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辽中京遗址
▲ 辽中京遗址
辽代都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位于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地上。1959~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进行调查和发掘。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其兴筑选择在原奚王牙帐所在地,从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开始,到统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设立大定府。辽代帝王常驻在这里,接待宋朝使臣。
辽亡后,金代改称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撤销卫所,沦为废墟。辽中京城市布局仿北宋汴京的制度,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全用黄土版筑,残迹最高约4米。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墙正中开门,并有瓮城。四角有角楼,但未见马面。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余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道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城墙下的石涵洞。
在距朱夏门约500米的大道中心,残存一座马鞍形土包,可能是市楼的遗址。大道两侧有对称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经路各3条,东西向的纬路各5条,路面宽4~15米。
▲ 辽中京遗址
由这些街道组成的坊区,是汉族居住的地方。宋知制诰路振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使辽国,所著《乘轺录》中记载建城初期大道两侧各有3坊。外城北部有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遗址。位于中央大道西侧的廊舍遗址,仅存部分方形石础和夯土础基。共发现础基13排,各排间隔3.8米,每排4个,两侧与中央的础基距离1.6米。这些排列整齐的础基,大约是《乘轺录》所记的东西廊舍的遗迹。
在城内西南角的山坡上,还分布有密集的寺庙建筑遗址。山顶处的一座,是将山坡垫平后修建的。其方形夯土台基,边宽约40米、高2.8米,上有一面阔、进深各5间的东西向大殿遗址,每面正中开门。
殿内以大方砖铺地,正中有安放佛像的夯土基座,造像已毁,仅在堆积中清理出残佛、菩萨、力士等。殿四周用条砖铺设散水。发现很多砖瓦、鸱吻、脊兽残片,还有少量的定瓷和粗白瓷片。从建筑结构和出土的金大定通宝铜钱等判断,大殿建于辽代,金代曾沿用过。
在外城南部的东北角,靠近内城南墙的地方,尚存一座密檐式砖塔。传说建于辽圣宗时,为中京城内感圣寺的舍利塔,现称“大明塔”。
建在高约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高74米。塔外第一层正面四面镶嵌砖雕的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背面四面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大明塔”造型浑厚,规模宏伟,是辽代佛塔建筑中的杰作。在该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称“小塔”,亦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可能是辽末或金代的建筑。
▲ 大明塔
内城址在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西墙上残存马面遗迹,其余三面经金、元、明改建,马面已不存。城内多是空旷地方。自南墙正中的阳德门址到宫城南门阊阖门址,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该道在阊阖门南约85米处,与一条宽15米的东西道路相交。这条东西道路两端向北转折,通入宫城。
宫城址即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长1000米。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均已无存。阊阖门东、西180米处,发现有宽约15米的豁口,应为东、西掖门址。
三门都有宽约8米的道路通入大内。阊阖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宫殿遗址,东西两掖门内则各有两重宫殿遗址。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网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邮箱:kaoguzhongguo@s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