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2024年度山西考古项目丨运城市芮城县坡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摘要: 一、项目概况 坡头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西陌镇交界的坡头、枣园两村之间,地处中条山南麓山前地带。该遗址发现于1955年,1965年被冠以“坡头遗址”的名称。遗址周边地貌 该遗址面积400万平方米,时代包含仰韶、庙二、龙山、二里头等阶段遗存,其中仰韶中期、龙山晚期是遗址两个鼎盛阶段,龙山晚期聚落主要位于恭水涧东侧,以环绕坡头村南、 ...
一、项目概况
坡头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西陌镇交界的坡头、枣园两村之间,地处中条山南麓山前地带。该遗址发现于1955年,1965年被冠以“坡头遗址”的名称。
遗址周边地貌
该遗址面积400万平方米,时代包含仰韶、庙二、龙山、二里头等阶段遗存,其中仰韶中期、龙山晚期是遗址两个鼎盛阶段,龙山晚期聚落主要位于恭水涧东侧,以环绕坡头村南、北、东三面的C字形外壕和清凉寺墓地西部的恭水涧为区划,整个聚落面积达200万平方米。
近年,为加强晋南考古工作,2020年开始对该遗址进行连续勘探,发现外壕线索,了解了遗址内部遗存分布情况。
2022-2024年连续开展三个年度发掘,深化了对其聚落认识。
2022年对外壕及内壕西部进行了发掘,确认了龙山晚期外壕结构,找到了内壕线索。
2023年开展了龙山晚期内环壕及两座“墩台”设施发掘,明确其结构和年代。
2024年共计开展了西岭西仰韶环壕、坡头村东北龙山内壕东北角、坡头村东南的中壕及“墩台”、坡头村西南水池遗迹四个地点的发掘工作。
二、主要收获
坡头村东的发掘揭露了一段龙山晚期中壕及一旁的大型生土“墩台”与带院落房址。
中壕东西向延伸,接入东部冲沟,目前揭露长度18米,开口宽7米,深8.8米,剖面形状略呈“U”字形,斜壁平底。北侧设置大型半圆形“墩台”,与2022-2023年发掘的内壕“墩台”朝向一致,直径14米,环绕于沟边,向南突出。在“墩台”东侧建造一带院落的地面式房址,门道前方放置一块磨盘,该座房址与“墩台”构成一组戍卫设施。
中壕、“墩台”及戍卫房址
在房址前部,紧贴中壕处,设置有夯土台阶数组,应为上下中壕的一个通道。
房前上下中壕的台阶
坡头村西南发现水池遗迹一处,地处内壕、中壕之间区域的西南部。该水池近似椭圆形,南北长30米,东西宽26米,池内为细泥、砂石交替间歇性层状堆积,还出土零星有加工痕迹玉石残片。在该发掘区周边的勘探和发掘中,均未发现此类堆积,结合其内堆积性状、出土物,还有北侧也曾发现部分玉石器残片和工具的情况,推测该水池应与玉石加工有关。
三、价值意义
1、关于年代问题
(1)目前资料显示,外壕的修建年代不晚于龙山晚期,绝对年代不晚于2200BC,至1700BC已完全填平。
(2)内壕和中壕修建年代不晚于2200BC,1900BC前后被废弃。
(3)龙山晚期2200-1900BC,是该聚落环套设施最为复杂阶段,属于其兴盛期,对应遗址所属的清凉寺墓地第三期。
1900BC-1700BC进入其衰落阶段,与清凉寺墓地第四期对应。
(4)存疑问题:中壕及内壕始建年代不晚于龙山晚期早段;而中壕与目前确认内壕之间的区域内庙二遗存也较丰富,内壕沟底踩踏面及中壕沟底亦有庙二晚期遗物和年代数据,其始建具体上限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2、关于“墩台”设施
“墩台”设施是在聚落城墙附近修筑的一类与瞭望防御有关设施,目前这一设施在史前时期的后城咀、下塔、石峁等河套石城中多有发现,有空心和实心两类。当然这也并非河套地区独有现象,在同时期的中亚阿姆河流域也曾发现大量类似设施,如土库曼斯坦南部马尔吉亚那绿洲的古诺尔特佩南丘和北丘(公元前2200~前1800年),还保留有成组向外突出的塔楼,并被认为与设防有关。
而像坡头遗址这类在环壕一侧间断地挖筑半圆形沟体,形成向一侧突出的土台设施现象,以往较少被关注,实际上在仰韶文化早期的新安荒坡、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即已存在建壕时于一侧形成突出的圆台(或方台)设施习惯,这一传统于仰韶晚期被甘肃庆阳南佐等先民所继承,龙山时代晚期先后运用于山西芮城坡头、河南新密新砦等环壕聚落,其性质也应与设防相关。姜寨一期聚落北部环壕向外突出方形“墩台”上的哨所,坡头中壕“墩台”一旁配置的戍卫类房址,两个实例正好印证对其功能的理解。总的来说,壕外一侧设置“墩台”的传统,在黄土高原南部由来已久,也是龙山晚期该区域环壕聚落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功能与石城聚落中屹立于地表的“墩台”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只是其载体表现出壕与墙的差异。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芮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项目负责人:张光辉
时代:新石器时代
主要参与人:张海、施光玮、杨林轩、郑文浩
供稿: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