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从撒马尔罕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在敦煌开班

10月16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共同承办的“从撒马尔罕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在莫高窟举行开班仪式,国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以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爱好者齐聚敦煌,正式开始为期6天的学术交流和考察研究。研究班采取专家讲座与石窟遗址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搭建研习 ...

• 丝路文化遗产谱写中国与中亚文明互鉴新乐章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 ...

• 一带一路全球行丨驼铃悠悠,丝路奇珍鉴往来

 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在这里透过珍贵文物,探寻古丝绸之路上中外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繁华盛景。  在宁夏博物馆,一件件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交融的文物,静候参观者的到来。国宝级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门便是其中之一。  石刻胡旋舞墓门由两扇石门组成,门扇正面凿磨光 ...

• 跋涉在中亚考古路上的中国学者——以“东方视角”探寻丝绸之路的历史足迹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往日合影。(西北大学供图)不久前,由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领衔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刚刚完成进入土库曼斯坦的首次考古调查研究准备,以及今年在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联合考察工作的前期准备。作为首个进入中亚国家开展考古调查研究工作的中国学者,王建新和 ...

• 让中国文物说互鉴,让丝绸之路立于心 ——记“世界遗产 大丝绸之路展”在日本举办

2023年10月8日,观众在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参观“世界遗产 大丝绸之路展”。这是继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首次在中国境外举办大型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摄影:康頔)中国日报东京10月12日电(记者 江雪晴)“世界遗产 大丝绸之路展”目前正在日本东京举办。这是继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 ...

• 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8月21日上午,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文博院、吐鲁番市人民政府主办,吐鲁番市文物局、吐鲁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吐鲁番博物馆开幕。  开幕式由吐鲁番市委副书记、市 ...

• 河西石窟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张掖召开

  河西地区是中西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带,以张掖金塔寺、文殊山和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是佛教石窟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石窟寺框架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和“9?28”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 ...

• 两百余件犍陀罗艺术精品亮相,甘肃博物馆将展“香远溢清”

澎湃新闻获悉,9月8日,“香远溢清——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展”将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展览共展出文物212件/套,包括来自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伊斯兰堡博物馆、斯瓦特博物馆、白沙瓦博物馆、洪德博物馆、迪尔博物馆、塔克西拉博物馆7家博物馆馆藏的173件/套犍陀罗艺术精品和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30件/套。同时,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9件有浓厚犍陀罗艺术特征的 ...

• 古丝路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古丝路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甘肃省敦煌市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众多文化遗产记录了古丝路经贸繁荣、文明互鉴的盛景。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围绕古丝路的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也受到更多关注。今天的系列报道《一带一路·携手十年》,总台记者来到敦煌研究院。那里围绕莫高窟进行的文物保护 ...

• 从千年前“铜壶”看盛唐文明交流 探秘外国人如何“乐居长安”

凤头人面铜壶 记者 谢伟 摄盛唐时的长安,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大都市。无数的西域友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在这里留学、经商、为官……他们带来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彰显着大唐开明开放的胸襟和包容气度。酒肆门前,“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西市的“美食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翩翩五陵少年,则“落花踏尽游何处 ...

• 中国考古博物馆再“上新”:“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开展

经过文学、影视作品的加工,“九层妖塔”的故事广为人知,而这个传说的原型,便是位于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的“九层妖塔”。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一件件出土文物揭开了传说迷雾。中国考古博物馆在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仅十余天后又开新展,9月28日,“从‘九层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在该馆临展厅开展,预计展期半年,其中大量文物是首 ...

• 沿“路”看中东丨“叙”写丝路传奇 寻文化交融之美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两千多年前,中国商队经由西域,一路西行探索,经中亚、波斯直到欧洲。这条商贸之路逐渐演变成繁荣千年的丝绸之路,它折射着古代中国和沿途国家人民的智慧。绵延万千公里的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书写着一段段文明的交融与辉煌的传奇。如今在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古丝路重现辉煌:“天鲲号”扬帆起航、埃及新地标再书“金 ...

• 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四国联合考察交流活动启动

9月23日,由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国家考古中心、费尔干纳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实施的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2023年度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正式启动。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中心、撒马尔罕 ...

• “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 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9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办的“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助理赛义达·米尔济约耶娃、阿联酋驻华使馆副馆长哈利德·沙赫、哈萨克斯坦驻华 ...

• 千里联合考古路,续写丝路文明篇

始于西汉,起于长安。丝绸之路在历史的见证下,连通中亚、西亚与欧洲大陆,在不同族群的接力共建下,丝路沿线各国共同描绘出开放交流、汇聚融合的文明图景。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沿用“古丝路”的历史符号,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不同文明的对话织就了新的纽带。欧亚经济论坛作为国家层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 2023欧亚经济论坛|联合考古 跨国申遗,续写丝路荣光

免责声明:本文出处为原点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点击名片立即关注

• 泽拉夫善-卡拉库姆廊道入选世界遗产!塔国有9处遗址。

塔吉克,是一个新媒体新传播平台,愿景是成为全球塔吉克人的文化食粮,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传播以塔吉克文化为核心的塔吉克斯坦文明,重塑全球塔吉克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塔吉克,是塔吉克人了解家乡、外国人了解塔吉克民族、塔吉克斯坦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号:OKIJOT一切为了中塔友谊!ХИДМАТГУЗОРИХА ...

• 遗产申报|丝绸之路:泽拉夫善-卡拉库姆的廊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

2023年9月17日,由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泽拉夫善-卡拉库姆的廊道”项目获咨询机构推荐列入,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根据突出普遍价值标准(ii)(iii)(v)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审议现场丝绸之路:泽拉夫善-卡拉库姆廊道“Kum 聚落”(图源:UNESCO丝绸之路项目中亚国际研究院(UNESCO-IICAS)丝绸之路 ...

• “希望丝绸之路成为文化交流的永恒纽带”——记“世界遗产 大丝绸之路展”在东京开幕

新华社东京9月17日电(记者冯武勇 杨光 王子江)色泽鲜艳的唐代花纹锦鞋,墨迹如新的佛教写经,站姿优雅的唐三彩女俑,绚烂精美的六曲花口金杯……一件件中国文物瑰宝叙说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荣,向日本观众传递着异彩纷呈、海纳百川的丝路文明辉煌。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主办的“世界遗产 大丝绸之路展”15日在东京 ...

• 唐三彩载物卧驼 如何见证古丝路辉煌?

唐三彩载物卧驼“兔起马足间,苍鹰下平畴。喧呼相驰逐,取乐销人忧。” 近日,西安博物院推出“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从浩瀚的馆藏文物珍藏中撷取唐代精品文物175件(组)以飨观众。其中,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的唐代彩绘胡人狩猎俑团队集体亮相,给无数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精美的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文化艺术的时代特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 ...

• 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盛大开幕

9月的敦煌秋高气爽,9月的盛会宾朋满座。9月6日上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土库曼斯坦担任本届敦煌文博会主宾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担任主宾省。本届敦煌文博会围绕“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主题,设置了丰富的论坛、展览、文艺演 ...

• 赵一德视察西大中亚考古现场并为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9月2日,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一德率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视察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工作现场,并为该校与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共建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撒马尔罕)、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上午10时30分,赵一德一行到达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慰问了在现场整理乌国苏尔汉河州 ...

• 一带一路·零距离|穿越历史的共同追寻

新华社西安/阿拉木图8月24日电 题:穿越历史的共同追寻  新华社记者  在毛刷的轻拂下,一块块陶片渐露真容,丁岩不断观察比对着这些已经埋藏了千百年的陶片。尽管语言不通,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迥异,但毛刷手铲,以及陶片上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丁岩觉得这一切都是“熟悉的”。  这里是哈萨克斯坦的拉哈特遗址,这处遗址是天山北麓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 ...

• 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图为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内展出的三方珊瑚石墓碑。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海口7月29日电 题: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记者 符宇群  在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黄灯照射下的三方墓碑静静矗立在玻璃展柜里。与常见的长方体墓碑有所不同,这三方墓碑造型独特,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这些墓碑由珊瑚石雕刻而成 ...

• 中蒙两国重启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

记者7月9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草原考古遗存研究”已在蒙古国启动,首批4名中国考古工作者已抵达考古现场。此次考古项目的启动,旨在对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继续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考古周期为2个月,中方将先后派出2批考古人员参与其中。高勒毛都2号墓地是蒙古国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地,位于该国西部后杭爱省境内。2017 ...

• 丝路南北道交会:穿行在天山与盆地之间

阿克苏属于南疆,提起南疆,人们第一印象是干旱缺水,实则不尽然,比如阿克苏。这里北依天山,面朝浩瀚的塔里木盆地,中、西天山的冰雪融水几乎都在此汇聚,就连来自遥远喀喇昆仑的雪山融水也经过重重跋涉来到这里,再一股脑注入塔里木河。行驶在中天山与盆地之间(摄影 赵桂锐/图)阿克苏被称为“白水之城”,“苏”在维吾尔语中本身就是“水”的意思。我 ...

• 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作者:朱建军(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今年五月,我国与中亚五国在西安共同举行中国—中亚峰会,各方高度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会国家共同发表宣言,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这无疑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

• “2023丝绸之路周”发布全球丝路考古年度“十大”成果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7月15日电(记者冯源)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曾被人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路线”,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周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的“2023丝绸之路周”公布了《2022丝绸之路文化年报》,介绍了2022年度丝路考古的多项成果。一年一届的“丝绸之路周”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始于2020年。发布年度的《丝绸之 ...

• 国家博物馆展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呈现“交融汇聚”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融汇之地。澎湃新闻获悉,“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 ...

• 2020—2022年埃及考古新收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埃及大规模暴发后,考古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上半年,埃及各地考古遗址曾一度关闭,许多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发掘项目被迫暂停,在埃及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各国科研团队相继撤离。埃及考古面临前所未有的停滞。面对挑战,埃及文物部于下半年颁布一系列防疫管理新举措,旨在有序恢复田野发掘工作。新规定严格控制发掘人数上限,要 ...

• 丝绸之路河西段30余处石窟群启多语言壁题考古文献资料调查

  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项目计划对丝绸之路河西段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30余处石窟群历代各类题记,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  该项目将在对汉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题记调查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传世史籍、碑刻文献、地方志等相关文 ...

• “数字藏经洞”:一键“云”游莫高窟

  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以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开启超时空沉浸式文博之旅”,不仅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博大,还可以深度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妙与璀璨。  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敦煌”官网或“云游敦煌 ...

• 相隔千年万里 互鉴文明之美——记中洪联合开展玛雅遗址考古

 握手拥抱,李新伟和拉莫斯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久别重逢。穿过满是青苔的灰色石墙,仿佛做客千年前在此的玛雅人家。  李新伟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项目中方负责人,拉莫斯是该项目洪方负责人。2015年,他们带领联合考古队,开始在科潘玛雅遗址8N-11号贵族院落遗址展开工作。6月8日,在洪都拉斯 ...

• 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 深海考古取得世界级重大发现 ...

去年10月,金秋的南海,碧波如常,而在南海西北陆坡水下约1500米深处的重大考古发现,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却具有划时代意义。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其中一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 ...

• 中国与突尼斯签订联合考古协议

新华社突尼斯6月5日电(记者黄灵)中国与突尼斯5日在突首都签订联合考古合作协议,对突境内一处古罗马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保护。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与突尼斯国家文物遗产研究院院长拉什赫姆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突尼斯文化部长盖尔马齐出席签字仪式并举行工作会谈。李群在会谈中说, ...

• 我国与中亚五国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五国山水相连,3000多公里的共 ...

• 新疆唐王城遗址考古首次展出一批珍贵出土文物

位于新疆图木舒克市的唐王城遗址从去年6月开始发掘。18日,40多件珍贵文物在图木舒克市考古成果展厅首次展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展出的46件文物均出自唐王城遗址,分为佛像、陶器、铜器等。展览还用图文详细介绍了唐王城历史沿革、学术意义及发掘经过,对人们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者 李志伟: ...

• 文物里的丝路记忆

5月20日,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参观者们在一件隋代的绛地人物纹栽绒毯前驻足观看。这件栽绒毯出土于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图案纹样融合了伊朗、希腊、印度等多种风格。和田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是古代“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和田地区博物馆有着近万件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现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手工纺织技术、陶 ...

• 46件古丝绸之路古城遗址出土文物在新疆首展

  铜镜、陶佛面、红陶猴形佛像、串珠……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46件文物近日在新疆图木舒克市考古成果展厅首次展出。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唐宋时期这一区域的重要发现,对实证中央政府在新疆早期管辖及其屯垦史、宗教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托库孜萨来”维吾尔语意为“九座宫殿”。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位于 ...

• 守护亚洲文化遗产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 2023年05月15日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赵晓霞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助尼泊尔工作队经过近5年努力,圆满完成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图为2022年7月,工人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进行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工作。哈里·马哈尔詹摄(新华社发)4月26日,参加亚洲文化遗 ...

• 教科文组织庆祝丝绸之路沿线对话35周年

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35周年庆祝活动于2023年4月6日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聚集2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为期一天的系列活动由教科文组织和阿塞拜疆、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和阿曼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共同举办。丝绸之路项目是一个重要的“对话之路”项目,是教科文组织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旗舰项目之一。三十多年来,它一直是 ...

• 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西安力量”!

4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在我市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丰富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实践,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作出新贡献。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殿遗址。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西安是具有独特历史 ...

•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

  4月18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其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游戏科技,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公众可以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或“数字敦煌”官网,打开“数字藏经洞”。4月18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在敦煌莫高窟正式 ...

•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

  4月25日,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中国外交部大使王福康,吉尔吉斯共和国文化、信息、体育和青年政策部部长马克苏托夫·阿尔金别克·阿斯卡罗维奇,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达夫拉特佐达·祖尔菲娅·达夫拉特,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杜尔德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遗产 ...

• 西藏石窟寺调查发现罕见吐蕃时期摩崖石刻

  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在开展全国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期间,考古人员在西藏东部昌都市芒康县境内发现3处典型吐蕃佛教造像风格摩崖石刻。(左)工作人员正在对查果西沟B点摩崖石刻造像进行调查记录,(右)该摩崖石刻造像现状。(资料图片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据悉,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芒康县文化局及昌都市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

2023年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出席会议,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盟理事会达成广泛共识,并宣言如下:各方认为,亚洲文化遗产是亚洲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亚洲人民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财富。各方注意到,当今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现代化进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会议在西安召开

4月24日下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联盟理事会主席国代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新华社 李贺/摄会议听取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创始成员国高官会议情况报告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设立与申报情况;审议通过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章程》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2023-20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今天正式成立

4月25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开幕,大会宣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本次会议是联盟发起以来的首次大范围高级别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1个亚洲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等3个文化遗产领域主要国际组织参 ...

• 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合作的象征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经说过:“事情没有做成之前,总是看似不可能!”2014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了第三十八届会议,将“丝绸之路:长安 -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系列遗产绵延大约 5000千米,包括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33处遗址。此次申遗成功表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

• 丁埂遗址现罕见虎纹刻符石钺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埂遗址发现一块极为罕见的两面刻有虎纹、卷云纹和飞鸟纹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钺。  这是记者从1日召开的丁埂遗址考古现场专家咨询会上了解到的。与会的16名来自国内多个考古研究机构以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考古专家均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刻有这种虎纹图案的石钺,认为这一石钺或是一种权力象征,对研究太湖西岸良渚文化 ...

• 新疆史前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辆与骨质冰鞋

  从此间召开的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轮及构件两组共40余件,该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实物资料。同时,遗址中出土的骨质冰鞋也为国内首次发现。俯瞰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发掘现场。  吉仁台沟口遗址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组成,地处伊犁河谷, ...

• 新疆持续加大石窟寺保护力度 11处石窟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获悉,新疆石窟寺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现有石窟寺50余处,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和吐鲁番市。现在新疆已编制完成11处石窟寺的保护规划,并对重点石窟寺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展示工程。柏孜克里克石窟外景(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 ...

• 辽上京皇城遗址发现大型建筑基址

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22年6月考古人员在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发现大型建筑基址。  辽上京皇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6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 ...

• 山西大同发现唐墓58座 出土各类随葬器物300余件(套)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对外发布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对山西大同一处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共清理唐代墓葬58座,出土陶、瓷、铜等各类随葬器物306件(套)。M47全景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出土铜器组合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平城区智家堡唐代墓地,位于大同市城南智家堡村西北。2022年6月至9月,为配合大同市开源街北侧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建 ...

• 山西长治发现3座唐代纪年墓 陪葬品折射墓主生活情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8日晚发布消息,长治市潞州区屈家庄墓地共发掘清理出5座唐代和25座明清墓葬。其中3座唐代墓有确切纪年,墓中出土的精美陪葬品折射出墓主的生活情调。  2022年4月至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上述古墓葬进行发掘。  其中,M1、M20、M21唐代墓葬出土了墓志,分别为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咸通六年(公元865 ...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通报了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等重要考古成果

  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约10公里处,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窑炉13处。2021-2022年10月,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等出土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 ...

• 丝绸地图搭建丝路平台

2022年12月12日,“锦秀·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平台(以下简称“丝绸地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进行演示并举行专家咨询会议。演示和咨询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Silk Roads Programme)负责人梅赫达德·沙巴杭(Mehrdad Shabahang)主持,来自巴黎和里昂的丝绸之路及纺织品专家童丕(Eric Trombert)和庄灵(Eric Boudot) ...

• 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 兰州市博物馆五件精品文物亮相“舟车丝路”特展

原标题:国内首次集结东西南北文明枢纽印记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  市博五件精品文物亮相“舟车丝路”特展跟随金城遗珍品味丝路文明绿釉陶陂池绿釉陶井绿釉陶灶  日前,集合了甘肃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之力,以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出土、传世文物为主要展品的《舟车丝路》特展在苏州湾博物馆开幕,166余件 ...

• 云南耿马芒等佛寺遗址发掘简介

  芒等佛寺遗址位于耿马县勐撒镇芒枕村西南约2公里、芒枕河与麻哈河交汇处西南侧的河边台地上,海拔约1320米。为配合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建设,2019年11月至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沧市文物管理所、耿马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依据前期线路调查所获资料和遗址实际情况,考古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首先在遗址东南 ...

• 北魏洛阳永宁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展出

  “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15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这是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  本次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博物馆共同主办。170余件(组)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文物通过此次展览首次与公众见面,涵盖了泥塑、壁画、铁器、水晶、石刻等,其中泥塑造像近130件。  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 ...

• 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遗迹被发掘

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磨盘村山城遗址在被确认为东夏国南京城故址后,又在2022年度考古工作中有了新收获:元军攻进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遗迹被首次发掘,进一步印证了史料中当年此城被攻克的相关记载。  磨盘村山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一处独立山体上,扼守延吉盆地最东缘,北、东、南三面被 ...

• 重庆梧桐土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进展 主体时代与三星堆文化相关

16日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22年,作为“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之一的梧桐土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进展,证实梧桐土遗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为商周遗存,主体时代为三星堆文化晚期至十二桥文化早期,将为研究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发展变迁再添重要考古实证。重庆梧桐土遗址考古区域航拍图。 图片来自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梧桐土遗址位 ...

• 研究表明:莴苣等14种作物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总结了沿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植物交流,表明芥菜、莴苣、荞麦、鹰嘴豆等14种作物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陆上丝绸之路19种作物的传播模式。 图片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科研人员介绍,大约1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小麦、马铃薯、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引起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欧亚大陆的东 ...

• 去年,洛阳有这些重要考古新发现

1月5日至6日,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郑州举行。来自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地市的文物考古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46家单位分享了最新考古成果。其中,宜阳苏羊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8个洛阳考古项目负责人作了最新成果汇告,来看看我市去年有哪些考古新发现吧。  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位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