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葬于扬州城的穆罕默德后裔?普哈丁与他的南宋故事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124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扬州普哈丁园的故事
文字:大海 | 作图:孙绿 | 编辑:顾八荒
在扬州城古运河东岸的土岗上,有一座普哈丁墓园。俗称“巴巴窑”,占地25亩,由古清真寺、古墓园、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
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来到扬州,1275年在扬州归真,长眠在大运河畔。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点上的扬州
普哈丁墓与扬州
水岸边的普哈丁墓园
普哈丁墓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面积不大,但小巧而精致,正门和主体建筑都是朝西的。迎着正门的是石级甬道,石级两旁饰有浮雕石栏,雕有狮子戏球、鱼跃龙门等十四幅中式的吉祥图案。
拾级而上,穿过并排三间的“天方矩矱”门厅,是一片洁静的庭院。左有北轩三间,对面有东榭三间;稍前院子两侧有结构相同的对亭,左面的称北亭,右边的称南亭。
北亭东壁,嵌有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立的“先贤历史记略碑”,简述了普哈丁来我国传教的事迹。
其实这个墓是重修的,“天方”一词始于明代。《明史·西域列传四》:“天方,古筠冲之地,一名天堂,又日默伽。”即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泛指整个阿拉伯半岛。
普哈丁真的是从那里来的吗?
麦加至扬州
麦加朝圣的穆斯林
寺里现有的碑刻文字记录都是元明之后的,说他来自麦加,恐怕与他自称是穆罕默德十六世孙有关。但是笔者着实怀疑,穆罕默德逝于632年,而普哈丁到扬州是1265年,相隔600多年,平均每代隔近40年,这在阿拉伯人中很难想象。。
事实上据那速鲁定(传说中的阿凡提)建于北京的牛街礼拜寺志记载,200年前宋神宗年间来华的索飞尔就宣称穆罕默德二十六世孙了(嗯这个好像也不靠谱)。
北京牛街礼拜寺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真正的圣裔之外,还有别人自称穆罕默德的子孙吗?
还真有,部分苏非教团会通过穆罕默德的家人追溯到穆罕默德,最终追溯到真主来达到灵修目的,因为他们相信穆罕默德已经把灵修的方式传授给他的家人。
7世纪末起源于库法和巴士拉的苏菲派到8世纪后期由苦修、禁欲主义发展为神秘主义,对《古兰经》进行创造性解释,把人与神的关系比喻为爱者(Lover)和被爱者(Beloved),通过修行冥想达到“无我”,在对神迹的实践性仁信中达到人与安拉合二为一。
苏菲派以导师为核心,12世纪后,在道堂的基础上各地形成了教团组织,先后传到阿拉伯半岛,土耳其,埃及,阿富汗及中亚地区。
。。这影响力还真是不容小觑
当地时间5月21日,印度阿杰梅尔,数千名苏菲派信徒前往清真寺朝圣,纪念埋葬在此处的苏菲派圣人赫瓦贾·穆因丁·奇什蒂,其中许多信徒采取自残的方式表达虔诚。。这张有些诡异
与普哈丁几乎同时代的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1207年生于波斯呼罗珊地区的巴尔赫(Balkh,今属阿富汗),辗转巴格达和麦加等地,最后在土耳其的孔亚(Konya)定居,创立了苏菲派莫拉维教团,其修炼方式“旋转舞”举世闻名。
鲁米同志也算是行万里路了,当然,不是直线(没有飞机)
实际上鲁米一开始之所以离开家乡,很可能是因为蒙古大军的威胁。1218年蒙古大军灭西辽后,进逼花剌子模,用了五年时间,消灭了40万军队,攻陷了首都撒马尔罕,征服了花剌子模。期间占领了巴尔赫,进行了屠城,城市成为一片废墟。
鲁米辗转来到巴格达,可是巴格达也步了后尘。1258年旭列兀率第三次蒙古西征大军攻占了巴格达,再次屠城。
蒙古帝国在西亚的强势扩张。。对中亚和东伊朗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也许普哈丁跟鲁米有类似的经历?甚至跟他是教友甚至师徒?这并非胡乱猜测,光绪年间立的《西域先贤普哈丁墓碑记》记载他宋咸淳年间来游扬州,因此不少资料说他是1265年来到扬州的。
相传他到扬州之前还花了4年时间学习汉语和汉学,再加上前往麦加和广州等地路上的时间,算起来差不多就是1258年巴格达城破之时。
巴格达城破
从巴格达逃亡至中国路线
不过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秋,扬州先贤普哈丁墓清真寺重建觉斯楼时,从地下挖出一块阿拉伯文残碑,后由当地人张志中翻译出来。
立碑时间可能为元末,其中有一句提到“开庆元年,先贤补哈丁(即普哈丁)兹驾临吴,寄居本寺”。
开庆元年为1259年,此碑时间更早,而且时间比《西域先贤普哈丁墓碑记》里的“咸淳年间”更精确,当然来到吴地未必就是扬州城,也许先到其他地方后来才到扬州,也许这才是普哈丁来华的准确时间?
其次普哈丁墓的有关记载表明,普哈丁正是苏菲派的门宦教主修道者:
先贤历史记略:普哈丁者,天方之贤士,负有德望者也。相传为穆罕穆德圣人十六世裔孙,宋咸淳间来游扬州。其先绿扬城东有龙王庙,老僧华仙素擅法术,颇有名誉,见先贤欲一斗其伎俩,卒不能胜,乃折服而退。
——《西域先贤普哈丁墓碑记》(清光绪)
这个园子还是很值得一去的
那么普哈丁为什么看上扬州了呢?
扬州又称广陵、江都、鹤城,隋开大运河之后,扬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特别是安史之乱加速了经济中心的南移,西域陆路战乱不断,海路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于是扬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隋唐宋时期大运河
普哈丁园旁这条水道似乎就是古运河?
扬州也因此成为对外交流的中心,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婆罗门、新罗、日本等国客商大量侨居扬州。而由于阿拉伯帝国强大,善于经商,因此侨居的阿拉伯人很多。
到了宋朝,甚至有的外国客商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代,为了解决这些阿拉伯后裔的遗产分配问题,宋朝政府还特意颁布了《蕃客五世遗产法》。
蕃客生活的特定区域,被称为蕃坊,普哈丁来到扬州之后,也住在蕃坊里。由于他研习过汉语汉文化,当地上层社会对他颇有好感。
古扬州
相传普哈丁在扬州与龙王庙老僧斗法获得寺址后,按照中国的仙鹤体形来布局建设清真寺:
大门对面的照壁为鹤嘴,大门堂为鹤头,向北的露天通道为鹤颈,礼拜殿为鹤身,南北两厅房为鹤翅,南北两古井为鹤眼,南北两棵柏树为鹤腿,大殿后的竹林为鹤尾。
仙鹤寺因此而得名。此寺与广州的怀圣寺(光塔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齐名,称东南四大清真寺,在南方伊斯兰教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州仙鹤寺
传说扬州太守元广恩对普哈丁很是欣赏,有一次,元广恩在接见普哈丁之前,还特意找来了一个画师,让他在屏风后面,仔细观察普哈丁,为普哈丁画一幅肖像画。这位画师在屏风后面偷偷画下的画,也成为了普哈丁唯一的一幅画像。
很多扬州百姓也被普哈丁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品德所打动,和阿拉伯人一样,尊称普哈丁为“筛海巴巴”,意思是有学问的长老。
相传普哈丁获址建寺后曾回到故乡,不过三年后又到中国,在天津,济宁等地传教。
先贤获得寺址甚广,遂辞去。越三年,又来东土重游,于天津大沽买舟南下。
——《扬州先贤墓考略》(民国)
但此时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宋室南渡后,扬州成为抗金前线,屡遭兵灾。南宋联合蒙古1234年灭金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1,山雨欲来。。。
我即将继承中原文明的正统
1273年元军攻破襄阳,顺江东下,1275年春攻克安庆和池州,直逼建康(今南京)。这年七月,普哈丁沿大运河南下抵达扬州,船夫叫客人登岸,却没有回应,原来普哈丁已经归真了。
越三年,复东游至津沽,遂移舟南下,一夜即达广陵。抵岸,舟子呼客起,不应,视之,则已归顺矣。时德祐元年七月二十三日也。
——《西域先贤普哈丁墓碑记》(清光绪)
蒙古汗国—元朝灭国顺序
拿下襄阳,一路东进
相传当时的扬州太守元广恩就是穆斯林,普哈丁生前曾给元广恩写信表示希望安葬扬州,于是扬州人将他安葬在这座古城。
普哈丁安葬在这里后,当地和来扬客居的穆斯林因仰慕先贤普哈丁,亡后纷纷葬在其周围,这座土岗也成了穆斯林聚葬之地。
其后,安葬于此的来扬传教国外穆斯林名贤包括宋景延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先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展马陆丁、明治十一年西域先贤法纳等。
当时扬州太守为元广恩,传闻亦回教徒,先贤逝世前,尚致函元公,请求保护。殁后葬于该寺,是寺遂称先贤墓。
——《扬州先贤墓考略》(民国)
普哈丁归真次年,即1276年,蒙古大军攻占临安(今杭州),赵隰正式退位,文天祥、陆秀夫带着逃出去的两个皇子又坚持了3年,最后在崖山海战全部覆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