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千年大雁塔在历史上究竟是几层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为贮藏高僧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造,最初是五层,武则天时期改建,一般认为此时改建为十层,现存为一座七级方塔。

但细细想来,却又有很多疑问,佛塔都是奇数层,如三、五、七、九等等,为何到了这里变成了偶数层了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该诗作者是岑参,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与高适等人同登大雁塔作此诗。注意”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两句,说明此时大雁塔为七层,与现在一样。这和武则天时期改为十层相矛盾。况且这几十年没有战争,也不可能把十层再改成七层,没有必要。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诗人章八元又写了《题慈恩寺塔》一诗:
“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仙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两句诗,似乎是在讲大雁塔有十层,每层四门,总共四十门。难道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有心思和国力把七层塔建为十层吗?
而且,岑参的“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数字较散,但比较写实,而章八元的“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都是整数,读来上口,颇具律感,就如同杜牧《江南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其所用数词大概是为了诗词的韵律考虑,并非实指。
北宋宋敏求所撰《长安志》,并未说明武则天时改建大雁塔为几层,而稍晚的张礼却在《游城南记》中指出,武则天时大雁塔曾重加营建至十层。《游城南记》的可靠性显然不会比《长安志》高。也许张礼的依据就是章八元的诗,则更值得怀疑了。
此外,如果说大雁塔加为十层,那么从现在塔的上下收率来看,若上面再加三层,最高的一层塔身将很小,整座塔的轮廓会形成一尖锥状体,这与我国古代一般楼阁式砖塔的形象明显不符,与我国古代建筑追求相对舒展、深远的屋盖相去很远。

我本人认为,大雁塔经武则天时期改建后,一直是一座七层塔,所谓大雁塔曾被改建为十层的说法,乃后人附会臆测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面对着这一座屹立于三秦大地达1300多年的雄伟巨构,颇有一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感。

大雁塔,这一雄伟巨构,必将永远屹立在华夏大地之上,直至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