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摘要:   8月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共选取了171件展品,以2012年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像精品为主体,是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开幕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党委书记单威、副馆长刘万鸣,文

  8月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共选取了171件展品,以2012年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像精品为主体,是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开幕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党委书记单威、副馆长刘万鸣,文化和旅游部部领导、党组成员王晓峰,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总工程师刘智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河北省临漳县政协主席王万录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张立方局长、朱岩石副所长、王春法馆长先后致辞,随后,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主持。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新闻发布会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三国曹魏时筑邺北城为王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于此,北朝晚期的东魏和北齐在北城南侧新建邺南城。自公元三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在北朝时期,邺城作为当时中国佛教中心之一,高僧云集,寺院林立,对促进佛教本土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厅主题墙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郊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2895件(块),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从田野发掘到造像表面的色彩保护再到金箔的加固和碎块的整理拼接,每一项都是艰巨的工作。“不同于简单的陶片拼合,佛像碎块的缀合往往是多层的,就好比立体拼图,这无疑又为修复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诚如朱岩石副所长所言,“七年的时间,近三千件碎块,已完成的200余件造像的修复是邺城考古队全体成员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展示。”

□丰乐造观世音像 东魏,王寿造像 北齐

  据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佟春燕女士介绍,该展览分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佛韵至美四个部分,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以及造像艺术来展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邺城考古队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研究员向参观者介绍展品

  佛法东传,造像随之兴起,佛教造像的样式也在不同历史阶段因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因素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嬗变之中。“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均有呈现。在参观中,邺城考古队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研究员向记者着重介绍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何利群介绍“这种造像的背屏立面呈弧扇形,由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背屏锯齿状或扉棱状的边缘,造像组合周边常有龙、塔、飞天、璎珞等装饰。这些造像主要制作于北齐时期,随着北齐灭亡以及灭佛运动等事件,流传28余年的“龙树背屏”造像旋即淡出历史舞台。”

  本展览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次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考古发掘展览,展期两个月,展览将持续至10月6日,票价30元。

  图/文:张小筑

  审 核:乔玉

  责 编: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