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精品文物讲述精彩故事——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疆文物精品展

摘要:   新疆,是个好地方。既有壮美的自然风光,也有多彩的历史文化。楼兰古城、尼雅遗址、阿斯塔那古墓群、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石窟……新疆各民族共居共生,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明,留存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遗迹及珍贵文物,充分展示了新疆与祖国内地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

  新疆,是个好地方。既有壮美的自然风光,也有多彩的历史文化。楼兰古城、尼雅遗址、阿斯塔那古墓群、北庭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石窟……新疆各民族共居共生,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明,留存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遗迹及珍贵文物,充分展示了新疆与祖国内地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了。展览展出191件(套)自先秦至宋元时期新疆各地区出土的精美文物,包括陶器、金属器、纺织品、木器、纸张、佛造像、玻璃器等。走近这些文物,能触摸到历史的沧桑,看得见岁月的悠长,带来夏日的清凉。

展出的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图

  在展厅,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三幅并排悬挂展示的伏羲女娲图,引来很多观众驻足。

  其中一幅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麻布设色,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彩绘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二人,以手搭肩相依,蛇尾相交。上方中间绘制太阳,下方绘月亮,四周的小圆圈象征星辰,还画有一颗彗星。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相传人类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的。此类题材的绘画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已发现有数十幅,主要属于高昌时期和唐代西州时期。质地有绢、麻两种,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被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边。该葬俗从内地传入吐鲁番,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显示了西域少数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展览中多件文物精品均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的阿斯塔那及哈拉和卓附近,南邻高昌故城,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从清末到20世纪初,英国、日本、俄国、德国等国先后在此盗掘。20世纪50至60年代,新疆文物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清理墓葬数百座,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出土的文书包括租佃、雇佣、买卖、借贷契约及户籍、账簿等等;出土的丝、毛、麻、棉织等物,品种繁多,色泽鲜艳,图案新颖;墓中所见绘画有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出土的泥塑木雕俑像千姿百态,绢花、彩绘陶罐等各具特色。阿斯塔那古墓群对新疆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佉卢文简牍

  佉卢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流行于印度西北部,公元前1世纪时成为贵霜王朝的官方语言之一。由于古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公元1世纪至5世纪期间,佉卢文在新疆地区传播与使用。公元5世纪后,佉卢文因被弃用而成为死文字。展览中展出了多块尼雅遗址出土的木质佉卢文简牍。

  展览中,两片完整的上下相叠的矩形佉卢文木牍是1959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专家根据对正面五行和背面一行墨书文字的解读,推断这是一件鄯善国精绝(今尼雅遗址)居民苏耆耶的契约文书。据介绍,这类木牍上牍书写的是收件人的姓名地址和寄件人的信息,下牍则书写内容,也有部分木牍书写的是买卖或租赁契约。

  新疆地区发现的佉卢文简牍,形状有长方形、楔形、尖头形、柱形等,内容包括敕谕、官府文书、买卖契约、书信、佛经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是研究新疆汉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据考证,这里是《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丝绸之路南道上重要绿洲城邦——西域三十六国“精绝国”故地。尼雅遗址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残存着数量庞大的房屋建筑遗址、佛塔、佛寺、古桥、果园、田地、道路、墓地、供水系统、古城址、冰窖、陶窑、冶炼及作坊等遗迹。自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这里便成了国际地理探险、考古探秘的焦点。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对新发现的一处墓地实施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了举世瞩目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尼雅遗址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织锦鸡鸣枕等文物精品在展览中也可以看到。

  彩色木棺

  神秘的楼兰古城让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之着迷。展览中1998年若羌楼兰古城出土彩色木棺(汉-晋)让观众对楼兰古城产生无限遐想。

  木棺为四足箱式,通体彩绘,以白色作地,红色粗线在棺身四周和棺盖上绘交叉纹的图案框架。图案框架内用黄、绿、黑、褐色绘流云纹,交叉纹的中心则绘出黄色的圆圈。木棺头挡板圆圈内绘金乌,足挡板圆圈内绘蟾蜍,分别代表日、月,这一象征起源于中原文化。彩棺图案反映了汉晋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影响。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西域长史的治所。楼兰是古代西域重镇,通往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楼兰城废弃后,湮没在茫茫沙漠之中。由于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它的方位,千百年来,楼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直到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部探测时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后经发掘,才证实此地就是楼兰古城。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楼兰古城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现残存有木构官署建筑遗址和土坯建筑物等,出土钱币、丝毛织品残片、漆器、木器、玉器、铜器、料珠等等。楼兰古城遗址对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等有重要价值。

  《妙法莲华经》

  作为新疆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事品第廿三,让观众赞叹不已。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佛教大乘学派的重要经典。后秦时,龟兹籍的高僧鸠摩罗什在长安将其译为汉文佛经。由于此经宣扬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大乘思想,在中国中古时代广为流行,奠定了中国佛教大乘学的基础,也对当时的佛教艺术影响颇深。

  这件写经的书法为典型的北朝写经体,脱去了隶意,用笔轻落而重收,注重波挑,见证书法史上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楷体渐趋完成的阶段。此经发现于西域,说明中原佛教文本向西域的反向传播。同时,中原书法艺术也随之流入西域。

  在世界文明史、中国文化史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疆是佛教系统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传入新疆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域佛教,并形成了几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文化艺术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在这条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上,以鸠摩罗什等为代表的西域高僧为传佛法持箧东进;法显、玄奘等中原大德为求真经负笈西行,经年络绎不绝。

  展览还配合以石窟壁画还原及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古代新疆的精彩故事。

(图文转自:国家文物局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