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学术文摘丨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
摘要: 《中国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马千 摘要: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由于多次地震和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窟群塌毁,窟内塑像、壁画产生多种病害,石窟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麦积山石窟管理部门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了全面地修缮和抢救性保护。文章回顾了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历程,对各个阶段的保护手段和保护成果进行了梳理
马千
摘要: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由于多次地震和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窟群塌毁,窟内塑像、壁画产生多种病害,石窟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麦积山石窟管理部门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了全面地修缮和抢救性保护。文章回顾了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历程,对各个阶段的保护手段和保护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理论探讨,提出了麦积山石窟保护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环境监测;传统保护与现代科技保护 1. 麦积山石窟地理概况
麦积山石窟坐落于秦岭西端,小陇山林区崇山峻岭中。其山形独特,如农家积麦之状,山体呈85度倾斜角,地质构造属侵蚀性低山丘陵区,崖体岩石裸露,为第三纪紫红、砖红色砂砾岩。砂砾岩主要胶结物为泥,且含有铁和钙质,分布极不均匀,质地粗糙,易分化,胶合程度差,难以精刻细雕。主要成分由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墨云母石英片岩,少量石英岩和变质砂岩等古化变质岩组成。 区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和区域性差异显著。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它位于东经106°,北纬34°02′,海拔1742米,属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年蒸发量920毫米,蒸发量略高于降雨量,一般年份降雨量集中于7、8、9三个月,相对湿度在70%左右,森林覆盖面积大,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


早期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和管理主要由附属寺院瑞应寺的僧人负责。民间的善男信女和地方官吏也经常参与石窟寺院的保护与修缮[1]。1941年,天水籍学者冯国瑞先生第一次来到麦积山,看到遍布山岩的石刻、摩崖造像,立刻就被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所震撼吸引。他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编著了《麦积山石窟志》一书。麦积山石窟由此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吸引诸多学者与专家来此进行考察研究,被誉为“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得以享誉海内外。 为了保护麦积山石窟艺术,冯先生提出修建保存文物的博物馆,“供世观览”的建议。1944年2月,冯先生携同刘文炳教授再次赴麦积山石窟考察。这次考察,主要完成对石窟的编号(共编有121号,每号详注说明)及测绘工作(平面草图)。随后写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提出保护和维修方案与意见,并呈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麦积山石窟及寺院,僧徒陆续还俗。1952年至1953年,天水专署组织资金与人力,对山体上糟朽的栈道重新进行了修缮。西北局文化部和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先后委派专家对石窟全面勘察,“为了配合栈道修建,勘察工作,成立了临时性的管理修理机构,把东、西两崖窟龛内所有剥落的影塑和残头断臂及一些零星文物,全部清点造册移存山下瑞应寺东配殿后坡上的麦积山馆里,后续工作由修建委员会驻山干部负责继续清点保管,文物移存清册工作之后,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 [2] 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文管所对洞窟上由于地震、潮湿、风化、空鼓、支架糟朽造成的脱落塑像和壁画进行收集、编号、整理,存入作为临时性存放地的瑞应寺、第44窟和第2窟,后在寺院东北角建立简易文物库房。正式建造文物库房是在20世纪70年代,所有洞窟中移下的塑像和壁画,以及收集、捐赠、征集的文物才得以存入库房保存。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麦积山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石窟内壁画、塑像等所采用的基本材料均为黄土,在黄土内添加了一定量的细沙,还有棉、麻、麦草及其他的成分混合制成特殊的泥质。根据分析取样,壁画地仗层为三层,即粗泥层、细泥层和白粉层,每个洞窟粗泥层厚度不均匀,文物质地比较脆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后,窟内出现了多种病害:如壁画及背光空臌、起甲、褪色、霉变、地仗层酥碱;塑像木制骨架或芦苇秸杆糟朽,泥塑与窟壁主牵拉桩糟朽,剥蚀严重[3]。 通过分析研究,造成以上病害的因素如下: ⑴自然环境因素:石窟地处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林区的边缘地带,雨水丰沛,常年阴雨潮湿,洞窟内渗水严重,砂砾岩风化,大量碎石和鸟鼠粪便填入壁画,使壁画内聚力减弱,颜色层与地仗层酥碱风化严重,并产生裂隙,造成大面积起甲、空臌和脱落。⑵外力因素:众多的洞窟在地震中被破坏,空臌的壁画受震坠落,塑像内部木质骨架与主牵拉桩年久松动,受震后整个塑像发生位移向前倾斜,部分已脱离崖面。⑶动物因素: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大量的燕雀、鸟虫、鼠类长期栖息此地,并经常在洞窟上做窝、排泄粪便。⑷人为因素:历史上的战乱使洞窟成为老百姓的避难所。⑸制作因素:壁画、塑像的制做工艺粗造,胶合材料老化,造成壁画颜色层与地仗层结构脆弱,塑像开裂现象严重。




20世纪90年代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遵循“修旧如旧,保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总结古人在制作壁画过程中,在洞窟内使用崖壁钉木橛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即用冲击电锤打眼,清洗桩眼后使用环氧树脂,使麻、木桩牢固地粘合于窟壁桩眼内拉固回帖壁画。对塑像内部木质骨架糟朽,塑像与主牵拉桩脱位,防地震时平放于地面的部分塑像进行了归位。更换糟朽的木质骨架,将铁件螺杆于窟壁,在适合部位钻孔,结合化学粘合剂加混凝土填料灌注牵拉锚件,紧固螺母与窟壁桩眼内复位,再修复残缺部位,从而使多年来放置于窟内的10件塑像得以归位,如第59窟、105窟、120窟、108窟、122窟等。


进入21世纪,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进入全面修缮的抢救阶段和开展科学保护研究阶段。通过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石窟、壁画及塑像病害的修复材料和加固工艺的工作实践,通过与日本筑波大学及林学院、气象局、林业局等其他单位不断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石窟寺的保护修复工程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科学的石窟壁画塑像保护加固工艺和方法,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的管理也全面地展开,四有档案、洞窟监测、传统工艺和化学材料结合修复技术的运用,使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修复了大量壁画和塑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形成了自身的保护特色。

麦积山多雨潮湿,山体渗水严重,大气降雨沿山体裂隙渗入洞窟内。为了改善麦积山文物保护环境,尽可能延长石窟的历史寿命,1998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共同进行麦积山渗水治理一期工程。通过现场勘察,提出方案:“堵截与疏排相结合,远堵近疏,上截下排的多项试验性工程”,该工程于2000年正式施工。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首先对大裂隙进行防渗注浆(注浆材料以超稀水泥为基本材料,掺适当膨润土和附加剂配制的具有缓凝和高流动性的灌浆材料)。其目的是堵塞地表水向山体深层次运移重要通道,减少石窟渗水来源,进一步消除山体不稳定因素。其次完善石窟渗水处引水孔(施工对象是1984年石窟喷锚加固工程时预留的渗水孔部位), 在渗水层位与受害洞窟相同位置,调整引水孔的数量、孔位、孔深, 钻孔引水,降低窟内渗水,缓解湿度。 对山顶微细裂隙进行防渗注浆。其目的是截断地表水通过细微裂隙的运移,减少石窟渗水源。注浆材料以水玻璃为基本材料,掺以适当附加剂配制而成的具有缓凝和高渗透性的灌浆材料。 通过近两年来的观测数据显示,基本缓解了洞窟渗水问题,但要彻底解决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对麦积山瑞应寺实施抢救性维修。首先对大雄宝殿左右山墙进行了维修[10]。该殿现存明代绘十方佛、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壁画,总面积约54平方米。经过调查发现,南北山墙下部分青砖由于潮湿,造成风化,结构酥松。壁画与青砖结合处呈现20厘米左右,形状不同的带状酥碱,山柱骨架下部糟朽,造成墙体结构变化,出现自上而下宽为1~2.5厘米不规则的裂隙,墙体土坯酥松,壁画与地仗层不能牢固地结合在土坯上,壁画脱落严重。壁画表面千疮百孔,部分壁画颜色层破损,呈鱼鳞片状,龟裂起甲。由于潮湿和通风不良,山墙内侧三面六臂天王壁画表层发生霉变,呈黑色斑点或片状。受自然力的影响和颜色层颜料的变化,壁画画面腿色。 通过进行病害分析,并结合修复前有关资料的收集,制定专门的修复方案。以“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就地加固”为宗旨,在材料的选用和修复方法上,以修复的“可逆性”为原则,采用壁画切块修复保护的方法,成功地修复了殿内壁画。 除此以外,2002年至今共完成第17窟、123窟、74窟[11]、23窟、仙人崖石窟、93窟、133窟、4窟4龛、3窟顶部壁画、148窟、1窟、2窟塑像、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壁画的保护修复主要采取除尘、注射粘接剂、渗透、回压、加固等工艺,塑像的保护修复主要采取锚杆、挂麻、回位、插注浆管、注浆、补缝(裂缝和注浆孔)等工艺。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保护方案(历史、艺术价值评估及其保护方案)。(2)洞窟现状调查(测绘、摄影、电脑制图、文字记录、洞窟型制、塑像壁画的残损状况记录)。(3)壁画塑像制作工艺及病害成因分析(环境检测、塑像壁画制作材料、结构及工艺方法、壁画地仗、塑像结构及工艺方法、壁画塑像病害成因分析)。(4)修复方案(修复材料的筛选、修复工艺和方法)。目前已经对80个洞窟建立了档案,制作了病害调查表271份、洞窟测绘图195张、窟壁病害标注图214张,拍摄照片3103张,并对洞窟基本情况、现状、病害、干预史等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


(1)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的保护修复项目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制定了麦积山石窟部分洞窟雕塑、壁画保护方案,2011年7月21日~10月31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了第15窟、20窟、22窟的壁画塑像保护修复工作,对壁画存在的酥碱、起甲、粉化脱落、泥层断裂、脱落等病害进行修复加固。 (2)日本筑波大学合作调查石窟周边环境 在第101窟、102窟、103窟安装由日本筑波大学提供的驱虫网,进行防虫问题的初步调查与观测。对第133窟等重点洞窟进行微环境的观测。通过光感度仪器,完成洞窟内光环境的调查。与甘肃省林学院、日本筑波大学初步开展《麦积山危害生物调查和防治研究》工作,设立5个洞窟作为观测点,已初步完成调查报告。搜集1950年代前后的照片,对塑像、壁画进行历史变化调查,以及利用数码相机对壁画进行紫外线光拍摄调查。2011年3月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日本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业联合撰写《麦积山石窟环境与保护调查报告书》。


迄今为止,自然蜕变依然是麦积山石窟文物基体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这与文物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开展预防性保护研究,监测、控制石窟内文物的保存环境,减缓窟内文物因自然蜕变引起的损坏,将是今后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物保护理念已经上升到“不仅仅是事后的补救,而且还有提前预防,已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状态”,所以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控制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文物保护方法研究的重要依据。 环境中引发文物及遗址损坏的有害因素较多,作用十分复杂。需要对所处环境的大气温湿度、表面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机化合物含量、粉尘、室内光照度及紫外线辐射强度、室外光照度、室外紫外线辐射强度、室外风速及风向、降雨强度、微风、CO、O3、苯、甲醛、IAQ综合气体、微生物、声级器、SO2、H2S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长期的环境及气象参数数据库,研究文物及遗址与环境、气象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造最佳的文物保存环境,实现对文物蜕变损坏的有效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采集环境数据,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程,保护理念基本确立,保护材料、方法、工艺等也日渐成熟和进步。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将传统保护与现代科技保护有效结合是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力争用5~10年的时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完成转变。 1.对保护成果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以理论推进实践工作的发展。 在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60年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许多的实际性工作,但是需要同步进行的理论研究总结却是严重滞后。就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工作而言,具体的实践工作和保护理论总结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重视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的理论整理和研究工作,真正建立起有麦积山石窟特色的文物保护理论体系。 2.文物保护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努力解决一些保护工作中的难点。 虽然在长期的工作中解决了许多保护修复中的实际问题,但目前保护工作中仍有许多的难点亟待解决,如山体渗水环境的治理问题、潮湿环境的修复材料和工艺问题、重层壁画的修复问题,大型洞窟的窟檐问题、露天文物(壁画、塑像)的保护问题、大型洞窟的环境控制问题、生物危害的治理问题等。这些都存在基本理念的瓶颈问题,需要从具体的保护技术乃至更高层面的保护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马千(甘肃省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甘肃天水,741020)
注释:[1][5] 张锦秀编著:《麦积山石窟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2] 《麦积山石窟资料汇编》初集,1980年。[3][7] 马千:《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4] 文葆:《麦积山石窟喷锚加固的技术介绍》,《文物保护技术》1982年第2期。[6] 柳太吉:《麦积山石窟理念文物修复概述》,《敦煌研究》2003年第6期。[8] 马千:《麦积山石窟早期修复材料试验、筛选及修复评估》,《麦积山石窟环境与保护调查报告书》,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9] 马千:《麦积山石窟宋代墨书题记的加固修复》,《敦煌研究》2003年第6期。[10] 柳太吉、马千:《麦积山瑞应寺大雄宝殿壁画修复》,《敦煌研究》2003年第6期。[11] 马千、张萍:《麦积山石窟第74窟现状调查与研究》,《丝绸之路》2010年8月。
美术遗产微信号:cafa_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