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沿着文成公主的道路
“唐蕃古道”指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人员往来的官道,它不仅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把青藏高原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桥梁。自唐代以来,它就成为了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
“唐蕃古道”指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人员往来的官道,它不仅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把青藏高原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桥梁。自唐代以来,它就成为了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此次“唐蕃古道”考察是在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高原学科资助下,由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负责的一次暑期考察,本次考察的学术指导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安福教授,他曾多次带队考察龟兹、吐鲁番、和田、喀什、伊犁、敦煌、楼兰等丝绸之路沿线。
此次考察路线大体参考文成公主自长安赴藏和亲的路线,也就是一千三百年来唐蕃古道上的必经之地。除此之外,其他相关唐时期的城址、关隘、寺院、墓葬等遗存同样也在考察范围内。
本次围绕“文成公主初出长安城”的考察路线:
本期主题:
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文成公主初出长安至凤翔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此拉开了唐蕃友好往来的序幕,对唐蕃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催生了一条沟通唐蕃两地的官道——唐蕃古道。这条道路自长安至逻些,全长四千多公里,联通了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它不仅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把青藏高原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此次唐蕃古道考察队从西安出发,主要考察了大明宫、大唐西市、广仁寺、护国兴教寺等,至咸阳兴平北塔和马嵬驿,继续西行,考察了宝鸡市凤翔县,尤其是对柳林镇的亭子头进行了考察,获益匪浅。
(唐蕃古道示意简图)
1. 大明宫
大明宫曾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西安市东北部的龙首原上。贞观八年(634),李世民为了尽一份孝心,决定在太极宫的东北,即龙首原建立永安宫,龙首原地势高,“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于是,在这里建永安宫为父亲李渊“以备清署”,永安宫即是大明宫的前身。然而,宫殿还未建成,李渊便与世长辞,于是工程暂被搁置。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又提起了修蓬莱宫的事,这个蓬莱宫,就是前面未完成的永安宫,李治头痛难医,加之原来的宫殿也实为不便,于是就萌生了修蓬莱宫的念头。营造蓬莱宫几乎倾大唐全国之力,营造的经费一半来自各地区百姓的赋税,一半来自京官的一月俸禄。后来,蓬莱宫在咸亨元年(682)时改为含元宫,武则天长安元年(701)时,又复称大明宫。唐朝的理政场所便由太极宫迁至大明宫,先后又有17位皇帝在这里执政,历时2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唐朝的政治中心,是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起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明宫光顺门遗址)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2. 广仁寺
西安广仁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西北角,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来陕西巡视时,拨专款敕建。广仁寺意为广善仁慈之意。广仁寺山门外两侧矗立有整齐成一线的八座如来宝塔,建于2008年,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八塔分别为: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行走七步,步步开一朵莲花)、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正觉)、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四谛法轮)、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时的种种奇迹)、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从天堂返回人间)、息诤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诸比丘的争端)、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魔鬼)和涅槃塔(纪念释迦牟尼入涅槃,不生不灭)。
(西安广仁寺)
广仁寺与千百年前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传,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请求将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带去西藏。佛教传说佛祖在世时弟子曾按照佛祖本人塑造且由他亲自开光了三尊佛像,分别为8岁、12岁、16岁等身像,以12岁等身像最为宝贵。唐太宗应允后要求将等身像的莲花宝座留在长安,为长安人民留住福报。莲花宝座就藏于开元寺,为汉白玉所制,圆形,浅缩腰,中有一圈凸棱,棱上有一圈连珠纹,其上下各高浮雕双层仰覆莲一周,近顶与近底也有一周连珠纹。清代时,康熙皇帝下令将莲花宝座从开元寺移至广仁寺供奉,该佛座此后便一直保留在广仁寺内了。
2006年,由广仁寺组织的“重走唐蕃古道——迎请文成公主回娘家”的活动,近80人驱车从西安赶赴拉萨,护送着经西藏佛寺盛大开光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和文成公主像,从拉萨出发,沿唐蕃古道返回到西安,途中又在塔尔寺、法门寺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返程后将两座神像供奉于广仁寺藏经阁,为印度小叶紫檀木雕刻而成,据说,见此像功德如同亲见释迦牟尼佛,因此受到了广大信徒的崇敬和向往。也由此深刻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和亲公主的赞誉和肯定,为加强汉藏两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寺内千手观音)
(汉白玉莲花宝座)
(文成公主神像)
3. 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位于今西安城南二十余公里的少陵原畔,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
这里也是唐代著名法师玄奘的长眠之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
总章二年(669),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即“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兴教寺内现存有玄奘灵塔,其嫡传大弟子窥基法师和新罗王孙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
(玄奘灵塔)
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塔身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建筑,是三座塔中最高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仿木结构的阁楼式砖塔。玄奘的舍利塔塔额“兴教”二字,出自唐肃宗之手,有大兴佛教之意。
(兴教寺塔)
4.兴平北塔
唐代时,自长安开远门西出,多依渭水而行。从京师西北约20里事西行的第一站——临皋驿,这里也是送别践行的重要场所。又西行20里可到达陶化驿,继续西行50里经温泉驿便可到达始平县(今兴平县)的槐里驿。
兴平,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西出长安和亲吐蕃而闻名。兴平位于渭河北岸,唐时为始平县,属京兆府。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唐中宗亲自将金城公主送到此地,赠以锦缯、杂伎百工和龟兹乐,“因命从臣赋诗饯别,曲赦始平县死刑以下,百姓免赋一年,改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为金城县”,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护送至吐蕃,赞普为另筑城居。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兴平北塔,又名“清梵寺塔”,位于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北寺巷。北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塔身为阁楼式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底边长4.35米,残高38.6米。这座唐塔原为清梵寺内建筑,清梵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道场。
(兴平北塔)
5. 马嵬驿
从兴平县槐里驿西行20里便是马嵬驿。马嵬驿又叫马嵬坡,不仅是重要的驿站, 而且和唐代政治息息相关,著名的“马嵬之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756年6月反叛唐朝的安禄山军队攻入潼关,唐玄宗于7月12日决定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此时的唐玄宗已72岁,老态龙钟了,消受不起冰肌雪骨了,纵然一时发抖,还是让杨贵妃接过帛带,在一棵梨树上自缢。一名绝代佳人,就这样在38岁头上,结束了生命。在马嵬黄土下长眠。
围绕杨玉环墓冢的东、西、北三面回廊构成了碑廊,上面嵌刻着大小不等、内容丰富的石碑,这些石碑都是历代名人游览后的感受和题咏。晚唐诗人罗隐曾做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鸦片战争后被发配伊犁的林则徐途经陕西题太真墓诗,其中一首:“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清人何承燕诗:“霓裳惊破太仓皇,掩面君王失主张。七夕盟言忘不得,牵牛要骂李三郎。”清人赵长令诗:“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6. 凤翔亭子头
自兴平县槐里驿出发,西行200余里,便可到达凤翔县,是长安通往西域和吐蕃的重要孔道,当年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时,皆经此地。凤翔,古称雍,是周、秦的发祥地,曾有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共计294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凤翔西接秦陇,南通巴蜀,东连长安,为关中西部的交通要塞,是拱卫长安的战略要地,安史之乱前后,多次重要的军政事件都发生在凤翔,“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 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安史之乱后,吐蕃肆意扩张,兵燹四起。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兵围凤翔,唐镇西将军马璘率千骑驰援,大败吐蕃。凤翔作为长安以西的重要边防据点,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成为后世兵家必争之地。
亭子头
位于今天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的亭子头村,是凤翔驿站的重要所在地。我们去考察时候,正是晚饭时分,村中一片祥和,村风淳朴,在问路的时候,村民热情好客,一直将路途讲的很明白。亭子头位于全村的中心地带,绿茵环绕。据记载,唐仪凤三年(678),“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裴行俭护送波斯质子彼路斯回国,便是自长安出发,行经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裴行俭行至此地,发现路旁的蜜蜂和蝴蝶坠地而卧,遂感到奇怪,后询问得知,当地所产的酒醇香无比,使得这一带的蜜蜂和蝴蝶皆晕晕欲醉,卧地不起。裴行俭遂吟诗一首:
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
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
(裴行俭诗作碑刻)
后来裴行俭将此酒带回长安,献给高宗,自此,“甘泉佳酿,清冽醇馥”的柳林酒便声名远播,这也是今天闻名遐迩的陕西省西凤酒的前身。亭子头遗址也已然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围绕亭子也修建了很多设施,村民们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对我们的到来也见怪不怪了。
图文来源:昆仑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