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新书推荐丨新疆文物的文创元素

摘要: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岁月中设计、生产、使用并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稀缺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需要人类倍加珍惜。  彩绘宝相花小木罐    1972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M230 出土。唐代。通高 7 厘米。木罐鼓腹、平底。罐身内部镟制挖空,罐身外部磨光,形制规整。罐口为子母口,扣伞形钮的盖子。罐身和盖子均涂黑地,黑地上再绘白色纹样。盖子上绘卷草纹,卷草纹以盖钮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岁月中设计、生产、使用并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稀缺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需要人类倍加珍惜。



彩绘宝相花小木罐

  

  

1972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M230 出土。唐代。通高 7 厘米。


木罐鼓腹、平底。罐身内部镟制挖空,罐身外部磨光,形制规整。罐口为子母口,扣伞形钮的盖子。罐身和盖子均涂黑地,黑地上再绘白色纹样。盖子上绘卷草纹,卷草纹以盖钮为中心向盖子边缘层层蔓延,密而不乱,层次清晰。罐身绘宝相花纹和云纹,宝相花朵朵绽开,花间飘着云彩,恍如天上仙境。白色图案用黑地衬托,反差强烈,使图案夺人眼目。图案线条流畅,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文化元素

此木罐形制为唐代典型器,罐身绘有的宝相花纹、云纹的卷草纹均为唐代流行的装饰纹样。宝相花纹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这一时期宝相花纹以莲花纹为主题,到了隋唐时期,宝相花纹有了更多牡丹的特征,更加富丽堂皇。我国纹饰的主题,主要是以动物和几何图形的纹饰为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佛教装饰艺术的影响下,以宝相花纹为代表的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渗透到了包括陶瓷装饰、建筑装饰和金属器皿装饰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这种图案发展演化到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从花形看,除了莲花,还有牡丹花的特征,花瓣多层次的排列,使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唐代宝相花是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被广泛使用于各种丝织品、工艺品及建筑装饰,形式的变化也很丰富。


管銎斧

2007 年乌鲁木齐市萨恩萨依墓群 M14 出土,现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元前 900 ~前600 年。通长 16.3 厘米,尾部銎孔径 1.2 ~ 2.8 厘米。合范浇铸,援为圆柱状,尖部为四棱锥状,圆銎孔,孔内残留木柄,顶部嵌铜片。援的尾部有野兽纹饰,銎的上部有格里芬头的形象。

文化元素

这件管銎斧是欧亚草原上青铜时代末期~早期铁器时代比较典型的战斧。铜斧援的末端装饰了一头猛兽,根据耳朵和爪子的特征,可以认为是一头雪豹,这种姿态的雪豹形象分布于萨彦-阿尔泰地区的艾迪拜尔-三道海子文化,创造这个考古学文化的人群可能是西方文献中的“独目人”,或者是中国文献中的“一目国”。管銎上的鹰头形象可能来自阿尔泰山的巴泽雷克文化,这个文化早期鹰的形象比较流行,公元前 5 世纪后,受到希腊或者波斯的影响,发展成为格里芬的形象。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重 725 克,高 16 厘米,宽 8.8 厘米。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虎形柄焊接在口沿下至中腹部,虎头宽而圆,两耳竖立,四肢雄健,腰身细长,虎尾下垂。红玛瑙闪耀其间,布满杯体的菱格,将玛瑙分割安置得十分妥帖。鼓肚侈口的金杯,再配合一只两耳竖立、四肢雄健、腰身细长的猛虎作为杯柄,警觉、勇猛、敏捷,使这件器物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种文化战略资源,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受到党中央、国家领导人的特别重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亲自为文博工作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要求。2013年12月30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资源。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说:“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15年2月15日,到陕西省西安市调研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于2016年4月12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世界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交流,是进行文明互鉴的有效手段。通过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遗产及内涵,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资源。2014年4月1日,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向世界,除了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本身以外,设计、制造和营销优秀的文创产品也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文化遗产是静止的,但以文物为主体的文化遗产本身还蕴含着二次创作的潜力,通过历史、考古研究成果来了解生活在各个时代的人,结合当时人们的需要和生产力水平,从文物中抓取富有生命力的材质、技法、造型、装饰纹样、色彩和意蕴等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并让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使用者的心中,就可以持续弘扬文物的内在价值。

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文物虽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人们改造世界的历史状况,但是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必须依靠专业人员解读。利用好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不单单是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的事,还是一个文化产业的生态链,涉及很多行业。因此,第一步应当由专业的文物考古专家来完成,他们可以深入浅出地把文物、遗址等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揭示出来。在此基础之上,文创设计、生产、营销环节的人员可以比较“靠谱”地完成“广而告之”的任务,让活起来的文物能完全代表其本来想表达的意思,让携带文物基因的文创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新疆作为西部边疆的关键地区,经济和谐发展、文化水乳交融、民族紧密团结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各类文物、墓葬和遗址是西域历史发展的物证,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事关边疆的稳定繁荣和长治久安。2014年5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制定实施新疆历史文化宣传工作规划,加强新疆历史文化研究,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歪曲新疆历史的言行”。2017年2月至6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分别就新疆文物保护、文物宣传教育作用发挥事宜作出批示;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先后两次就发挥文物实证作用、加强对新疆文物事业发展支持力度等事宜提出要求。国家文物局也从“服务国家大局、服务文物保护、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基层一线”方面,对新疆文物工作作出指导、给予支持。

新疆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古代文明的荟萃之地,是祖国的西北边疆要地,也是“一带一路”核心区。考古发现的巨量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世人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径。如何让这些文物活起来,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是需要深入思考、规划落实的大事。

《新疆文物的文创元素》旨在梳理新疆文物所蕴含的各种可以用来进行文创的元素,为每件文物提供简洁、准确的背景知识,为设计人员进行文创工作提供强大的资料平台。让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能因此被创作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赏,在当下实现文物更大的社会价值。



饮酒图石雕板黛砚


1977 年疏附县乌帕尔出土。公元 1 ~ 2 世纪。长 19.6 厘米、宽 10.4 厘米、厚 0.6 厘米。

文化元素

两边图案为葡萄藤蔓,中心则是类似希腊人的饮酒场面。在希腊的古典时代,狄奥尼索斯(Dionysus)被尊为葡萄酒神,希腊人对这位葡萄酒神的祭典简直成了一场毫无节制的狂欢暴饮。喀什出土的犍陀罗浮雕,表现的正是希腊人为祭祀葡萄酒神而狂热饮酒的场景。这块黛砚应是当时来自南亚或者中亚地区的舶来品。所刻人物形象、坐姿和服饰都具有异域风情。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和贵霜人有关系,在阿富汗的考古工作中有过不少类似的发现,不过相似的是圆形的器物。


贴绣花毡

  

尼雅遗址采集。在褐色的毛毡上,绣上白、红、黄、蓝色的毡片。

文化元素

毛毡为当地人的特色产品,绣的四叶花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纹饰,在阿尔泰山巴泽雷克文化、帕提亚文化、贵霜文化中都比较常见,唐代陶马俑的马鞍上也有这种纹饰,敦煌莫高窟中的不少塑像衣服上也装饰这样的纹饰,一直到今天在哈萨克族的帐篷装饰纹样中还非常流行,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纹样。


彩绘人面镇墓兽

1972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M215 出土。唐代。通高 89 厘米,长 75 厘米,宽 50 厘米。镇墓兽为彩绘泥塑,人首兽身,头戴兜鍪,国字脸,深目高鼻,大眼圆睁,双唇微闭,棕色络腮髯须十分浓密,呈扇形垂落于胸前,是典型的胡人形象。身体似豹,牛蹄形足,蹲坐于地。


全身以浅蓝色为底,上用黑、蓝、白勾勒出豹斑圆点。尾部细长,宛如一条长蛇。这件雕塑可说是人和动物的结合,尤其是面部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为保护墓主人安宁而设置的辟邪守护神像。

文化元素

这件镇墓兽的面部是一个典型的胡人形象,流露出中原与西域文化相互结合、交融的痕迹。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郭物

    更多信息...

    阿斯塔那古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