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新展 | 最早中国?!​“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今日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盛大开幕!

摘要: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一个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发掘,大墓M3016龙盘现世,引发全国关注,随着考古的进展,一座都城的面貌开始显露,成为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是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的首次大规模展览,也是山西陶寺文物 ...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一个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发掘,大墓M3016龙盘现世,引发全国关注,随着考古的进展,一座都城的面貌开始显露,成为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是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的首次大规模展览,也是山西陶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出晋,对加强夏文化遗址之间的交流与馆际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名称

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3日—2022年2月20日


展出地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文物局

临汾市文化与旅游局

洛阳市文物局


承办单位

临汾市博物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1978 年陶寺遗址开始发掘,大墓 M3016 龙盘现世,引全国关注;随着考古 发掘,由此揭出一座都城,震惊世界;研究深入,这座城竟不是普通城址,这座城是最早的“礼仪之城”,尧之都城;以古观今,发现其许多文化遗产经几千年传承至今,给大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观感。


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将以“巍巍如天”为展陈主题,从表里山河、煌煌都邑、礼制甫成、遗产传承四个单元,全面展示陶寺文化和帝尧文化所反映的精神品质和当代价值,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开展仪式的盛大启幕,展览将轻轻掀开陶寺文化的神秘面纱,让观众可以一窥陶寺文化的瑰丽!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118113970090737671[/video]

表里山河

第一单元“表里山河”分为“考古陶寺”和“龙盘现世”两个部分,将重点展示珍贵文物彩绘陶龙盘。
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篇,第一单元从山西和临汾地区的基本地理环境情况说起,以陶寺遗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蟠龙纹陶盘为线索,引出了陶寺遗址在这里诞生的背景原因和合理性。

陶寺遗址出土的4件龙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陶寺4件龙盘大小基本相同,一般盘口直径35-40厘米、盘底直径12-15厘米、高在7-12厘米之间。仔细观察陶寺的龙会发现以下特点:第一,均是蟠龙,盘曲如蛇;第二,身体上见有鳞状斑纹,似鳄;第三,有的头部两侧方形似耳,蛇无耳,三角形头,又非蛇;第四,长颌,有的带锯齿状牙齿;第五,口衔枝状物,十分罕见。其实,这些龙形象最大的特点是现实中不存的多种灵兽的组合体,这正是“龙”的最大特点。陶寺龙是真正意义上的“龙”的雏形,是与夏、商、周及后世龙最有直接渊源关系的龙形象。
蟠龙纹陶盘

煌煌都邑

第二个单元“煌煌都邑”分为“都邑城址”“ 宫室制度”“ 王级大墓”“ 文化分布”四个部分,将通过一个大型地图沙盘来讲述陶寺遗址中所发现的古代都城。
在陶寺4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中,是一座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的城址,城址内东北部是宫城和宫殿群所在的核心区,宫城西南近处为下层贵族居住区,宫城南部近处是仓储区。城址南部偏东是早期墓地所在,墓地再往南单独围出一个“刀把”形的小城,作为特殊的宗教祭祀区,内发现有著名的“观象台”遗迹和陶寺中期的墓地。城址西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西北为普通居民居住区。
陶寺遗址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史,被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经历了兴起、繁盛和衰落的演变过程。在陶寺文化早期,陶寺人兴建出了13万平方米的宫城,但是整个都城聚落缺乏明确的形态概念,城市规划还不够成熟。到了陶寺文化中期,陶寺人在宫城之外建造了规模庞大的外郭城,形成了宫城—外郭城的双城制格局。城址内手工业作坊区、窖穴仓储区、礼制性建筑井然有序,构成了完备的都城功能区划,陶寺文化的都城制度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到了陶寺文化晚期,可能由于灾害、战争、外族入侵等原因,陶寺城市逐渐走向衰落。
在此单元中“王级大墓”是一个亮点,这里将通过大墓折射4000多年前的王权国家。
陶寺文化中期大墓M22示意图

1978年—1985年春季,考古队在面积4万平方米的墓地中发掘了1309座墓葬,这些墓葬“聚族而葬”,“成排成列”布局,并明显分为大、中、小差别,出现了阶级分化。其中6座大型墓为王墓,大墓一般长3米上下,宽2米左右,出土大量随葬品。2002年发掘了陶寺文化中期的大墓M22,出土随葬品72件(套)。

礼制甫成

第三单元“礼制甫成”分为“文字初现”、“器以载礼”、“礼制建筑”、“观象授时”四个部分,是该展览内容最为丰富的区域。在展览上,撷取了包括文字陶器、彩陶器、玉器、乐器、铜器、天文仪器、漆木器等不同类型的礼仪用器,通过对这些出土遗物的展陈和分析,反映陶寺文化时期礼制初兴的文化面貌。
黄帝史官仓颉自古以来都被视为汉字的创造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曾提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现代汉字确证可追溯的最早源头为商代的甲骨文,然而在陶寺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具有汉字雏形的文字,这对探明汉字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陶寺遗址的朱书扁壶上面有红色颜料书写的两个字,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器具书写。其中一个为“文”字,另外一个字,学界有“尧”、“命”、“邑”等多种解释。朱书文字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判定“尧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单元中“观象授时”将结合多媒体手段来详细介绍陶寺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观测遗迹,代表了陶寺时期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观象台遗址为直径约60 米的半圆形建筑基址,面积1740平方米。以观测点为圆心,由北向南呈扇状排列着13个土坑,即原有夯土柱。经模拟观测验证,通过土柱间缝隙向东观测塔儿山日出,可以确定时令、节气,安排农耕,具备授时功能,印证了史籍有关帝尧“敬授人时”记载的真实性,也为“尧都”的确认提供了有力证据。

遗产传承

第四单元“遗产传承”分为“文献尧史”“ 考古实证”“民俗传说”“ 后世纪念”“考古人语”四个部分,多维度的将陶寺文化立体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本单元广泛搜集了大量临汾地区与帝尧有关的材料,同时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相互比对。其目的在于从空间和时间上,证明了临汾地区就是数千年前帝尧的都城和主要活动区域。此外,还收集呈现了一些山西以外省市地区与尧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熠熠生辉的陶唐古国,她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超前、文化繁荣。跨越千年,回望大都,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陶唐古国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
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筑邑建邦,务实创新,合和万邦。数百年后,中原夏、商、周三代王朝,在陶寺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完善、传承、发展,以更加成熟的政治理念和世界观,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博大精深,绵延至今。

展厅速递





肥足鬲

陶桶形器

彩绘双耳罐

带孔石镞(缴射镞)

多璜联璧

石厨刀

玉兽面

  



距今4300多年前,表里山河,沃野千里。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互动碰撞下,陶寺人在这里夯土建都、敬授民时、阡陌交通、合和万国,初现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成为了黄河流域目前可以确认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的实证。陶寺社会所创造的文明多为夏、商、周以及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陶寺遗址的发现使“尧都平阳”成为信史,巍巍乎尧舜,如日如天,寻华夏之根,探中国之源,陶寺向我们走来!

END

图文 | 临汾市博物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责编 | 静 静

审核 | 郑 媛


  考古汇▼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陶寺遗址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