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纪念刘绪先生:苏秉琦与《战国秦汉考古》

摘要: 自1952年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以来,苏秉琦先生作为第一任考古教研室主任,除主持教研室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战国秦汉考古》。2012年,苏先生家属将先生生前保存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整理发表。经整理和多方考察,可知苏先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课始于1954年,终于1965年,这期间,除1962年至1964年俞伟超先生参加讲授外,全部由苏 ...

自1952年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以来,苏秉琦先生作为第一任考古教研室主任,除主持教研室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战国秦汉考古》。2012年,苏先生家属将先生生前保存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整理发表。

经整理和多方考察,可知苏先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课始于1954年,终于1965年,这期间,除1962年至1964年俞伟超先生参加讲授外,全部由苏先生讲授。在1954年及以前,尚无《战国秦汉考古》课,战国秦汉部分归入《中国历史考古学》课讲授,1954年,苏先生讲授其中的战国秦汉部分。1956年,《中国历史考古学》课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三门课,其中之一便是《战国秦汉考古》,由苏先生讲授。因此,苏先生是第一位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讲授《战国秦汉考古》的教师。

现存与苏先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有关的材料可分两类,一类是苏先生自己撰写的讲稿;另一类是在苏先生主持下由多人撰写的教材。在苏先生保存的第一类材料中,比较完整的手写讲稿有三份,分别完成于1959年、1961年和1965年,其他年份的都不太完整。

第二类材料——正式教材,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特殊环境中完成的(详下文)。当时考古教研室先后两次组织高年级同学与教师共同编写《中国考古学》教材,苏先生作为考古教研室主任,责无旁贷成为编写《中国考古学》教材的主要负责人,并主持和参加了其中第四编《战国秦汉考古》的撰写。第一次编写的《中国考古学》教材完成于1958年9月,11月刻印成册,以下称之为58版《中国考古学》;第二次编写的《中国考古学》教材完成于1960年初,7月铅印成册,以下称之为60版《中国考古学》。

经过对苏先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历年讲稿及《中国考古学》教材形成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从北京大学设立考古专业以来,最初十多年的《战国秦汉考古》课是苏先生讲授的,他不间断地及时修改讲稿,组织并亲自参加编写教材,为编写第一部《中国考古学》教材作出了贡献,为战国秦汉考古教学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可惜以往发表的苏先生的论著中,却未涉及这一方面。

在苏先生有关战国秦汉考古的历年讲稿和教材中,经过对比,以60版《中国考古学》中的战国秦汉考古部分最为系统、规范。虽然苏先生每次讲课时都另有讲稿,但多限于增补新的材料和新的认识,尚欠完整。苏先生自己于20年后记述自己学术经历和主要研究成果时,也将60版《中国考古学》中的战国秦汉考古列入其中。因此,我们将60版《中国考古学》中的《战国秦汉考古》部分编辑出版,以彰显苏先生在这方面的学术贡献。

不过,60版《战国秦汉考古》教材的形成有一个特殊过程,一方面与之前苏先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撰写人还涉及当时的学生与其他教师,这里有必要将此过程予以梳理,从中也可看出苏先生发挥的主导作用。

以下以时间早晚为序,进行简要梳理。

1952年,苏秉琦先生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委派来北京大学,与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共同筹办考古专业。同年12月23日,在北大文史楼召开考古专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除苏先生报告考古专业筹建工作情况外,还宣布考古教研室成立,因向达先生已兼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等职务,遂由苏秉琦先生兼任教研室主任。

按照考古专业筹建期间对教学计划的安排,苏先生还是三门课程的教学小组成员。此三门课程及教学小组成员分别如下:

一是由夏鼐先生主讲的《考古学通论》和《考古方法》。教学小组成员有梁思永、郭宝钧、苏秉琦。

二是郭宝钧先生主讲的《中国历史考古学》,教学小组成员有陈梦家、唐兰、曾昭燏、苏秉琦。

三是向达先生主讲的《中国考古学史》,教学小组成员有张政烺、夏鼐、苏秉琦、阎文儒。

1952年和1953年,《中国历史考古学》由郭宝钧先生讲授,到1954年,《中国历史考古学》则改由郭宝钧、苏秉琦和宿白三位先生讲授,其中苏先生讲授战国秦汉部分,这是苏先生最初为本科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惜讲稿无存,依52级考古专业学生笔记可知讲授内容(图一)。约与此同时,苏先生还为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讲授《秦汉考古》,现存有第二届(1953年)和第四届(1955年)训练班《秦汉考古》油印本教材(图二、图三)以及训练班学员课堂笔记(图四),其中“汉代物质文化”部分由王仲殊先生讲授。

图一、52级王世民先生课堂笔记(1954年记,页首注明“汉唐考古学”,“苏秉琦先生”)

图二、1953年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中国考古学》秦汉部分油印教材首页(王去非先生捐赠)

图三、1955年第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中国考古学》汉唐部分油印教材首页(何乃汉先生捐赠),其中序论、秦汉魏晋部分,苏先生讲10小时,王仲殊先生讲4小时;南北朝隋唐部分,宿白先生讲10小时。

图四、第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员何乃汉先生笔记(1955年记)

1956年,考古专业原《中国历史考古学》取消,分置为以下三门课程,分别由三位先生讲授:《商周考古》,邹衡先生讲;《秦汉考古》,苏秉琦先生讲;《隋唐考古》,宿白先生讲。本年度《秦汉考古》讲稿亦无存,依53级考古专业学生笔记可知讲授内容(图五)。
图五、53级贾洲杰先生《秦汉考古学》课堂笔记首页(1956年记)
1958年春,应教研室主任苏秉琦之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尹达先生向北大考古专业师生作报告,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口号,产生热烈反响。随着举国上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考古专业师生在“批判资产阶级考古学”的同时,还提出撰写贯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考古学》的任务,由教师和高年级(53、54级)同学共同参加。据讨论意见,将拟议中的《中国考古学》分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和资产阶级学术批判等六个部分,参予师生亦分成六个撰写小组。依苏先生学术笔记,是年7月25日,对战国秦汉考古大纲进行讨论,参加人有“俞、汪、杨泓、邹、王、张万钟”等。8月1日,北京大学召开“北大科学跃进动员会”,于是,从8月初至9月初,奋战40天,编写出了《中国考古学》初稿。其中参加战国秦汉部分的师生有苏秉琦、祝广祺、高广仁、王鸿玲、高建民、杨式挺、俞伟超、徐光冀、马耀炘。苏先生是本组负责人,编写大纲确定后,分头撰写。苏先生存有初稿原件,前面附有各人撰写字数统计(图六),具体如下:
图六、 1958年8月《秦汉考古学》撰写人与字数统计

类似的分工名单在苏先生学术笔记第15本上也有简单记述,此外,还见于一份《秦汉考古学》教学大纲的封面上,用红色书写,乃俞伟超先生笔迹(图七)。
图七、 1958年8月《秦汉考古学》撰写人与写作时间计划
此分工名单与前一分工名单不同之处是,前者的第一、二部分,后者分别写作“第一篇,前期”和“第二篇,后期”,另在祝广祺名前写有“绪论与第三篇:少数民族地区”。查验初稿,得知第一部分(即第一篇前期)是战国、秦与西汉,由苏先生等前5人撰写;第二部分(即第二篇后期)是东汉,由俞伟超先生等3人撰写。绪论和第三篇少数民族地区由祝广祺撰写。
初稿上有苏先生和俞伟超先生的批红,即全部初稿都经过两位先生修改(图八、九)。修改后于同年十一月刻印成正式教材(图一〇),此即58版《秦汉考古学》教材。经核对,本版确是按照两位先生的修改稿刻印的。
图八、苏先生《秦汉考古学》手稿之一页(1958年)
图九、苏先生对他人初稿的批红修改
图一〇、1958年《秦汉考古学》教材封面

1958年10月8日,即初稿完成约一个月之后,北大历史系党总支召开“科研丰收会”,对本系取得的跃进成果进行表彰,其中考古专业师生编写的约60万字的《中国考古学》位列其中,并视之为中国考古界之首创。
1959年,苏先生用三个笔记本,另外撰写了完整的《秦汉考古》讲稿,共十一讲(图一一至图一七)。就本讲稿的纲目而言,与58版基本近同而略有调整。因当时已有58版教材,故苏先生59年讲课时,又专门写此讲稿予以补充。兹将此十一讲的标题抄录如下: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战国至秦社会文化特征与文化分期
第三讲 战国至秦社会经济、军事
第四讲 战国至秦社会生活
第五讲 西汉时期社会文化特征与材料分期
第六讲 西汉社会经济、军事
第七讲 西汉社会生活、文化艺术
第八讲 东汉社会文化特征与材料分期
第九讲 (东汉)社会经济、军事
第十讲 东汉社会生活、文化艺术
第十一讲 边境地区
图一一 苏先生《秦汉考古学》笔记本封面(1959年)
图一二 苏先生《秦汉考古学》手稿(第一、二讲首页·1959年)

图一三 苏先生《秦汉考古学》手稿(第三、四讲首页·1959年)

图一四 苏先生《秦汉考古学》手稿(第五、六讲首页·1959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