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

敦煌悬泉置 | 发现中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

摘要: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的戈壁荒漠中,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后,废弃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以后,前后连续使用二百余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的戈壁荒漠中,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后,废弃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以后,前后连续使用二百余年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邮驿接待机构


悬泉置遗址 吴健/图


遗址地处祁连山北麓火焰山脚下,因有泉水从山口流下,悬空入潭,号曰悬泉。通过发掘得知,悬泉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坞堡马厩两部分构成。坞堡呈四方形土堡院落,边长50米,四角有角楼,大门上有门楼,坞内四周建有平房30余间。坞堡外南侧建有马厩。


悬泉置考古挖掘 网络/图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文书25000余枚,内容有皇帝诏书国家法律、各级政府的行政文献、驿站内各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记录等;还出土各种文物万余件,有铁器、铜器、陶器、木器、漆器、丝绸、皮革制品、文房用具、纸张等,悬泉置见证了汉唐丝绸之路繁荣衰落


悬泉置遗址 网络/图


当时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邮件商贾均经过这里传送。依照汉简记载,从长安到敦煌在丝绸之路沿线设有80多个驿站,这是唯一被考古发掘的驿站。这也是汉代驿置机关首次发现。


2014年悬泉置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在悬泉置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坞内房舍北壁上的墨书题记,上面书写有一封诏书,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经有关研究考证,两汉时期,战乱频仍,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导致汉帝国生态环境脆弱引起了帝国高层的重视,这篇诏文就是以诏书律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地强制执行,堪称我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专家认定,这封诏书是西汉平帝时,太皇太后发布的一项诏文,由安汉公王莽奏请和逐级下达给群众的文书。


文书的主体部分是月令五十条,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四季不同禁忌须注意的事项,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秋季规定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冬季禁止掘地三尺做土活等。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 网络/图


如诏文中第9行:“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

第11行:“毋杀□虫。谓幼少之虫、不为人害者也,尽九[月]。”

第12行:“毋杀孡(tāi)。谓禽兽、六畜怀任(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

第13行:“毋夭蜚(fēi)鸟。谓夭蜚鸟不得使长大也,尽十二月常禁。”

第27行:“毋烧山林。谓烧山林田猎,伤害禽兽□虫草木。”

第32行:“毋弹射蜚鸟,及张罗、为它巧以捕取之。谓□鸟也。”

第42行:“毋大田猎。尽八月。”

第64行:“毋采金石银铜铁。尽冬。”


悬泉置复原图 连达/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诏书是书写在悬泉置坞堡房址墙壁上,整个壁书长约222厘米,宽约48厘米,标题和正文各有一个由宽约2.5厘米的墨线绘成的栏框,其位置、大小、边框都非常醒目,显然是希望途径驿站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以真正起到广而告之警示的作用。

资料参考

《敦煌文化》胡同庆/著

《中国国家地理》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悬泉置遗址
关键词:

悬泉置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