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离石德岗仰韶中期聚落遗址

摘要:   德岗遗址位于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德岗村南,地处小东川河南岸河前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时代主要为仰韶中期。该遗址所在的离石附近,特别是北川河、东川河、南川河沿岸地区,分布有众多的史前时期遗址,以往经调查和试掘的有离石马茂庄、乔家沟、双雾都、段家坪、信义等,其中仰韶中期有七处,面积最大的为信义遗址,属于该区域这一时期的中心聚落。 ...

发掘区远景(北-南)

  德岗遗址位于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德岗村南,地处小东川河南岸河前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时代主要为仰韶中期。该遗址所在的离石附近,特别是北川河、东川河、南川河沿岸地区,分布有众多的史前时期遗址,以往经调查和试掘的有离石马茂庄、乔家沟、双雾都、段家坪、信义等,其中仰韶中期有七处,面积最大的为信义遗址,属于该区域这一时期的中心聚落。

  

  2019年4月~7月,为配合祁县至离石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区域进行了发掘,发掘区以自然冲沟为界,分东西二区展开,揭露面积1825平方米,发现一批仰韶中期遗存,主要为五边形房址及与其相关的火塘、灰坑。

  

德岗遗址五边形房址F3

德岗遗址F1火塘

房址概况


  

  本次发掘揭露房址共计七座,其中四座可见其完整形状,平面呈五边形,还有一座叠压在F1之下,未做正式发掘。这些房址门道朝北,面向河道,其中F1面积较大,达130余平方米,其它房址规模较小,均在20平方米左右。此外,还有一些房址因破坏仅存圆形坑状火塘。

  从其分布来看,东区五座,以方向25°的F3为中心,略呈“人”字形分布,其他尾随F3的则从不同方向偏向该房址所指方位。五座房址总体可分三排,F3居于最北部,紧邻其右的F4尾随其后,两者大体自呈一排, F6居于中间一排,F2、F5位于南排,此外南排F5西侧原应有一房址,被毁后仅存火塘。西区仅有F1和F1之下叠压的F7,距离F7西部20余米处发现一火塘,应为一房址的残留。

  

德岗遗址F3、F4排布情况

F3原始墙壁倾斜状态

  这批房址屋内靠近后墙地面上一般放置有一批器物,如尖底瓶、平底瓶、敛口钵、弧腹小平底盆、深腹罐、旋纹罐、带盖小罐等,还有少量生产工具如石铲、石斧等。

  

H2内出土鹿骨


  F1坐南朝北,方向25°,平面呈五边形,建筑面积130余平方米。该房址结构较完整,由门道、火塘、居住面及墙体等部分组成。门道位于居住面北部居中位置,正对F1火塘,与操作间相连。门道口路面由石块铺筑而成,长4.6、宽0.8米。火塘位于居室内近门道处,平面呈椭圆形。口径1.48-1.7、底径1.6、坑深1.6米。坑口附近留有青灰色烧结面。坑内壁及底部涂抹一层草伴泥,并经烧烤呈红色。正对门道凸出一弧形矮坎,坎下为弧顶暗道的火塘通风口。居住面涂抹一层经烧烤的青灰色烧结面,厚0.02米。在居住面东南角发现少量陶器,包括敛口钵、小陶杯等。居室内保留柱洞两处,均位于F1南部。柱洞直径0.35-4米,其中一柱洞保留有经火烧后的炭化木柱。房址墙体除门道两侧保存较差外,其余各侧墙体均残留0.5-0.7米不等的高度。南墙长8.5、东墙残长8.1、西墙残长3.4、北墙东段长3.5、北墙西段长度不明。从东、西墙残存的原始墙体来看,其墙面较光滑,且均从下向上弧收,这一现象也见于其他保留有原始墙面的房址。另外,与F1同时且处于同一平面的袋状坑H2仅存斜壁部分,上部被毁的高度在0.5米以上,据此判断F1原始地面以下的墙体高度至少在1米以上,根据上述两个方面,不排除该批房址为半窑洞建筑的情况。

  

德岗遗址房址F1

F1墙体倾斜面

学术意义

  

  首先,德岗遗址所见的这批房址时代明确,出土器物组合丰富,以尖底瓶、平底瓶、敛口钵、夹砂罐等为主,其年代约与附近的离石吉家村F1、汾阳段家庄H3、娄烦童子崖F3年代与陶器特征上基本一致,处于仰韶中期中段。文化面貌与晋南典型庙底沟文化也大同小异,仅是缺乏釜灶等代表性器物,这就为探索庙底沟文化向河套地区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材料。

  

德岗遗址F4出土器物组合

  

  其次,德岗遗址延续了该区域仰韶中期聚落的选址惯性,居于河前缓坡或阶地。该聚落的房址以25°为主方向布局,体现了先期的规划性及社会的向心观念;个别房址规模有所悬殊,同时出现大量实用陶器和部分生产工具,初步揭示了石城出现之前晋陕高原地区的社会演进和文明化要素的萌芽状况。

  

德岗遗址地貌

  同时,这也是山西境内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批仰韶中期五边形房址,此类房址是庙底沟文化的一类特色遗存,流行年代距今6000-5500年,目前主要见于豫西、晋南、关中一带,如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翼城北橄、襄汾桃园、临潼姜寨、华县泉护、白水下河、彬县水北、陇县原子头,规模多较大。同时,内蒙古中南部、三北、辽西等也有一些发现,如凉城王墓山下、大同马家小村、蔚县三关、翁牛特旗老牛槽沟等遗址,其结构与之类似,但规模小,数量少,并不是其流行的中心区。关于其源流,从目前的发现也可窥其一二,仰韶中期早段就已出现这类房址,如翼城北橄F2和王墓山下IF1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五边形房址,此时其各边墙的夹角较小,略大于90°,五边形不很突出;此后的仰韶中期中晚段,五边形房址发展成熟,五边夹角变大,达到110°左右,火塘两侧折角后移;仰韶晚期、龙山时期该类房址已基本趋于消失,其五边结构也不甚标准,如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龙山时期后城咀等遗址就有零星发现。

  

五边形房址分布图


  此外,关于德岗五边形房址的斜壁及其较高的地穴式墙体,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以往认为窑洞最早出现于仰韶晚期的黄河中游地区,山西中北部是一个重要分布区域,关于其起源问题限于材料难以深入讨论,德岗五边形房址的发现为探索窑洞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德岗遗址F1墙体倾斜状态


 

  文 | 张光辉 刘吉祥

  图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提供
(该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2020年3月6日 专题版)

  责编 | 静静
审核 | 任海云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