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堂实录】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信立祥

摘要: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11月7日,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信立祥老师做客“清源讲堂”,带来了题为“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的精彩演讲。信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分析,揭示了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还原了刘贺看似风光丧事背后的无奈与悲哀。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参与海昏侯墓发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11月7日,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信立祥老师做客“清源讲堂”,带来了题为“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的精彩演讲。信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分析,揭示了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还原了刘贺看似风光丧事背后的无奈与悲哀。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参与海昏侯墓发掘的一些感想,我感到很荣幸。下边我闲话少叙,咱们切入正题。

海昏侯墓在2011年3月突然被盗,被盗的第三天我赶到了现场,当时就确定这是一处重要的西汉贵族墓地,基本确定和海昏侯有关,建议江西省考古所立即组成考古队,首先对墓地进行全面钻探,先不要发掘主墓,先做墓园,然后发掘祔葬墓,最后发掘主墓。5年多以来,基本上是按照当时我们制定的发掘路线走下来的。经过5年多的努力,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证明了墎墩墓的一号墓,也就是最大的一座墓葬,它的主人就是西汉废帝、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下面,我把海昏侯墓的整个情况,向大家一一介绍。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北部,南距南昌市大约40多公里。

为了让大家了解整个的发掘情况,我先把刘贺的生平向大家介绍一下。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年)即位为第二代昌邑王,时年五岁。元平元年(前74年),因昭帝死无继嗣,十八岁的刘贺由权臣大将军霍光拥立为帝,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在位仅二十七天,又被霍光发动宫廷政变赶下帝位,成了千夫所指的废帝。在之后的十一年里,他被囚禁于昌邑王故宫中,国除爵夺,在严密的监视下苦熬岁月。直到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终于发了善心,将二十九岁的刘贺封为海昏侯,让他到荒僻的鄱阳湖畔作一个贬谪贵族。几年后,又因交接不慎、妄议政事获罪,被“销户三千”,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千户小侯。不久,像一片飘落的枯叶,刘贺溘然长逝。《汉书》本传只以“后薨”两个字将这颗暗淡帝星的最后坠落一笔轻轻带过。南昌新建区的墎墩山墓地,成了刘贺的最后归宿。

下图是2011年3月刘贺墓和其东侧的夫人墓同时被盗,这是一号墓盗洞。被盗第三天我就受国家文物局的派遣赶到当地,当时椁木还散发着香味,我们根据封土的大小和椁木的情况判断,这处墓葬大概是海昏侯有关的一处西汉贵族墓地。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专家建议,江西省考古所立即组成考古队,对墓园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清理发掘。经过5年多的发掘,第一次揭露出了西汉列侯等级的、完整的墓园,发掘了一座结构完整的列侯墓葬。同时,在这期间,我们对周围的大批汉墓群以及紫金城城址进行大规模的钻探,发现这是西汉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一个列侯都邑聚落遗址。


刘贺墓园位于都城遗址紫金城西南部,其北部还有两处怀疑是西汉时期的列侯墓园,其东南部还有一处东汉时期的列侯墓园。在城的西侧,还有数百座贵族及平民墓葬。在刘贺墓的东边是一个保护相当完好的城址。我们经过了钻探,该城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小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在小城之内,有较高等级的建筑遗迹。这4处列侯墓园以及贵族和平民墓地,再加上整个紫金城共同构成了一个西汉侯国都邑遗址的完整单元。

我先介绍一下有关列侯的背景知识。列侯最早是秦国设立的一个军功爵制,共分20个等级,由商鞅最早设立。列侯是20等级中的最高等级,有封地,有一定权利,可以自行征收赋税,在朝廷当中身份较高。西汉时期继承了秦的二十等爵制,但是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列侯之上又加上了诸侯王的等级。一个诸侯王往往占有十几个县,甚至二三十个县,在西汉帝国之内形成了国中之国。到汉景帝时期,在汉帝国所属的疆域之中,几乎有2/3都是诸侯王和侯国的领域,朝廷直接控制的土地并不多。这些诸侯王和列侯当时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诸侯王,他们自己握有军队,还可以自行任命官吏、铸造钱币,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完全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本来刘邦把他的子弟封为诸侯王是为了朝廷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就会来帮助朝廷,拱卫中央。而实际则恰恰相反,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诸侯王起兵反抗朝廷的七国之乱。在镇压了七国之乱之后,朝廷剥夺了诸侯王握有军队、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的权利,诸侯国的主要官职要由朝廷来任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汉代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了诸侯王之外,还有列侯。刘邦刚建国时,也是实行了军功爵制,但是后来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其他三种来源。一是王子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以土封其子;二是恩泽侯,皇后和皇帝宠爱妃子的直系亲属,可以根据皇帝的恩泽封侯;三是丞相侯,自汉武帝以后,只要当了丞相,就能封为列侯。

列侯表面上是同一个等级,实际上相差悬殊,最大的侯,像大将军霍光,他的封户达到2万户,而小侯,像丞相侯,一般只有五六百户。具体到葬制,列侯之间差距也非常大。特别是一些受皇帝宠信的大臣,因为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他们死后往往不回到封国去,而是受到皇帝特别的恩宠,陪葬皇陵,而且陪葬的规格都很高,最典型的就是霍光,完全用皇帝的礼节来埋葬。

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墎墩山清理揭示出了一个完整的列侯墓园,发掘了一座结构清晰的列侯墓葬,出土文物1万多件。我觉得这次发掘的主要价值有三点:第一,刘贺墓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西汉列侯墓葬的葬制提供了一个到现在为止最好的标型墓。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西汉时期列侯的数量至少有1500人以上,但是到现在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身份明确的西汉列侯墓只有20座左右,而且基本上没有做过墓园,真正做过墓园的,只有在陕西长安县发掘的张安世墓,但是它的墓园周围都遭受了破坏,很多要素都不存在了。这次,我们发掘到了一个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第二,对于西汉列侯丧葬制度的文献记载非常零碎,散见于各个传记和后人的注释中,而且说法很不一致。这次,发掘出的结构清晰的列侯墓,使我们可以对照文献,探索西汉的列侯葬制。第三,在已经发掘的列侯墓中,大多破坏得非常厉害,使我们无法了解墓葬的结构。而了解最清楚的马王堆一号墓,即軚侯夫人墓。但是那个墓葬不是按照汉代制度来埋葬的,而是按照战国以来的楚国制度来埋葬的。

这里我必须讲一下,秦始皇利用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军事力量,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迅速地消灭了关东六国原有的墓葬制度,特别是高等级墓葬,全部变成了秦的制度。但由于秦国从统一到灭亡,仅仅经过了十几年,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关东六国的贵族纷纷恢复了自己原来的葬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汉初期。直到汉武帝之后,才把汉代的制度强行推行到全国,丧葬文化出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我们看到的马王堆一号墓,它是按照楚制来埋葬的,它虽然有墓道,但墓道是修到椁室顶部。椁室中间是棺室,周围是边箱,各室之间并不相通,所以随葬品并不能由墓道直接运到各个墓室,而是从上面放进去的。而汉制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居室化和宅院化,通过墓道可以把随葬品顺利地运到墓室的各个地方。

现在,就让我们以刘贺墓作为标型墓,结合文献探索一下西汉列侯葬制。在文献中,最重要的是2006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M66出土的5根《葬律》竹简。

彻侯就是列侯,后来为了避讳汉武帝的讳,改称列侯。按照《葬律》的叙述,列侯死后穿着的葬服,只要棺材放得下就可以,之后把穿着的衣服打成捆,棺材外面还有荒帷作为装饰,荒帷所用的料子要比穿的衣服低一等。祭祀的时候用牛。内棺宽三尺二寸(0.7米左右),高三尺一寸,内长丈一尺(2.5米左右),厚七寸。用两层椁,还有一个藏椁,用来摆放随葬品。周围的填土中可以用炭,墓的封土方十三丈,高三丈。墓地东西四十五丈,北南四十三丈,大约是汉代的二十亩。墓园有两重围墙,高一丈。祠堂的屋顶三十六平方丈(约190平方米)。墙上有门,门外有阙。

出土《葬律》的墓大约是文景时期的,有可能是汉初大儒叔孙通主持制定的。

我们就以海昏侯为例,结合这些文献记载,看看汉代制度的列侯墓葬究竟是什么样的。

首先,看它的选址。刘贺墓建在墎墩山西侧的顶部。墎墩山为一座东西向土岗,西侧地势高敞开阔,符合汉代择墓条件。这里有个例子,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侯韩信,他为母亲寻找墓地,就选择了“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这能反映出,从战国晚期到汉代,选择墓地的标准就是地势高敞、周围比较开阔,这也是整个西汉时期的择墓条件。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墓园呈梯形,南北宽约141-186米,东西长约233 -248米,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恰恰合汉代一百亩。可见规划这样一个墓地,并不是随便占有这片地方,而是根据地形来设计,而且面积是一个整数。



海昏侯墓园由2座主墓、7座祔葬墓、1条外藏坑和园墙、门、门阙、寝、祠堂及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有的祔葬墓前还建有祠堂。我们现在发掘了主墓M1、车马坑,还有祔葬墓M3、M4和M5。



虽然寝和祠堂都是祭祀性建筑,但是祭祀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寝是死者灵魂每天待的地方,祭祀方法是像伺候活人一样伺候他。每天晚上要铺被子,早上起来要叠被子,每天送四次吃食,还要将他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放在里面。祠堂的祭祀方法是一年祭祀25次。根据图像研究,祠堂的门很低,不设门扇,里面摆着牌位,整个祭祀活动都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进行。这在汉代的画像石上都有体现。

根据我对汉代墓地和汉代图像的研究,一个死亡的男性,不管他有多少个妻妾, 都只使用一个祠堂。例如,在M1和M2的中分线上南侧,就设有祠堂。而东面的M7、M8、M9前边没有发现祠堂,也就是说,前面一排墓葬应是刘贺和他夫人以及其他妻妾之墓。但在北边这一排的M4、M5、M6南侧都有规格很高的祠堂,这就证明了,最后一排的墓主人和刘贺应该不是夫妻关系,有可能是他的子女之墓。特别是M5,和刘贺墓在一条南北轴线上,而且墓中出土了铜剑,很可能是一个男性。我们现在已经将棺材打箱移到了室内,如果能够出现印章,就能印证我们的判断。根据我的推测,有可能是他的长子刘充国的墓。

刘贺墓的祠堂坐北朝南,四周有回廊,面积约140平方米。刚才我讲了,按照《葬律》,祠堂的面积应该是190平方米,如果算上出檐的面积,那应该是符合《葬律》的。

刘贺墓位于夫人墓之西,墓位与西汉的帝陵是一致的。墓葬由墓葬本体和一个外藏椁构成。



外藏椁位于刘贺墓西北侧,南北向,内部埋葬20匹马,5辆安车和3000余件装饰非常华丽的车马饰件。



刘贺墓葬本体上有7米高的封土,约合汉代3丈。封土之下为墓圹,由椁圹和墓道构成,墓道向南,整体呈甲子型,椁圹内建有面积达234平方米复杂椁室。椁室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徼道、东西北藏椁和主椁室即便房构成。



这里我们借用了帝陵里徼道的概念,徼道围成一圈,是巡逻警卫之道。而我们在刘贺墓的回廊里发现了盾牌等兵器,判断应该和帝陵里徼道的性质是相同的。通过甬道和徼道可以通往椁室的任何之处,椁室已经高度的居室化和宅院化,这一点正是汉代丧葬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此外,刚才我们在《葬律》中提到“藏椁一”,也就是放置随葬品的地方。通过考古研究得知,藏椁分为外藏椁和内藏椁两种。外藏椁就是墓室外的车马坑、秦始皇兵马俑等,墓室里面放置随葬品的地方叫内藏椁。整个椁室的中心是主椁室,文献上称作便房,是放置刘贺棺柩之处,分成了东、西两室,中间有隔墙。



过去我们发掘的墓葬都是前后室结构,前室为堂,后室为寝。实际上,在高等级墓葬当中,肯定和人间住宅一样,分寝和堂。刘贺墓虽然分成了东室和两室,也有寝和堂之分。棺柩放在东室,也就是他平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寝,那么西室就应该是堂。






棺柩位于墓室的东北角,由外棺和内棺构成。两棺放置于輁轴之上。輁轴是矮床形的载棺之车,下面安装四个没有辐条的木轮,是战国以来一直在使用的礼制葬具。这是列侯的情况,我们发掘的诸侯王墓中,轮子往往是铜制的,一个轮子就重达三四百斤。




主棺柩内、外棺之间的南部出马蹄金33件、麟趾金15件、金版20件、金饼96枚。内棺盖上彩绘漆画,并有带有云纹的纺织品痕迹,也就是荒帷的痕迹。





内棺里器物排列整齐,最南侧排列有漆盒五个,其北一直到主棺的最北端应为墓主人遗骸,从器物分布情况判断,应为头南足北;遗骸最南部至中部依次清晰可见有多件玉璧,遗骸中部有带钩、佩玉、书刀等,同时发现写有“刘贺”名字的玉印一枚。接近北侧两纵向排列的玉璧间夹有带钩等物品,玉璧两侧各有玉具剑一把;遗骸下有包金的丝缕琉璃席,琉璃席下放置有20排金饼,每排5枚,共100个重汉代一斤(约250克)金饼。







棺柩南部摆放着大量铜器、玉器、漆器,估计是墓主人常用的。以上是便房东室的情况。



便房西室比东室略窄,从北侧开始,出土床榻、孔子像屏风、方形大铜镜、二盒金饼和一盒马蹄金、麟趾金。



便房西室南侧,出土大量的漆器,主要为酒具和女侍俑,出土物表明便房西室为堂,东室为寝。



便房的外侧为回廊形徼道,从徼道可以通往便房和藏椁的每一个地点。徼道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为内藏椁。



最能表现墓主人身份和财富的东西放在最里边的北藏椁,自西向东分别由钱库、粮库、乐器库组成。钱库内摆放着200多万枚五铢钱,大约十几吨重。每串为一千枚,这也证明了一贯一千文的官定钱币计量单位并不是从唐宋以后开始的,在元狩五年铸五铢钱时就已经确定了。



钱库东面的粮库,出土了粟、黍、稻、麻等十几种粮食。



乐器库中出土了两架编钟,一架编磬,一架25弦的漆瑟,和排箫、笙等乐器同出的还有大量的伎乐木俑。这应该是一套西汉贵族使用的礼制乐器。



东藏椁是酒具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酒器、灯具以及漆盘和陶器酒瓮。



东藏椁为“食官”库,出土大量杯、案、盘等厨具。



西藏椁北部为衣笥库,出土了大量的漆笥残片。



衣笥库的南面是武库,出土了多把战国铜剑、戟、甲胄。



再南面是文书档案库,出土了五六千枚竹简和80余版木牍。



最南面是娱乐用器库,出土了棋盘、漆琴和酒具等大量文物。



甬道内放着两辆车,一辆乐车上放置实用的錞于和四件鐃构成的青铜编鐃,另一辆车上放置实用的建鼓。发掘人员最先发现的是载有錞于和铙的金车,但根据“有錞于必有鼓”的文献记载,附近应该还有一架鼓车。发掘人员在淤泥中继续寻找,很快就发现了零碎的建鼓残片。





东西车马库内各放置三辆模型轺车。



通过考古发掘并结合《葬律》,我们大概能知道汉代列侯墓的丧葬制度是什么样的。第一,茔地选择在高敞之地。当然,平原地区的列侯墓另当别论。第二,有垣墙围绕的墓园,设门阙,侯与夫人同茔异穴埋葬,共用一个祠堂;子女后代可以祔葬园内。而帝陵中,只有一座主墓是男性,其余都是女性,与列侯墓不同。第三,侯墓有外藏椁,封土高7米左右。椁室由车库、内藏椁、便房构成,居室化、宅院化明显。第四,使用内外两棺,輁轴承载。第五,葬服不用玉衣,而是采用多种衣衾裹束的绞衾制,衣衾内置大量玉璧。而东汉列侯使用铜缕玉衣。关于为什么衣衾内置大量玉璧,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玉璧有两个用途:一是不使灵魂远去,二是保持尸体不致腐烂。这样一旦时机成熟,灵魂和肉体就重新结合,人就复活成仙,称为尸解。这五点只是归纳总结出的西汉列侯墓一般特点。但是由于西汉列侯地位、封户、财产相差悬殊,在建造墓葬时视情况对制度规定有隆杀也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讲一讲文物的价值。文物的价值可分成两点来讲述:第一,通过将文物与文献相对照,我们可以还原出刘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大家都知道,文献中将刘贺描写成一个既无文化,又无道德的人物,而事实真的如此么?第二,这些文物反映了文献中缺乏记载的许多汉代制度。

从海昏侯墓及其所属的外藏椁和椁室中,出土了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套。其数量之巨,种类之繁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诸侯王墓。这些文物真实再现了汉代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很多文物都是第一次出土。



左图是一个火锅,下面的是炭盘。火锅的吃法是要蘸佐料,应该与右图的染炉配套使用。这种染炉是西汉时期最常见的一种。


还有一件引起热议的器物是这件蒸馏器。底部有菱形镂空,中间是一个内外层套合的桶,上面是个冷凝器,应该倒过来,扣在桶上面。我们清理的时候,从桶里清理出了大量的芋头、菱角、枣、栗子等植物果实,显然是蒸煮器。但由于发现了芋头,一些人就推测这件器物可以用来蒸馏清酒。若真如此,中国白酒的历史或可提早千年。但是后来我和一些专家讨论认为,酒光通过蒸馏还不行,必须要发酵才行,所以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件蒸煮器,同时它还有一个副作用——收集蒸馏水。因为江西自古以来血吸虫就非常猖獗,我们考虑这种设计应该是有一定身体健康方面的考虑。

在所有文物中价值最高的无疑是数千枚竹简和80余版木牍上的文字资料,根据对2000枚竹简的初步释读,已知其中的内容有,《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还有农书、方伎类文献,还有一篇属于西汉当代文学赋体的冢赋,描绘了为一位列侯花费数百万修建豪华墓室的经过。另一篇为刘贺在籍田礼上的祝文。





除此之外,在衣笥库中的漆箱子上也有文字,并且每个箱子上挂有一个签牌,里面写着箱子内存放的物品,箱子的编号等。我们现在找到了签牌几十块,但编号最多已经编到了180,可见当时西藏椁的北部,从上到下堆满了箱子。



木牍的内容,已知的有刘贺及其夫人在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分别写给汉宣帝和皇太后的奏折副本。

从西藏椁出土的《论语》《礼记》《易经》等儒家经典简书,证明了刘贺自小就受过良好而系统的儒学教育。这使我们联想到,在宫廷政变被废时,他随口就引用《孝经》中的文句,痛斥霍光等人:“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汉书·霍光传》)他还终生坚持苦读。出土于主椁室西室的圣贤像漆屏风,画有孔子、子夏、子张等圣贤像,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刘贺将其摆在床榻旁,表明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常用物品,也证明了他对儒学刻骨铭心的崇奉。简书中的《墓赋》,反映了他对当代文学的喜爱。同出在西室的石砚和墨碇,使人不禁联想起刘贺被废后囚禁在昌邑时,头上簪笔谒见前来视察的山阳太守张敞的情形。这说明,刘贺自幼就受过儒家六艺中“书艺”的严格训练,深谙书道真谛,并终身研习不辍。这些文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刘贺绝非一个粗犷少文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

这是从主室西室中出土的砚台。

还可以看到,刘贺有收藏的爱好。因为出土的剑,很多并不是汉代的,而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很多高级贵族都有这个爱好,比如我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中山怀王刘修的墓,他手中就握有典型的战国剑。下图是刘贺墓出土的西周初年的提梁卣和战国时期的铜罍。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量的漆器上都写有大量的年号,这些年号最早的是昌邑二年,最晚的是昌邑十一年,一共发现了40多件。而昌邑十一年是他父亲在位的时期,由此可见,他自己虽然当了十几年的昌邑王,却没有置办很多东西。通过这些年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刘贺生活比较低调,不事张扬,当时绝对没有恶名,正因为这样,霍光才拥立他为皇帝。二是说明了一个文献失载的制度,即诸侯王的纪年并不是按照某个王多少年分段计的,而是从第一个王连续计的,这个是过去我们不太了解的。



在棺柩南侧的一个盘子里,发现了“大刘记印”的印章,意思是刘氏的嫡长子之印。他出土的地点很奇怪,在主椁室当中,显然是他自己所用,但又没有放在棺内。这证明了这方印已经不符合他死时的身份。这是什么时候用的呢?显然是他被废了以后,被囚禁在昌邑王的旧宫期间所使用的印信,这时他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王,也不是庶民。他被废之后,朝廷还给了他两千亩的封地,叫“汤沐浴”。 “汤沐浴”平常只有对待公主等女性才会使用,这对他简直是一种侮辱。在这期间,他没有一个像样的身份,又要和外界交往,这方印就是他尴尬身份的真实写照。



此外,墓中还出土了400多件金器,加上被盗的100多件,一共500多件,大约重一百二三十公斤。特别是在内外棺中间出土的90多枚金饼当中,有4块写着规整的墨书。其中一块写着: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黄金酎金一斤。

在这里我讲一下汉代的酎金制度。酎是一种很纯的酒,正月酿造,八月成熟。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所有贵族,尤其是宗室贵族都要参与朝廷的祭祖活动,诸侯王和列侯都要献黄金,买这种酒来助祭。这种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叫酎金。汉文帝时期,规定比较宽松,每千口酎金四两。从汉景帝之后,为了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酎金有所增加,由少府检查所献黄金如份量和成色。元鼎五年,汉武帝曾藉检查献酎金为名,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王削县,侯免国”。可见出土的黄金都是为了向皇帝献酎金做的黄金储备。




这是第一次在汉墓中出现了冬虫夏草。此外,还出土了五味子和两个药杵,五味子是治疗肾病的。由此可见,刘贺的身体很不好。这一点可以结合文献来看,他被囚禁在昌邑王的故宫中,当时山阳太守到那去,发现他已经得了严重的风湿病,走路一瘸一拐。之后他到了南昌,那里湿热多雨,对他的身体非常不利。通过这些文物可以知道,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一直在病痛当中挣扎。

从墓主有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刘贺绝不是像汉书所说的那样荒唐不堪,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对政治失败者横加罪名是史书的定势和常态,因此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述和评价不足凭信,刘贺的悲剧绝非不肖所致,而是缘于缺乏政治经验和权臣当政的时代造成的。

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不仅印证充实了我们对西汉制度的认识,还使我们了解到西汉文献失载的一些西汉制度,比如刚才讲到的酎金制度。刘贺墓出土的黄金数量之大令人惊愕,迄今已达478件。其中重汉金一斤的金饼是385枚,大马蹄金17枚,小马蹄金31枚,麟趾金25枚,金版20版,总重量120公斤以上。

这就说明,汉武帝去世后,又经过了汉昭帝,到了汉宣帝时期,这种酎金制度仍在强制执行。下图是主椁室和棺内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一块金饼重250克左右,恰好和汉代的一斤。







通过检测,以上文物的金含量都在99%以上,其中纯度最高的是金板。很多人推测,当时为了提纯这些黄金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手法——混汞法。混汞法是将黄金研磨成粉末,通过溶解在汞当中,然后给汞加热,将黄金与汞分离,从而保证了黄金纯度很高。此外,还出土了两架编钟、一套编磬、漆瑟、排箫等,反映了诸侯王或列侯的高等级用乐制度。



关于西汉贵族的用乐制度,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参考先秦的制度,进行推断。据《周礼·春官·小胥》载:“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悬也。郑司农注:“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轩县三面,其形曲,……轩县去其南面,辟王也。”根据这套乐器可以推定,西汉时期诸侯王乐制以打击乐器钟磬为主,钟磬采用轩悬的方式,辅助乐器有瑟、笙、排箫等。

东汉的车輿制度我们比较清楚,西汉的车輿制度,特别是西汉诸侯王、列侯等级的车輿制度,由于文献阙如,至今不太清楚,但刘贺外藏椁遗迹东西车库甬道中所出的车輿资料,为我们了解西汉高等级贵族的车輿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批车輿资料可分为实用车马和偶车马两类。实用车马出土于外藏椁,共有5车,20匹马,应皆为高等级的驷马安车。同出的3000余件车马饰件,大部分有华丽的错金银花纹,其精美豪华程度远远超过富平侯张安世墓出土的同类器物。





下图是甬道中金车上面所用的錞于、铙和鼓桴。《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 郑玄注:“錞,錞于也。”《淮南子·兵略训》:“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广雅》:“以金鐃止鼓。” 显然刘贺的车輿队伍借用了先秦时期的军礼。





如果将外藏椁与甬道和东西车马库的车輿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刘贺出行的基本车輿行列。最前面应是以几辆轺车为导车,后面为鼓车和金车,金车之后为刘贺的主车,主车之后以几辆轺车为从车,当然实际的车輿制度远比上述的复杂。这是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等级的制度。到东汉时期,诸侯王的车輿出行仅剩下鼓车,金车已经消失。

下图是东汉早期,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后壁的大王车出行图局部。从图上可以看出,大王车前面只有一辆乐车,是一辆鼓车。可见东西汉的车輿制度是不一样的。

下面讲一下赠赙制度。东汉的赠赙制度比较清楚,西汉的赠赙制度不明。但可以从东汉的制度大概推知,《后汉书·羊续传》:“旧典,二千石卒官,賻百万。”《后汉书·济北惠王寿传》:“自永初以后,戎狄叛乱,国用不足。始封王薨,减赙钱为千万,……嗣王薨,赙钱五百万。”列侯地位高于两千石,远低于诸侯王,因此刘贺二百万钱是西汉时期朝廷对列侯的赙赠制度,可以填补《汉书》记载的空缺。



关于籍田制度,明清时期,每年春天皇帝带领群臣在先农坛亲自耕田,以表重农敬祖之意。这一制度起源很早。但汉高祖至吕后时期并没有实行,汉文帝起恢复实行,而诸侯王和列侯是否实行籍田礼,文献上并不很清楚。此次出土的昌邑籍田铜鼎和竹简中发现的刘贺在籍田礼的祝文则证明了诸侯王国、侯国也像朝廷一样,实行籍田礼。



从文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环保意识。此次出土的两盏灯可以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之溶于水中,以减少污染。



此次发掘还出土了大量漆器,很多都用金银包边,图案也是用金箔贴出来的,如果复原出来会非常华丽。这些器物我怀疑并不是刘贺专门制作的,就应该是由朝廷掌管的广汉工官专门制作的高级漆器。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刘贺当了13年的昌邑王,27天皇帝,被囚禁了11年,之后又当了4、5年的海昏侯,最后临死前被销户3000,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侯。但是从他的墓葬中竟然发现了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好像他的丧事风光无限,极尽哀荣。实际并不是这样。根据西汉制度,列侯死后,其家人无权自行处理丧事。《汉书·景帝纪》:“列侯薨,遣太中大夫吊祠,视丧事,因立嗣。其葬,国得发民挽丧,穿复土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这一离奇事件立刻成为刘贺政敌攻击他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天绝之也”,主张“暴乱之人不宜为太祖”,建议将海昏国除国绝嗣,并很快得到宣帝批准。这样,刘贺的家人瞬间都成了庶人,再也无权继承和享用刘贺作为列侯的专用财产。这些财产中,当然包括刘贺被废后经朝廷恩准继承的刘髆的全部财产。对于前来“视丧事”的太中大夫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这些财产全部埋入刘贺坟墓中。但是,由于财产太多,只能修造规模宏大的墓室。这也正是表面上刘贺备极哀荣的真正原因。显然,这是一种无奈的畸形哀荣。如果刘贺地下有知,一定会像自缢前的崇祯皇帝一样,发出椎心泣血的祈愿:愿世世毋生帝王家!


*讲稿已经过信立祥老师审定。文中图片均为主讲人PPT。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微信mobiheritage
网站www.chcc.org.cn



清源文化遗产*专业思维
*国际视野
*协同探索
*分享新知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海昏侯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