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书单 |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摘要: 钱成熙2019-06-08 09:04来源:澎湃新闻千百年来,自然界的蔚然奇观、人类文明的众多遗迹始终吸引着旅人的脚步。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这些刚刚出版的烫手新书,正是各负使命的旅行者们在这个世界上打开的几个窥探的窗口,希望这些书可以帮助读者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英)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尽管争议无数,斯坦因依然是国际敦煌学的奠基人之 ...
钱成熙
2019-06-08 09:04 来源:澎湃新闻
《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
(英)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4月

大英博物馆版画与素描部花了近七年的时间才安全地处理和修复了这些绘画。书中采用彩色和黑白照片影印,并配以对每幅作品的解说,并邀请当时著名艺术史学者劳伦斯•宾雍(Laurence Binyon)做了导读。

在本书前言中,斯坦因说道:“(这些画作)不仅能帮助我们研究佛教艺术,还对我们研究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画作中的不同类别反映了来自西方艺术、南亚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它们中的一些还显示出了惊人的艺术融合,这对于我们研究艺术影响问题亦有帮助。”
《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
耿朔 / 仇鹿鸣 / 林晓光 / 毋有江 / 胡鸿 / 王煜 / 孙正军 / 范兆飞 / 唐雯;中华书局;2019年5月

他们上攀嵩山,登顶峻极峰,下探古墓,亲临考古现场。从沉默的石碑中读出故事,认出看似平凡的土堆实为帝陵封土。洛阳在中古为何如此重要?太室阙上的石刻是大象吗?中原的酷热会不会是某些历史事件背后未被注意到的理由?还原历史现场,也许永远不可能100%,去与不去,却仍有本质不同。
本书行文以人文景观为主,并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九篇文章,或全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既有趣可读,又极具“干货”。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月

而这本《中国石窟寺研究》,便是宿白对中国石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扎实的研究的集大成者。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以及研究。

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宿白对中国石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扎实的研究,不仅针对窟龛形制、造像风格、开凿年代、阶段特征有客观、科学的记录与整理,又将考古事实融合到对相关社会历史、宗教艺术、文献知识的说明之中。这本书既是历史考古学“证经补史”之典范,又是贯通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更是大众走进石窟世界的一把钥匙。
《丝绸之路纪行》
(日)松田寿男;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松田寿男是日本著名东方学者,擅长中西交通史、中亚史、西域史。他提出了中亚研究史上的核心概念——“干燥亚洲”,本书是他在丝绸之路上的一次文化之旅。敦煌、撒马尔罕、巴米扬、德黑兰……他在书中,一边粗略地由东至西,探寻丝绸之路上散布的绿洲城市,用笔尖从北到南拓印出沙地路线、绿洲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和海上路线彼此缠绕,复杂纵深的中亚地貌,一边把握地域特性、贸易状况、拜火教、伊斯兰教等等的地方志、历史和风俗。从综合描绘亚洲史的历史学家独特的视点出发,栩栩如生地记述了中亚往昔的姿容。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英)霍吉淑;读者出版社;201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