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李零|文物里的山西: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摘要: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这些天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与该展一同呈现的还有系列专题讲座。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为讲座标题,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近日就山西在地理上、历史上的重要性,从八个角度进行阐释,分别为“表里山河,铜壁铁墙”“从《晋文化颂》和《三岔口图》说起 ...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这些天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与该展一同呈现的还有系列专题讲座。
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为讲座标题,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近日就山西在地理上、历史上的重要性,从八个角度进行阐释,分别为“表里山河,铜壁铁墙”“从《晋文化颂》和《三岔口图》说起”“唐虞夏归于夏,夏商周归于周”“晋:叔虞封唐和晋都三迁”“夏:山西境内的夏商遗民”“戎:怀姓九宗和赤狄、白狄”“晋楚争霸”“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讲座内容摘录:
李零先生与老乡(武乡县故城镇大云寺)

李零先生与老乡(武乡县故城镇大云寺)

一、地理:表里山河,铜壁铁墙
首先可以看一下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古代的冀州不光是山西。我们平时说的山西是太行山以西,古代经常称呼山西为河东,是说其地理位置是黄河以东。冀州包括了黄河弯过来以后,故道经过并包含了河北——也就是古代的夏商之地,都在冀州的范围内。 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表里山河”这个说法很古老,见于《左传》,晋文公的谋士子犯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明山西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段,取之,可以得诸侯。吴起守西河的时候,魏武侯对吴起说过,“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说:“在德不在险也。”就是说不能光指望一个地方的险要地势,也要注重统治者的德行。
“铜壁铁墙”则是我们很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中有“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对比一下河北就很明显,河北是无险可守的,所以就发明了地道战,而山西是靠山地战。
山西的边界是天造地设,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山西有很多山,山和黄河构成的地理版块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堡垒,山就好像它的城墙,河就好像它的护城河。所以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山西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有很多出口。就好像我们城墙上是有城门的,太行山也有八个山口,这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最北边这个军都陉(北京-包头)。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

白陉

白陉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这是曹操写的讲羊肠坂的诗。实际上这些山上有很多类似羊肠一拐一拐的,人要赶羊上去就要这样盘着往上走,所以是非常险要的。
太行山的西侧有晋陕峡谷,很多渡口。这里选出10个最重要的:西口渡、碛口渡、军渡、辛关渡、龙门渡、庙前渡、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1936年红军东征走辛关渡,1937年八路军东渡走庙前渡,1948年毛泽东去西柏坡走碛口渡。所以自古山西和陕西并不是不能来往的。
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这里画的三纵一横。当中的一横和一竖是最重要的,这个大十字的中心就是洛阳。附近有尸乡沟,二里头,等等。那么从大同到洛阳,也就是北魏南巡这条路,自古都要从太原走长治地区去洛阳。北段大同到洛阳,南段洛阳到荆州,就是纵贯南北的一条最重要的路。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路就是现在的京广线。从北京到盘龙城,这条路是商人的路。图中的中间这条路是夏人的路,西边是周人的路,北边是秦人修的秦直道,南边是李白说的蜀道。夏商周三个版块各有一条纵向的路。那条横向的路,宝鸡西安一直到连云港,就是现在的陇海路,这是古代最重要的一条航道。这条横道是夏商周都要利用的一条大道。
山西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山西是东周的后院,它在洛阳的背后,是一个胡骑南下的大通道。洛邑到周室东迁时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周室东迁时依靠了晋国和郑。现在从郑州去洛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那也是一个大走廊,郑州卡着东边的口,函谷关和潼关卡着西边的口,洛阳就在这个走廊里面。晋国居高临下,控扼崤函门户,瞰制东西大道,是洛阳背后最大的靠山。所以那之后晋国和郑国正好卡住了交通要道。古人说“平王东迁,晋郑是依。”道理在此。今郑州到洛阳地形图

今郑州到洛阳地形图

上面我们还介绍了一条胡骑南下的大通道——来自东三省和蒙古高原的两股势力穿行山西,山西像漏斗一样,这个漏斗下面就漏到洛阳去了。从地图上看,山西太原下面延伸出两条“路”,一条到西安,一条到洛阳。而胡骑南下一定会穿过山西到下面这两个最热闹、最重要的地方去。甚至晚进到明清时期,李自成逃跑也要穿过山西。秦始皇东巡回来,也要从山西穿过去再回咸阳。
这是我们对山西的地理特点的一个介绍。
二、历史:从《晋文化颂》和《三岔口图》说起
我们下面来谈谈山西的早期历史,也就是谈谈它的史前文化背景。
苏秉琦先生在1985年写的《晋文化颂》:“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苏先生写的诗,因为在山西开晋文化讨论会,所以张政烺先生就用篆书抄了这个诗,他抄了一式两份,一份挂在苏秉琦办公室的墙上,那幅字现在已经不知所踪。这一幅是送给山西省考古所的,所以我们还能看到。《三岔口图》是苏秉琦先生手绘的图,关于这个图,郭大顺先生做了一个图解

《三岔口图》是苏秉琦先生手绘的图,关于这个图,郭大顺先生做了一个图解

郭大顺在《从“三岔口”到“Y”形文化带——重温苏秉琦先生关于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的一段论述》一文中谈及:“三岔口”和“Y”形文化带,是苏秉琦先生对中原与北方这南北两大文化区从史前到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及其间相互关系的形象比喻。“三岔口”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在北方地区商以前古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所谓‘三岔口’,指的是它东北方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一方;它西南方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夏商文化’为一方;它西方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为另一方”。三方的文化因素在张家口地区“碰头”。郭大顺文中所示“中原与燕山南北地区古文化交流路线示意图”

郭大顺文中所示“中原与燕山南北地区古文化交流路线示意图”

刚才我们讲山西像一个漏斗,漏斗的口就在大同,我们经常讲的北方地区,一个是东三省,一个是内蒙古。东三省有红山文化,从燕山的北面过来,经过河北蔚县的西河营掉到“漏斗”里头,内蒙古中西部就在大青山底下。图上标了一个朱开沟,朱开沟是大青山底下的一支考古文化,但是今天大家给它起了一些别的名称。然后这两股力合起来往下走,经过白燕到陶寺。他先画了一个陶寺,又把它涂掉了,然后陶寺下面写的是曲村,也就是晋侯墓地。然后也写了侯马,这样穿下来,然后我们一拐弯画的是这个“华线”,实际上就是指的华山。
我们今天讲的华夏文化,实际上“华”就是华山,华山下就是指的晋南豫西的考古文化。燕山玫瑰是指我们在展示里看到的庙底沟二期的陶器,苏秉琦先生认为像玫瑰花。“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

“燕山龙”就是指的红山文化的玉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是指大青山下的朱开沟等的史前文化遗存。这两种器物是北方地区的器物。“汾河湾旁磬和鼓”就指的是陶寺文化,然后有曲村的晋侯墓地。
朱秉琦先生讲的实际上是南方的仰韶文化就是延续庙底沟文化,有意思的是,因为“三岔口”做铺垫,才有所谓夏商周。总之,苏先生这四句诗告诉我们,夏商周对山西来说主要是夏,夏商周最后是一些周人,即陕西人来了,把山西占了,后来才有晋文公等等。
这首诗也对应了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文德幽明”,这一部分呈现山西境内丰富的史前文明遗迹。在本次展览中,主要介绍了旧石器时期的丁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时期时代遗址(又名为“西阴文化”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原龙山文化遗址等。在《书·舜典》中有“华,谓文德”的典故,而“文德”又代表礼乐教化,策展团队将本单元命名为“文德幽明”,表现了山西在中华文明的诞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陶寺文化 深腹斝

陶寺文化 深腹斝

陶寺文化 陶鬲

陶寺文化 陶鬲

展览的第二单元以“瑞节信玉”为主题,展示的多为龙山时代的玉器,种类有钺、带孔石刀、璧、环、琮等,制作精美。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部展出的线刻神面纹玉戚,它代表了该龙山时代的工艺水平。龙山时代 玉神面

龙山时代 玉神面

龙山时代 二联璜玉璧

龙山时代 二联璜玉璧

(左</div>	

            <div class=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李零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