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瀚海天山北庭风

摘要: 北庭故城遗址南枕天山、北望草原,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偏东12千米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千米。其外城南北长约1.5千米,东西宽约1千米,大体分内外两重城。内外城墙均有护城河、马面、敌台和角楼。北庭故城先后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高昌回鹘夏都、元代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驻地,是唐至元时期丝绸之路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 ...


北庭故城遗址南枕天山、北望草原,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偏东12千米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千米。其外城南北长约1.5千米,东西宽约1千米,大体分内外两重城。内外城墙均有护城河、马面、敌台和角楼。北庭故城先后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高昌回鹘夏都、元代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驻地,是唐至元时期丝绸之路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为完整、最大的一处古代城市遗址(图一、图二),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对古代西域的繁荣稳定以及古丝绸之路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图一 北庭故城布局及鸟瞰(由北向南)

远处为吉木萨尔县县城及东天山

图二 北庭高昌回鹘王家寺院遗址及壁画 (局 部)


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获得了“皇帝天可汗”的地位,成为农牧世界的共主。唐王朝为有效管理西域,630年设立伊州。640年收复今天的吐鲁番地区和昌吉州后,唐太宗李世民力排众议,亲自决策,设立西州、庭州,伊、西、庭三州均按中原地区唐制进行统治。庭州的治所中心就是今天的吉木萨尔县所在区域,它是唐朝在天山北麓、北疆草原设立的第一个行政权力机构,下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三县。


龙朔三年(663)十月以后,金山都护府创立,金山都护府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唐军建置,与安西都护府有了密切的行政关系,天山北麓的防务因此大为加强。702年,随着突骑施、吐蕃、东突厥威胁的加剧及重新出现,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置烛龙军,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疆而治。703年改烛龙军为瀚海军,后又增伊吾军和天山军,总兵力达2万人,马5千余匹。北庭都护府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1.2万人就屯在北庭。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唐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设施,充分证明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先天元年(712),设置伊西节度使。开元二、三年(714715)阿史那献曾任北庭大都护。开元二十九年(741),伊西北庭节度使成为相对固定的称谓,此节度使兼任北庭都护(或大都护)、瀚海军使,是以北庭为核心的节度使。统管伊州、西州和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咸海以西的广大地区,最终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建中二年(781)以后,北庭升级为大都护府。北庭和安西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保证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唐朝在西域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35年之久。贞元六年(790),北庭为吐蕃攻占,北庭节度奔西州,不久亦为吐蕃所破。之后,北庭被回鹘人占领,为高昌回鹘王国夏都,北庭地区在回鹘人经营下历时三百余年,宋代属辽和西辽。元代在北庭(别失八里)先后设置北庭都护府、宣尉司和都元帅府。


北庭故城遗址迄今已经获得中国文化遗产已有的最重要的三顶桂冠:1988年,北庭故城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12月,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北庭故城遗址的考古进入了新的阶段。其特点是严格按照城市考古的经验和理念规划和推进相关工作,从城门、街道和水道等城市框架性节点人手,通过普遍勘探和重点发掘相结合,探沟解剖和全面布方发掘相配?合,点面结合,层层推进。2016年、2018年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木萨尔县文化与旅游局(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北庭学研究院,经过四年近万平方米的田野考古工作,北庭故城考古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成果。


第一,对内外各城门进行了发掘,各座城门的形制布局和建设、使用情况渐渐清晰。


2016年对北庭故城外城墙南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82019年发掘了北庭故城内城西门、内城北门、外城北门、外城南门四座城门。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内城西门门洞路面高于现代地面1米左右,在内城西门北侧门洞清理出9个排叉柱的柱槽及基坑。门洞有后期夯土封堵痕迹。这个遗址发现唐开元通宝、铁铠甲残片、各类陶器残片和动物骨骼等。


内城北门西侧保存较好,可以看到中间的排叉柱是垂直的,两边则随?城墙略有收分。考古发掘发现门洞两壁排叉柱的基坑,使用方形柱础石,西侧可见排叉柱柱槽7个,路面已经被毁。通过发掘东侧城墙,确认有上马道。通过探沟,清理出内城北门外侧的护城壕。内城北门内侧南部探方里面发现莲花纹的瓦当,属于北庭故城比较少见的瓦当,有可能是唐代之物。在内城北门南侧,发现莲纹砖铺成的地面,整个莲纹砖呈正方形,四个角为唐草纹,中间为花心,莲瓣是中间的主题纹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莲花,外面一圈联珠纹。这种莲花纹的瓦当和地砖在唐代非常盛行,尤其在皇家以及达官贵人阶层,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上面的联珠纹是从古波斯经中亚,由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北庭故城发现了莲花纹方砖,说明北庭都护府作为北疆地区最高统治机构,级别较高,也充分说明了这里的繁荣(图三)。







图三 北庭故城内城北门及附近出土莲花纹地砖


在内城西门城墙外侧南部,发现一个用不同时期夯土和土坯建造的长方形封闭区域,可能是回鹘时期增建的一个建筑遗迹,这为进一步了解城门的时代和结构提供了新的材料。20192020年继续清理了这个遗址和西门前的城壕。建筑遗址出土了滑石制作的石圭形器,城壕出土了典型?的唐代联珠莲瓣纹残瓦当,与长安发现的唐代瓦当相似,说明西门城楼曾经使用过典型的唐代瓦当。门址附近的解剖沟发掘基本可以确定护城河的位置、宽度和深度。内城西门门洞附近的护城河距城墙近20米,上口宽度为910米,深度2.9米。城门以外的城壕上口宽度迅速增加至近2030米左右(图四)。


图四 内城西门排叉柱槽及柱基坑

内城南墙中段台地破坏严重,仅剩生土层。发掘证明,这里可能是南侧城门遗址,但很有可能是作为南墙军事指挥和警戒中心的一处大型敌台遗址,内城并未设置南门。


图五 外城北门


外城北门门洞两侧发现排叉柱使用木地袱作为木柱础,门洞宽4米。北门在历史上曾被用土坯和土封堵。近现代利用城门城墙修建的烧酒作坊、民房和井都被清理出来。通过探沟的发掘可知,在羊马城修建以前,北门外有一条护城壕沟。在外城北门瓮城的夯土里面,发现了一枚开元通宝(图五),对外城的城墙修建年代上限的确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其修建的最早时间不会超过唐代铸造这枚开元通宝的时期。


外城南门原来存在瓮城,但毁坏严重,通过探沟的发掘,发现一些线索,具体的形制布局还需要更多的工作。


第二,对城市的道路、水系进行了初步的勘探解剖。


为了了解内城护城河水系,2019年在内城南部连接护城河的沟状遗址里开了探沟,探沟向东延长至遗址。探沟发现的沙砾等遗迹现象,说明这条沟可能是内城护城河的引水渠道。探沟西侧中还发现胳驼的骨架等遗物,东段遗址位置发现一个较大的圆坑,坑中堆积了土坯、陶片、残地砖等,可能是后期形成的堆积。根据普探,城市中的用水主要是利用水井。除了护城壕,城中凹陷的沟壑均是道路,通过发掘可知,有的沟壑部分在后世曾被挖开,作为垃圾坑。部分内城护城壕可能在10世纪时,也被填满作为道路系统的一部分。


第三,对外城南门内侧附近的6号佛殿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勘探,基本揭示了佛殿的形制布局、建造使用的技术和过程、周围存在的遗迹等。


20192020年持续发掘的6号建筑基址为佛教寺院中一座佛殿的高台式基址,东西残长24米,南北残宽21米,残高6.5米,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为高大的夯土台基。整个高台佛殿基址外围发现部分围廊遗迹,围廊可能有围墙,东部两端有墩台遗址。夯土台基布设两层纵横交错分布的袵木槽孔,槽孔用专门的土坯两侧构筑,袵木放置妥当后,槽孔上再用土坯盖住,继续向上夯筑。从一些残留迹象看,夯土台基下部周围包砌一周土坯墙体,可以看出两次包砌,第一次包砌边缘有若干柱洞的痕迹;台基顶部先以土坯墙体垒砌横长方形框架,其内填充土坯残块,形成上层基址。上层基址可能分为一大一小南北两个房间,南侧房间地面涂抹石灰层。


6号建筑基址与之前发掘的5号佛塔遗址,构成了北庭故城外城南门内一个规模较大的高昌回鹘时期的重要佛寺遗址。在距离6号高台佛殿遗址西侧100多米的探沟中,发现了景教(也里可温教)的铜十字架,十字架两面刻画有精细的人物图案等。说明历史上景教因素在北庭故城的存在。高台式基址北侧、西侧探沟发现半环绕佛殿遗址的人工池子,可能掘土建筑高台佛殿后,挖出的这个坑成为半环绕佛殿的水池子,这种做法在城西的高昌回鹘王家寺院有明显的体现。探沟中发现,在佛寺西侧还发现一段土坯墙,可能是佛寺的院墙。探沟出土文物有黄绿釉彩龙身建筑构件、塑像残块、瓷片等(图六)。



图六 左图 : 6号佛寺遗址;右图 : 参与发掘的部分工作人员


第四,对城内重点建筑遗址的发掘。2020年的主要考古收获是清理出8号大型建筑居址,在内城北门南侧90米处,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和瓦当等材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说明这是一处自唐代到宋(辽及西辽)、元时期不断重建的重要建筑所在。子城夯土墙发现两次修补遗迹。出土文物有唐宋时期钱币、莲花联珠纹瓦当残片、地砖、筒瓦残片、陶器和动物骨角器等(图七)。


图七 北庭故城8号建筑遗址及柱础石


20192020年还继续清理了内城西门门洞南侧的院落遗址。院落遗址出土了滑石制作的圭形器。


北庭故城最终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两套四重八块”,两套指内外两城,四重分别是核心的子城、内城内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墙垣、内城和外城,故城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分块,有的是用凹沟分割的地块,比如内城北门外的长方形地块;有的是后来用城垣围出的区域,比如羊马城,大致分为8块。考古证明,北庭故城基本是唐代中央王朝通过庭州、北庭都护府为代表的机构统治西域150多年间不断建设完成的,大小两套城墙的变化应当反映了故城从庭州到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的发展演变历史。高昌回鹘和蒙元时期基本沿用唐代北庭大的形制布局,仅做局部的修补和更改。


通过考古工作,北庭故城唐代至蒙元时期的面貌慢慢显露出来,可以看到新疆北疆最重要的军政、军府的格局及发展历程,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也被揭示出来,在学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北庭考古后续研究还需要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多领域深度互动,相互配合,相互启发,力争全方位复原和活化北庭的历史场景。


北庭故城遗址是历史的现场和见证,北庭考古以实物证明唐至宋元时期,特别是唐代时期中原王朝在新疆有效的管辖和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宋元时期仍然在高昌回鹘(包括辽和西辽)的管理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发现和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的民族团结、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北庭故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维护着古代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顺畅和繁荣,充分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因此也是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1年第7期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高文思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郭物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