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巡礼

摘要: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这句话时,应该不会想到,2000多年后,一群人为了证明这个论断而穷尽心力,一生孜孜不倦。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60年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不断,一次又一次的惊人发现,刷新着“中国之最”,让中 ...

▲博物馆全景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这句话时,应该不会想到,2000多年后,一群人为了证明这个论断而穷尽心力,一生孜孜不倦。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60年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不断,一次又一次的惊人发现,刷新着“中国之最”,让中华文明史不断溯源向上。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宣布:“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由“多元化”的古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里头文化确立的各种制度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制度的先河,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开馆仪式

  为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让世人了解二里头,走进二里头,探寻中华文明之源,2019年10月19日,依托二里头遗址,由洛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建共管的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仅一月时间,就有27万人次观众奔向这里,争相目睹华夏第一王都风采。

  01

  探寻华夏之源 感受最早中国

2016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6月11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奠基,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批示,9月2日正式动工建设,2019年10月19日全面建成开放。

博物馆位于二里头遗址以南300米处,占地面积约164000平方米(246亩),总建筑面积为31781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整体建筑为钢框架结构建筑,总高度22.9米,设计以突出“华夏之源、最早中国”为理念,充分吸收、运用、再现了二里头元素。在设计中建构起中央高、四周低,高低错落的台地建筑独特形象,中央隆起的台地象征中心王国,博物馆犹如台地上的宫殿。建筑外形轮廓的不规则形状,呈现出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处于正在发展的、开拓的考古状态。从空中俯瞰,博物馆整体就像一条盘旋的龙,最高处的中央大厅隐喻了方形的龙头,整个“盘龙”造型表达二里头遗址是整个洛阳文化资源的龙头,更突显了“夏都”在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屋顶平面暗含了一把“钥匙”形象,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研究早期中国、华夏文明形成的关键考古遗存,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主入口庭院位于建筑南端,形制与遗址一号宫殿相同。中央大厅的铜屋顶设计仿照出土的“青铜爵”造型,呈自下向上张开的喇叭状。博物馆的外围下部及内部局部采用全手工夯土墙,共使用夯土4000立方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中上部包括整个屋面为做旧的紫铜,整个建筑如同一座“破土”而出的宫殿,寓意“最早中国”的诞生。室外广场设计以“农业文明的国家”为主题,以大面积草坪为主,结合起伏地形,运用适量的灌木、乔木和模仿麦浪效果的芒草,以及路面铺设的表面凹凸不平的小砖和青砖,呈现出像水稻田、麦田一样的“井字格”田垄效果,象征农耕文明。

  02

  集思夏博定位 确保大纲权威

在博物馆项目规划建设初期,洛阳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讨论确定了博物馆的基本定位: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

为高标准做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洛阳组建了高规格的陈展大纲编写团队:邀请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伯谦先生担任大纲编写专家组组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巍研究员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董琦研究员担任副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孙庆伟教授亲自执笔,从而保证了大纲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03

  选题王朝文明 凸显国家气度

展览以“第一王朝”文明元素作为重点展示,突出“国家文明”的典雅厚重,力求以遗址与文物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为基础,合理运用二里头文化遗址遗迹复原,强调其感染力与参与性,打造具有国家气度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

陈展方式以实物展示为主,辅以图片、文字、油画、沙盘模型、文物模型、建筑复原、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展厅中丰富的多媒体设备以影视、音乐及游戏的方式使观众在了解夏文化的同时更能印象深刻,多处互动体验区使观众更直观地参与体验夏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国家大事。

展览位于第一到第五展厅,陈展面积约6206平方米,展出文物2089余件(套),涉及陶器、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石器、蚌器、骨角牙器、高等级贵族墓葬套箱、动物骨骼标本、植物种子碳化标本等诸多种类,科学全面地展现了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中国第一王朝文明在中华文明总进程的特殊地位,充分凸显了国家气度。

  04

  内容结构合理 展陈主题突出

展览内容由“第一王朝”(含序厅)“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组成。

▲展览序厅

序厅以“光辉肇始、王朝开端、拨云见日、宏基华夏”主题雕塑为起始,追求史诗般的宏大氛围,着重表现二里头遗址在夏王朝考古探索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顶部设计巨耒造型,构成空间的发散性和向心性,暗喻二里头文化的吸收与辐射,同时营造序厅王朝气象的仪式空间。

▲“第一王朝”展厅

“第一王朝”位于第一展厅,包括“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东西,夏道兴衰”三个单元。选取了王城岗、禹会村、肖家屋脊、新砦、灰嘴、王湾、瓦店、古城寨、偃师商城和二里头遗址等与夏文化密切相关的十个遗址,文物展品涵盖夏域全境,并节选《史记》《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使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相结合,综合现代考古学研究,体现“二重证据”成果,讲述夏王朝的建立、存续和更迭。此展厅展线设计遵循大空间、大气度的空间设计调性,应用赋予节奏变化、穿插捭阖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型环状铸铜浮雕再现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叙事性与写意塑造手法生动别致。特别创作的主题音乐“印象夏乐”将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成为该艺术空间的一抹亮色。

▲“赫赫夏都·国之大事”展区

  

▲仓储式密集展柜

  

“赫赫夏都”包括“国之大事”“建中立极”“回望大都”“厥土生民”和“巍巍华夏”五个单元,分别位于第二、三、四展厅,多角度呈现二里头遗址6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全面展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的国家制度、环境、地理、城市布局、国家结构与文化影响。其中,“国之大事”位于第二展厅,以二里头重点礼器为第一展示矩阵,形成中轴对称的展览序列,布展打破以往常规,气势先声夺人。此展厅采用正副两条展线方式:正线围绕二里头文化时期祭祀与战争两件大事,集中展现了夏代的祭祀、饮酒、礼乐、铸鼎、治玉、葬俗和兵器制度。副线以考古大事记的方式展现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年来的主要成就。“建中立极”位于第三展厅前半部,以二里头遗址的自然动植物遗存、城市遗迹和手工业为主体,全面展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的环境、地理、城市布局、国家结构与生产风貌。“回望大都”位于第三展厅后半部,以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为背景,充分运用大屏多媒体数字技术演示二里头遗址的兴废与功能分区。“厥土生民”位于第四展厅前半部,围绕二里头文化的各等级聚落遗存,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夏王朝势力范围内人民生产生活的图景。该厅展线充分利用建筑设计空间的条件优势,设计仓储式密集展柜,导入自然天光,使观众在自然光环境下与3700年前的文物对话。“巍巍华夏”位于第四展厅后半部,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短时间内对其他周边文化的吸纳与辐射,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世纪探索”位于第五展厅,包括“学术殿堂”和“断代探源”两个单元。采用雕像、多媒体、采访视频播放、图文介绍等多种形式,重点展示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六位先驱的生平、主要成果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概况与成果,突出表现二里头遗址在两大工程中的重要价值,这也是国内首次对两大工程概况与成果的集中展示。

  05

  展览组织有力 日常维护精心

布展前夕,洛阳市文物局多次组织召开有国家文物局领导、国家和部分省级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陈展专家及洛阳市领导参加的“陈展大纲专家论证会”,对原陈展大纲进行进一步深化,并由专业布展设计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

博物馆精心做好展览日常维护。每周一闭馆期间,工作人员及时对文物、说明牌、灯光、各种设备进行检测和调整;正常运行期间,严格监测展厅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做好展柜的维护和文物的除尘。为展柜配置微环境恒湿设备,非专业人员可单独调控,操作简便。此外,安防、消防实现智能化联动监控,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与当地公安和消防部门全天候保持有效沟通。展厅内有醒目的导览图和消防标识牌,并按规定配备了应急照明设备。

  06

  智慧虚拟展览 研学文创推广

  博物馆在规划时即将智慧化博物馆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已完成了智慧语音导览和智慧门禁系统,采用VR技术对展馆场景及展馆内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使未到现场的网络用户,可如身临其境般虚拟游览,增加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被列入洛阳市重点项目,下一步将着重开发建设。

▲“根在河洛—探寻最早的中国”公益研学行

  博物馆积极组织开展研学、社教、志愿者活动,组织宣教人员参加“河南省公益研学课程培训”,策划各类研学课程,形成了系统的研学方案,每日接待研学学生近千人次。目前已开展了DIY体验、夏博学堂、“根在河洛—探寻最早的中国”公益研学行、“大黄河研(游)学旅行”启动仪式、中国联通5G展览直播和特色深度讲解等多项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在“博物馆讲堂”进行多次免费讲座。

▲乳钉纹铜爵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部分文创产品

  博物馆围绕二里头文化元素设计研发相关系列产品300多款,主要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绿松石龙形器等6大系列。在产品设计上以二里头文化为基础打造出文化形象IP爆款。由于物美价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和推崇。截至12月底,产品销售额达50多万元。

  07

  专家学术支撑 展览亮点纷呈

学术支撑、艺术表现、科技互动是基本陈列的三个亮点。

展览根植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针对二里头遗址60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展览将专家学术指导用于展陈设计的全过程,在展项选择、排列思路、陈列方式以及展项交互性上,都有所突破。

陈展内容上,力求多重解读。既有专家评价研究体系,也有考古爱好者认知体系,还有中小学生互动解读体系,使之成为开放多元的二里头文化传播平台。

陈展方式上,巧妙利用建筑设计的夯土墙,将陈列内容和夯土墙质感融为一体,增加文物呈现的空间氛围。所有展示文物和图版的用光,层次分明,主辅得当,视觉舒适,感染力强。

展陈技术上,利用博物馆建筑空间巧妙调度观众展线,追求多样性表现,采用规定性、开放性和仓储式展线,整体展线流畅完整,空间整合张弛有度。

展厅空间的视觉传达上,注重色彩表现、质感肌理、起位构造、字体排版、灯光照明等要素的精准设计和控制。

辅助展项上,合理穿插艺术品展项、科技互动展项,使这些辅助展项定位于陈展大纲的内容表现,绝不喧宾夺主。

施工材料上,首次将二里头陶纹图形应用在MCM生态装饰材料上,将原矿绿松石切片应用在二级部题板上,用做首饰的工艺导入在展陈设计和制作。

  08

  传播中华文明 中外游客爆棚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关注,2017年6月11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博物馆奠基仪式上宣读了总理批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大遗址和文物保护工作,认真做好二里头遗址科学规划和馆藏设施建设,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典藏、保护、研究、教育等功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以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同期在馆内开幕,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葡萄牙、埃及、美国等2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中外记者共500多人参与了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洛阳日报等38家媒体对开馆做了集中报道,宣传博物馆及夏文化。开馆3个月,参观的中外游客达46.8万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博物馆迄今圆满完成了各项接待任务,接待了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副局长宋新潮、关强,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等重要领导。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仅成为洛阳文旅打卡地,也成为洛阳市各机关党建教育学习地。

2019年12月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入选“2009-2019博苑掇英——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目前,“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已成为研究展示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

   (执笔人:赵晓军 梁淑群 杨 硕 闫琪鹏 赵腾宇 武胜春)

  编辑:韩旭川

  审核: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3月27日

  《中国文物报》第4版

  投稿邮箱:

  wenwubao@vip.sina.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