,处于洺河流域,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1975年先后两次发掘。2020至2022年,河北省文物考古 ...

• 山西发现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成排分布土构窑洞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30日公布信义遗址考古发掘情况,当地考古人员在此发现黄河中游地区,时代最早的成排分布土构窑洞,为探索史前时期中原与北方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新资料。该遗址发现的蚌饰。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信义遗址位于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信义村,地处小东川河与其季节性支流阳坡沟交汇处的东北部。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得益于 ...

• 湖南澧阳平原西部山区洞穴遗址调查新发现

  一、工作背景  湘西北山区为武陵地穹和湘黔地穹交接部位,古生代及中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碳酸岩系,地壳运动强烈,发育了武陵期、湘西期两个侵蚀期;尤其晚新生代以来,地壳间歇抬升,形成多级多层洞穴;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因而是湖南地区洞穴发育最完全、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个区域,具有较典型的峰丛洼地喀斯特地貌形态。  ...

• 山东聊城茌平发现一批元明清砖室墓

  记者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文物保护中心了解到,经过数月发掘,考古工作人员在茌平河西片区(焦庄墓地),发现一批元明清砖室墓,其中一座元代古墓中存有彩绘壁画,尤为珍贵。古墓上的壁画。图片来自受访单位  茌平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兴栋介绍,此次考古发现的一批元明清砖室墓建造考究,装饰精美,墓壁砖雕有灯檠、假门、桌子、椅子等,富有时代特 ...

• 辽宁凌海发现汉代密集墓葬群

  为配合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完成了锦州凌海市金城街道梁山村附近的梁山墓地考古发掘,共清理东汉墓葬8座、辽金时期窑址1座,出土文物百余件。梁山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图片来自受访者  此次发掘工作始于2023年3月,发掘的8座墓葬分布在高速公路两侧,呈相邻状态。这8座墓葬均为带一条墓道的砖室墓,墓道多为 ...

• 山西发现明代宋氏家族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对外公布山西省交口县刘家庄明代宋氏家族墓发掘资料,根据墓幢记载,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其职能与当今社会的“居委会”类似,这对研究明代“老人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M2墓幢三维正射影像。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0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交口县水头镇刘家庄村 ...

• 重庆新发现千年汉代崖墓 出土文物56件(套)

  15日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一工地新发现一座千年汉代崖墓。经发掘清理出土文物56件(套),时代初步判断为东汉时期。古墓出土的文物(视频截图)。 图片来自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据介绍,2023年4月中旬,江北区北滨路一工地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古墓,当地立即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时间派考 ...

• 辽宁锦州凌海梁山村发现汉代密集墓葬群

  日前,为配合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锦州凌海市金城街道梁山村附近发掘了8座东汉时期墓葬和1座明清时期窑址。根据8座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随葬品分析,这些墓葬属于典型的汉墓,这不仅让学界对东汉时期锦州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对中央政府关于东北地区的经营策略等学术问题研究有帮助,并且还打破了学界原来对辽西 ...

• 雄安新区考古新发现一批重要文化遗存

  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9日消息,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2021-2022年考古勘探发掘已完成并通过验收考古发掘项目13项,出土陶、铜、铁、瓷等遗物共1900余件套,发现一批仰韶晚期、龙山、夏商、东周、汉代时期重要文化遗存。  为进一步了解雄安新区起步区区域考古学文化遗存分布范围、特点和文化内涵,支持新区规划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10 ...

• 讲座纪要 | 刘文锁:新疆的“三夷教”考古发现与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新疆的“三夷教”考古发现与研究2023年6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宗教考古专题”系列讲座第七讲《新疆的“三夷教”考古发现与研究》在考古楼A座101室举行,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刘文锁教授主讲。一、新疆“三夷教”史的背景与问题新疆地区处于欧亚内陆的中心地带,自古即与邻境保 ...

• 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 深海考古取得世界级重大发现 ...

去年10月,金秋的南海,碧波如常,而在南海西北陆坡水下约1500米深处的重大考古发现,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却具有划时代意义。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其中一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 ...

• 会议通知 | “科技考古前沿:技术、环境及经济转型”研讨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于2023年6月18日至2023年6月19日举办“科技考古前沿:技术、环境及经济转型”研讨会,聚焦科学技术在考古学方面的应用,通过动植物考古、考古材料研究、生物考古、环境考古、古生物遗存的材料分析等多维度多方向的研究,探讨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技术和热点问题,为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提供多元视角。同时也为北京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两 ...

• 西安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体现都城礼制最高等级 ... ...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韩愈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里,唐朝长安城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所说的“天街”就是盛唐时的朱雀大街。1月12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考古人员在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中,发现了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桥梁基址,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 ...

• 中国与突尼斯签订联合考古协议

新华社突尼斯6月5日电(记者黄灵)中国与突尼斯5日在突首都签订联合考古合作协议,对突境内一处古罗马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保护。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与突尼斯国家文物遗产研究院院长拉什赫姆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突尼斯文化部长盖尔马齐出席签字仪式并举行工作会谈。李群在会谈中说, ...

• 陕西宝鸡一西周时期墓地发现大量东方文化因素

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在一西周时期公共墓地发现玉琮、铜璇玑状饰等大量带有东方色彩的古代文化遗存,推断这些东方文化因素应来自于陶寺文化。东沙河西路墓地2018年至2020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东沙河西路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77座,其中西周墓葬45座,出土瓷、陶、青铜等质地文物328件(组)。从墓葬形制、葬式及文字等判断,此地 ...

• 清涧寨沟遗址考古:神秘消失的"鬼国"经历了什么

  “五”字陶文  “且”字陶文  “鬼”字陶文近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四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一项就是清涧寨沟遗址。清涧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是一处晚商时期的李家崖文化聚落。这处遗址虽然对于大众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它的发掘具有非常大的学术意义。清涧寨沟遗址是陕晋高原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商代 ...

• 跨国联合申遗成新趋势,我国哪些项目在推进?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在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结束后,中国以55项世界遗产的总数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然而这一地位仅保持两年,在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中国以56项世界遗产的总数居世界第二。这是为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4日发布的《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 ...

• 我国与中亚五国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五国山水相连,3000多公里的共 ...

• 新疆唐王城遗址考古首次展出一批珍贵出土文物

位于新疆图木舒克市的唐王城遗址从去年6月开始发掘。18日,40多件珍贵文物在图木舒克市考古成果展厅首次展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展出的46件文物均出自唐王城遗址,分为佛像、陶器、铜器等。展览还用图文详细介绍了唐王城历史沿革、学术意义及发掘经过,对人们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者 李志伟: ...

• 文物里的丝路记忆

5月20日,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参观者们在一件隋代的绛地人物纹栽绒毯前驻足观看。这件栽绒毯出土于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图案纹样融合了伊朗、希腊、印度等多种风格。和田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是古代“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和田地区博物馆有着近万件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现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手工纺织技术、陶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