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汉魏丝路驿站 见证千年文明
|
|
洛阳网讯 (信息采集:徐阳光)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说,古代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独立起源,到西汉和罗马帝国时期开始接触和交往,从而构成了后来世界史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就是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就在洛阳。 悬泉置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始建于汉代,承担着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的重要使命。它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沙漠腹地,东距敦煌市64公里。20日傍晚,我们驱车来到这里,想在遗址之上寻觅它的昔日繁华,却只看到自己被夕阳拉长的影子。
1沙漠驿站,因“悬泉”而得名
悬泉置这个名字读起来有些拗口,也不太好记。不过,等您弄清它的来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上,“置”即驿站——这是一个因“悬泉”而得名的驿置机构。
20日傍晚,我们驱车沿314省道一路西行,来到瓜州县与敦煌市的交界处。路旁有指示牌,显示悬泉置遗址就在路南1公里处。
向南望去,在层叠起伏的三危山余脉——火焰山下,除了一座房子和一片沙漠,我们似乎什么也看不到。
不过,走近后,驿站的轮廓就慢慢出来了:房屋及附属建筑遗址、马厩遗址、灰坑遗址、灰区堆积……一块刻有“悬泉置遗址”的标志石在依旧炙热的夕阳下投下大片阴影。
悬泉置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赵永成介绍,悬泉置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火焰山中有悬泉,其位置距“悬泉置遗址”标志石1.8公里,“那是一道从山崖中渗出的细流,在附近形成了方圆1公里左右的绿洲”。这种说法与书中记载吻合:悬泉置“紧靠山口……有泉水出,可供食用,因水从高台流下,悬空入潭,号曰悬泉”。
沙漠中的清泉,总是少不了传说。《西凉异物志》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正因如此,后来人们也称其为“贰师泉”。
|
2出土文物,已多达数万件
悬泉置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92年,经历西汉、东汉及魏晋时期,前后延续约400年。如今,人们在遗址上看不到多少往日的痕迹,但这不等于它没有“内涵”——这里出土的文物都被挪入博物馆了。
1987年,悬泉置遗址被首次发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其进行发掘,发现这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遗址南角上还叠压着魏晋时期的烽燧遗址,保存非常完整。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里出土的数万件各类文物。其中,有1.5万余枚汉简,还有数以万计的钱币、兵器、猎具、文具、服饰以及日用杂品等。其种类丰富,保存完好,堪称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魏驿置机构。
古代驿站担负着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等使命。悬泉置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其出土文物对研究两汉、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邮驿、民族等都极有价值。
“将来,这里可能会建起一座博物馆。”赵永成说。
|
3一条丝路,连接西域洛阳
在古丝绸之路上,敦煌是西域与洛阳之间的“中转站”。悬泉置是汉代敦煌郡的重要驿站,其作用不言而喻。
范晔在《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中记载:“(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这是一次在洛阳宫廷举行的仪式,也是欧洲与中国有据可考的首次直接交往。这些远方来客,据考证是以马其顿人梅斯为首的罗马商团。
公元95年至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访安息。大概就在此时,梅斯与甘英相遇,并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几年之后,他组织商团来到中国境内,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直抵罗布泊西岸楼兰,又经敦煌,最后于公元100年抵达洛阳。汉和帝在宫中召见了他,并赐给其国王“金印紫绶”。此次罗马商团来华的路线,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开通最早的丝绸之路,即丝绸之路的沙漠路线。
到三国魏明帝时,仓慈任敦煌太守。当时西域胡商“欲来贡献”,却常受当地豪强欺侮。仓慈见状,对胡商多方照顾,“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护送道路”(《三国志·魏志·任苏杜郑仓传》)。他对胡商采取的保护措施,大大促进了曹魏与西域的商业发展。
一条丝路连接了西域与洛阳,而敦煌的悬泉置,就是丝路文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