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一个不朽帝国的光辉印记

摘要:  在酒泉瓜州与敦煌之间的戈壁荒漠中,沉睡着一个距今已经2000多年的古老驿站。如果不是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的意外发现,这个记载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见证了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保 ...

 在酒泉瓜州与敦煌之间的戈壁荒漠中,沉睡着一个距今已经2000多年的古老驿站。如果不是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的意外发现,这个记载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见证了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保障的驿站,也许将永远停留在文献中。1990年到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时3年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汉代简牍35000余枚,其中有字简牍23000余枚,其他遗物3000多件,轰动了整个学术界。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悬泉置:一个不朽帝国的光辉印记

  本报记者温波

  意外的惊喜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泥墙题记《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本栏图片由省文物局提供

  “悬泉置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从发现、发掘到研究,20多年的时间,悬泉置遗址已经深深刻在何双全的脑海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悬泉置遗址和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被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悬泉置的申遗成功勾起了何双全对往事的回忆。

  1987年的秋天,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副主任的何双全一直在敦煌机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9月的一天,参加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给何双全打电话,说他们在距离敦煌60多公里的安敦公路甜水井附近的火焰山南边戈壁滩发现一处遗址,但不能确定时代,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前去鉴别。何双全闻听不敢耽搁,抓紧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岳邦湖等人前去寻找。

  由于敦博的工作人员匆忙中没有做标记,仅凭记忆,在茫茫戈壁中要想找到一处遗址无异于大海捞针,前两次寻找无功而返。

  第三次,终于找到了遗址,在这里捡到了8枚汉简,大家高兴坏了。根据当时的界定,凡发现汉简的地方,都有重大的考古价值,这一处遗址因此被列为当年敦煌第二次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

  汉简的发现让何双全对安敦公路边的这处遗址充满了兴趣。从那以后,每一次去敦煌,他都要到那里去看看,每一次都能捡到汉简。

  1988年夏天,何双全和岳邦湖在遗址处意外地又捡到了几枚汉简,其中一枚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纪年简。元鼎六年正是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抗击匈奴、经略西域的辉煌年代,纪年简的发现让考古所的同志们意识到这处遗址价值极大,遂叮嘱敦博的工作人员要认真保护。

  1989年10月,敦煌博物馆的同志发现遗址有被盗挖的痕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请求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1990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1990年10月15日,何双全带着考古队员们进驻发掘现场。虽然还是深秋时节,戈壁滩上已经纷纷扬扬的飘起了雪花。

  发掘工作比预想的要艰苦许多,遗址虽然在公路沿线,但是西距敦煌64公里,东去瓜州60公里,南靠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盐碱滩。四周没有人烟,寸草不生,唯一水源是遗址东南侧山沟里半山腰中涌出的一眼泉水,当地人称“吊吊水”。

  上天注定要给这群敬业的考古工作者一个巨大的惊喜。

  发掘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就出土了1000多枚汉简。也就是在这批汉简里,“悬泉置”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两汉时期,它是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悬泉”一名,恰是因遗址南侧山中的悬泉水而来。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和器物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遗址的全貌也逐渐清晰起来。

  这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东北和西南角均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采用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整个建筑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

  从1990年10月开始,到1992年4月结束,近三年的时间,考古队员在悬泉置遗址陆续挖掘出35000余枚汉简。这些汉简根据内容可分为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他杂事诸类,涉及汉代邮驿制度、西北边郡的政治形势、行政事务运作以及汉与西域的关系等多方面。同时出土的3000多件器物也种类繁多,极其珍贵。有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特别是悬泉置出土的一封帛书《元致子方书》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至今清晰可读。出土的20多张写有汉文墨迹的麻质纸,已考定为汉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这一发现把我国纸张发明的时间向前推了近一个世纪。

2000多年前的环境保护法

  一个地点,集中出土了35000枚汉简和3000多件各类器物,这使悬泉置遗址一时间声名远播。为了防止人为破坏,省考古研究所在发掘之后,以“不改变原状、保存历史真实”为原则,对遗址进行了回填。

  2014年夏季的一天,当我们跟随何双全来到悬泉置遗址时,眼前是一片被木栅栏围起来的沙丘,那个2000多年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驿站就沉睡在这漫漫黄沙之下。

  遗址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在遗址的上面,严格按照发掘时的原貌,划定了驿站坞墙的范围,在院内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当时的位置和功能,安放了标识牌。

  沿着遗址内铺设的木栈道迂回前行,我们在遗址坞墙内北侧,发现了一个写有“泥墙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标识牌,上面有“孟春月令十一条:1、敬授民时日,扬谷咸趋南亩。2、禁止伐木。3、勿摘巢。4、勿杀幼虫。5、勿杀胎。6、勿矢飞鸟。7、勿麑(麛)。8、勿卵。9、勿聚大众。10、勿筑城廓。11、掩骼埋胔……”等字样。

  何双全介绍说,这是他们在遗址东北角一间房屋倒塌破碎的墙体上发掘出来的,经修复考证,这是西汉平帝时,太皇太后发布、由安汉公王莽奏请和逐级下达给百姓的一份诏书,诏书共有50条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律条正文,第二部分为解释。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须注意的事项,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秋季规定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冬季禁止掘地三尺做土活等。

  两汉时期,战乱频仍,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导致汉帝国生态环境脆弱,引起了帝国高层的重视,这篇诏文就是以诏书律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地强制执行,堪称我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

  悬泉置虽然是一个驿站,但是在两汉时期,驿置机构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并非简单的传达来往邮件,它还负责皇帝诏书的下达,朝廷公文的传递等,兼具服务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因此在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其中,不仅有环境保护的文书,甚至对于现代人熟悉的沙尘暴也有详细的记载。

  有一枚西汉简是官方处理事件的文书,记录了一件“遗车失马”事件,上面详细写了某官府派一人外出执行公务,并为其配备一车一马,孰料此人未完成任务便中途归返。上司怪罪下来,这人禀告说他在路过敦煌地区时突然遇到奇怪的天气,狂风裹挟着黄土遮天蔽日,不仅刮坏了车,马匹也受惊跑丢,自己还受了伤,只能步行返回。

  何双全认为,这枚汉简说明,我国河西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沙尘暴,但是《汉书》等重要历史文献都没有记载。此次发现载有沙尘暴的汉简,成了我国可以证实沙尘暴历史的珍贵文物。

  悬泉汉简中的西域

  在悬泉置遗址坞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砂石路,路中间有一个标识牌,上书“古驿道”。

  这条古驿道,作为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国。这一点在悬泉置出土的一枚汉简中得到了印证。

  在这枚考古学家称之为“驿置道里薄”的简牍中,从古浪至敦煌的邮驿里程被分为三段。这恰好与1974年居延破城子出土的从长安到河西的里程简相衔接,完整勾勒出了西汉中晚期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的丝绸之路里程图。

  根据这两枚汉简描述,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路线应该是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道西北走,经平凉、固原绕过六盘山,自靖远过黄河,再穿过景泰和古浪到武威,经河西四郡出敦煌去往西域。这也是当时朝廷官员、各国使者和商旅驼队的首选路线。

  漫漫长路,无论是朝廷各级官员巡行出使,还是外国使节朝贡奉献,一路的车马食宿都依靠交通沿线的邮驿机构解决。可以说,邮驿的发达与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公元前138年、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同时列四郡、据两关、修长城、设驿置,丝绸之路兴起,至东汉中后期形成了“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巨大规模。

  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沿线有80多个古驿站,然而截至目前,考古发掘证实的只有悬泉置这一个。

  悬泉置地处中西交通必经之地,在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西域各国国王、质子、使者、商旅经由丝绸之路进入敦煌,来到中原的记录。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在对悬泉汉简多年研究认为,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可以看到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外交关系的兴衰起伏。

  两汉时期,西域有大大小小36个国家,到西汉末年分为55国。这些国家一直以来是汉匈之间角力的对象,根据两者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时而依附于汉帝国,时而结盟于匈奴。乌孙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乌孙是西域大国,也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通好的主要国家,从汉武帝元封年间到西汉末年的一百多年,汉朝先后有细君、解忧两任公主与乌孙和亲。乌孙与汉朝的关系由邻国而盟国,由盟国而属国,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悬泉汉简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悬泉置虽然在地理上属于敦煌,但是由于其出土的汉简数量庞大,其内容涉及边郡行政事务、邮驿业务、汉朝与西域的商贸活动等诸多方面,因此学术界将这些汉简称为“悬泉汉简”,以区别于“敦煌汉简”。这些简牍有的补充了正史的不足,有的订正了正史的错误,对于研究汉代邮驿制度、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往来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离开悬泉置时,何双全告诉我们,申遗成功给悬泉置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这里仍保存着丰富的地下遗存,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他们考虑将对其逐步分期分批进行部分开挖、科学保护。同时,建立悬泉置考古博物馆,展出考古发掘经过、出土的简牍和其他文物,让中外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这座丝绸之路上古老驿站曾经的辉煌。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悬泉置遗址
关键词:

悬泉置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