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瞿昙寺丨高原小故宫的宫廷佛教艺术魅力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面朝瞿昙河,背靠罗汉山,北依松花顶,南对照碑山。“瞿昙”一词源自梵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通常被视作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康果丹代”,又称“卓仓多杰羌”,意为“卓仓持金刚佛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瞿昙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
凤凰山上鸟瞰瞿昙寺
历史上,关于瞿昙寺的历史风云以及各种传说从未停止,传说这里曾是建文帝朱允炆隐居、圆寂之所。无疑又给这座看起来很普通的寺庙添加了神秘色彩。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也曾经专门为瞿昙寺做过一期纪录片,探索其历史之谜。
瞿昙寺现在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但在其全盛期划定的势力范围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长约35千米。明洪熙元年(1425年)《御制瞿昙寺碑》记载:“中国之人往使西域,及西域之人入朝中国者,至此而摅诚缴福,有归依之地焉。”由此可知,瞿昙寺位于当时东西往返交通的要道上。
瞿昙寺为典型的宫殿式建筑群,以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佛殿为中轴线和主体的前、中、后三进院落布局形式。中轴线两侧对称地修建有左右御碑亭、配殿、小钟鼓楼、护法殿、三世殿、大钟鼓楼、回廊等附属建筑。整个寺院高低错落,布局对称。
瞿昙寺外院
依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前院——山门、东西碑亭,中院——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后院——隆国殿。如今瞿昙寺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山门,它采用分心斗底槽柱网布局。山门与金刚殿之间东西分别是明洪熙元年《御制瞿昙寺碑》和宣德二年《御制瞿昙寺后殿碑》两座御碑亭。瞿昙寺御碑亭
初建时的瞿昙殿呈南北进深大于面阔的格局,周围出廊。清乾隆年间对大殿进行改造,取消前出廊,正中三间前加建抱厦用来增加礼佛空间,东西北三面围廊用墙封闭,形成一圈暗廊,这种格局类似藏传佛寺中的大经堂,改造也是为了迎合藏传寺庙的礼佛需要。
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官式建筑群,历史上曾领属十三寺,寺院建筑从整体构想设计到营造施工手法,无不具有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和甘青地方汉族建筑特色,素有“小故宫”的美誉。历经600多个春秋,寺中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的佛教艺术等,都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始建年代和历史沿革
据最新研究成果,瞿昙寺始建年代应该是在洪武三年八月十五日(1370年9月4日)之前,这与之前学术界公认的瞿昙寺始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要早出20多年 。
瞿昙寺的开创僧,史称三罗喇嘛,或书之为“三刺喇嘛”,法名桑儿加查实(亦称三木旦嘉措),生于元末(一说生于元至正年间),卒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原系西藏山南洛扎卓陇人,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高僧,约在明初从西藏来到青海湖地区,受到环湖及敦煌一带罕东卫藏族诸部的尊奉,故汉族称其为“海喇嘛”,藏族亦称其为“大成就者海心仙人”。之后由于河套蒙古族入主青海湖地区,而原环湖地区的一些藏族部落受到蒙古族的挤压纷纷外迁,三罗喇嘛亦率其部族向青海东南迁徙,他本人则迁至现瞿昙寺附近的“官隆古洞”继续修行,并初建瞿昙寺。瞿昙寺最早的建筑为中院的瞿昙殿,殿宇脊檩下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岁在辛未季秋乙酉朔越六日庚寅”的题记。瞿昙寺建成的两年后,洪武皇帝朱元璋亲题“瞿昙寺”匾额,标志瞿昙寺从此得到了明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 ,以三罗喇嘛为代表的“卓仓”(即“梅”氏)家族在瞿昙寺地区确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地位,这种地位在15世纪达到鼎盛。整座寺院仿照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在青海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与藏传佛教寺院以大经堂为主建造佛殿楼宇的方法截然不同,瞿昙寺是典型的汉式宫殿建筑。
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敕赐“瞿昙寺”匾
由于明王朝实施利用佛教“抚边”的政策,对瞿昙寺更是礼遇有加。明成祖朱棣“循先志”继续扩建瞿昙寺,派钦差太监孟继、指挥使田选等到瞿昙寺负责建筑规模宏大的宝光殿、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并于永乐十年(1412年)四月初十封三罗喇嘛之侄班丹藏布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颁给礼部造智字一一○号“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玺”镀金银镌。同年又封索南坚参为“灌顶广智弘善国师”,颁给镌有“佛光普照”印文的象牙图章一枚。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罗喇嘛圆寂后,明王朝政策的延续性并没有就此中断。永乐十五年(1417年)索南坚参在京病逝后,十月初七明成祖下令为其祝赞并铸金佛像一尊。永乐十六年(1418年)正月二十二日和三月初一日分别在瞿昙寺各立“皇帝敕谕碑”和“御制金佛像碑”一通。
至宣德皇帝朱瞻基时,隆国殿、大钟楼、大鼓楼及隆国殿两侧回廊建成。宣德六年(1431年)九月二十日,明王朝授喃葛藏布承袭其已故叔叔索南坚参“灌顶广智弘善国师”名号。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二十九日,宪宗皇帝给领占藏布、班卓尔藏布二人国师名号。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二十九日,孝宗授尼玛藏布“都纲”之职。班卓尔藏布病故后,“灌顶广智弘善国师”由贡噶领占接袭,贡噶领占后该名号由贡葛星吉接替,这些承袭均得到明王朝的认可。
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二十八日,世宗又重申了瞿昙寺一寺二国师的承袭制度。
终明一朝,明代十三位皇帝中就有七位皇帝为瞿昙寺下敕谕七道、诰命二道,封大国师一名、国师一名、都纲一名。明王朝不仅派人拨款修建了寺院,划定了势力范围,还在其积极扶持下确立了瞿昙寺政教合一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梅氏家族世代承袭特权制度。隆国殿
正当瞿昙寺“增益闳观”日臻完善之际,15世纪初藏传佛教格鲁派已在蒙藏地区迅速崛起,格鲁派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青海地区比较出名的格鲁派寺院就有湟中塔尔寺、互助佑宁寺(郭隆寺)、黄南隆务寺等等。此时,在蒙藏地区黄教的势力已大大雄厚于其他各教派,作为噶举派名刹的瞿昙寺,最后也不得不改宗信奉格鲁派。
瞿昙寺改宗格鲁派后,出现了智合仓、卓仓居巴仓、卓仓曼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其中智合仓为该寺开创僧三罗喇嘛的历辈转世,也一直担任该寺寺主。明永乐 铜鎏金观音菩萨
青海瞿昙寺所有 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瞿昙寺壁画精选
瞿昙寺现在保存有1500余平方米的壁画,其中大部分绘于15世纪,少数为18世纪。壁画分布在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以及大钟楼、大鼓楼、护法殿、三世殿等各殿堂以及回廊内,内容十分丰富。这些精美的壁画是瞿昙寺最珍贵的遗存。
从金刚殿两侧开始,到隆国殿两侧,均围以廊庑。整个廊庑建筑,连檐通脊,大小钟鼓楼耸立其间,尤其是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更以拱云托月之势,凸显隆国殿的雄伟壮丽。
瞿昙殿西壁壁画局部
这些佛传故事,不仅寄托着人与神的和谐,而且寄托着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壁画形象生动,构思奇巧,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立体感强,富于想象,贯通三界。画面着色牢固,虽历经600年沧桑,仍然色彩鲜艳、光彩夺目。
1、瞿昙殿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俗称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曾予修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三间。内檐门额上悬挂有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敕赐”金书“瞿昙寺”横匾一方。抱厦内顶横梁上记有清乾隆四十七年修葺募化名单。该殿具有鲜明的甘、青地方建筑风格,显系由当地工匠建造的。殿内原塑三世佛像,已毁,仅存背光。殿内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北东西三壁绘画内容以本尊、护法等尊神像为主,平棋顶均绘一佛二菩萨。
瞿昙殿
瞿昙殿西壁壁画局部
2、宝光殿俗称中殿,竣工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赐名“宝光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曾进行过一次修葺。面阔、进深各五间,平面接近正方形,周围回廊,重檐歇山顶。殿内壁画保存较好,北东西三壁绘有主尊、上师、护法等尊神像,平棋顶均绘梵文六字真言。殿内还保存有镌刻汉、藏、梵三体文“大明永乐年施”的花斑石供几等。宝光殿
宝光殿西壁壁画局部
宝光殿“梵文六字真言”平棋顶
花斑石供几
汉藏梵三体文“大明永乐年施”款
3、隆国殿俗称大殿,又称之为后殿,是瞿昙寺规模最大的建筑。藏语称之为“多杰羌(意为持金刚殿)”。竣工于宣德二年(1427年)。该殿建在高2.3米的须弥座式月台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系仿照明初北京故宫奉天殿建造,堪称明初官式建筑典范。殿内壁画保存状况基本完好,北东西三壁绘有3尊三世佛和8尊双身本尊像,单幅本尊高度均在5米以上,形象巨大,气势恢宏,纹饰精美。平棋顶均绘九无量寿佛。
隆国殿
三世佛局部
时轮金刚
隆国殿“九无量寿佛”平棋顶
4、大钟楼即隆国殿西配殿,与隆国殿同期建成。因二层中央悬挂一口“大明宣德年施”的大钟(高2米、口径1.4米,重逾一吨)而得名。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壁画内容以佛、菩萨、佛母、护法为主。平棋顶均绘无量寿佛。大钟楼
大白伞盖佛母
尊胜佛母
5、大鼓楼即隆国殿东配殿,与隆国殿同期建成。因二层中央置一宣德年间御赐大鼓而得名。建筑形制与大钟楼相同。壁画内容以释迦佛、文殊菩萨、大黑天为主。平棋顶亦与大钟楼相同,均绘无量寿佛。大鼓楼
四臂大黑天
持棒大黑天(宝帐怙主)
6、护法殿位于瞿昙殿西配殿西侧,南接回廊,北连小钟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外檐下悬有“钦差碾伯地方游击将军赵”于“崇祯二年”(1629年)奉献的“锄邪护正”匾一面。室内壁画保存完好,以本尊神和护法神为主。平棋顶均绘梵文六字真言。崇祯二年“锄邪护正”匾
双身四臂护法神像
毗那夜迦
7、三世殿位于瞿昙殿东配殿东侧,南接回廊,北连小鼓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室内供奉三世佛及八大菩萨泥塑,皆为15世纪原作,是瞿昙寺现存唯一较完整保存有15世纪佛像的佛殿。壁画保存也基本完好,正壁(东壁)绘有大日如来、大黑天等7铺尊神像,南北壁各绘2铺尊神像。平棋顶均绘梵文六字真言。三世殿北壁壁画 左为金刚萨埵,右为十一面观世音菩萨 壁画前为4尊15世纪塑造的八大菩萨像
8、回廊从金刚殿两侧开始,到隆国殿两侧,均围以廊庑。整个廊庑建筑,连檐通脊,大小钟鼓楼耸立其间,尤其是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更以拱云托月之势,凸显隆国殿的雄伟壮丽。回廊内原保存有51间壁画,现存28间,内容以佛传和本生故事为主,其中在东、西回廊中间一段的15铺壁画还保留有榜题和赞诗。东廊8铺榜题分别为“净居天子为护明菩萨选降处”、“护明菩萨降摩耶夫人临腹”、“护明菩萨于无忧树下降生”、“护明菩萨降生九龙吐水灌沐金躯”、“六宫采女露拥太子归宫”、“净饭王新成七宝衣履太子体”、“净饭王取四大海水与太子灌顶躯”、“净饭王请阿私陀仙占太子”,西廊7铺榜题分别为“忉利天天众迎佛升天宫说法”、“龙王迎佛入龙宫说法”、“佛授记弥勒却(劫)尽当来度生”、“佛祖授记迦叶祖相传”、“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佛授记一千年后佛法东流华夏”、“五百力士移出大石竟无能动佛掷于室外”。
护明菩萨于无忧树下降生
护明菩萨于无忧树下降生榜题和赞诗
护明菩萨降生九龙吐水灌沐金躯
护明菩萨降生九龙吐水灌沐金躯榜题和赞诗
从绘画风格看,这15铺带榜题的壁画均应绘制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隆国殿建成之际。回廊其他部分的壁画大多经历了后代的重绘,其中有明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的一次重绘,虽然有尽力恢复明绘的意图,以保持故事首尾的完整性,但在时隔400年之后画工很难把握原绘的构图,所依也不是原给粉本,因此造成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双林入灭 18世纪重绘
五比丘皈依和阿育王起塔 18世纪重绘
从瞿昙寺的建筑风格、壁画和造像等诸多佛教艺术文物,都可以直接看出明初宫廷佛教艺术的重大影响。瞿昙寺佛教艺术中展现出来的汉藏艺术的融合亦在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