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历史中的西域,克孜尔石窟被外国探险家发现,偷运大量文物回国

摘要: 哈喽大家好,小编今天大家 讲讲克孜尔石窟的发现。中华民国元年(1912),新疆各方势力鏖战正酣,美丽的西域笼罩在血雨腥风中。在这个非常时期,德国人冯·勒柯克却开始组织探险队,准备前往新疆库车。当他办理签证时,德国当局警告他放弃此行,因为那里随时有生命危险。意外的是,冯·勒柯克回绝了这个善意的劝告,他和探险队员们签下生死状,决定照常出发。令他做出这一疯狂举动的,正是那个他曾经造访的地方,一个令他无法拒绝 ...

哈喽大家好,小编今天大家 讲讲克孜尔石窟的发现。中华民国元年(1912),新疆各方势力鏖战正酣,美丽的西域笼罩在血雨腥风中。在这个非常时期,德国人冯·勒柯克却开始组织探险队,准备前往新疆库车。当他办理签证时,德国当局警告他放弃此行,因为那里随时有生命危险。意外的是,冯·勒柯克回绝了这个善意的劝告,他和探险队员们签下生死状,决定照常出发。

令他做出这一疯狂举动的,正是那个他曾经造访的地方,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诱惑一克孜尔石窟。依山,则宗教生,从此生生不息;临水,则诗情发,于今浩浩荡荡。克孜尔,位于今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8千米处,背岩面水,渭干河流于谷底。克孜尔的维吾尔语意是“红色”,得名于河对面的雀勒塔格山。艳阳下通红的山体,既显示了一种坚韧,也暗示了一种狂热,还仿佛聚满了神灵。在陡峭的崖壁上,密密麻麻的洞窟绵延数千米早在汉建安十年(205),龟兹就仿照印度阿旗(zhan)陀石窟的样式,开始在克孜尔崖壁上开凿石窟,时间比敦煌莫高窟早了一个半世纪。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佛教圣地和艺术宝库,在伊斯兰教徒征服龟兹之后,被长期冷落和沉埋于荒沙蔓草之中。近代,伴随着西方殖民者进军中亚的脚步中国西北突然成了西方探险家梦中的乐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在德国皇室和军火大亨克虏伯的赞助下,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辗转抵达克孜尔洞窟。领队名叫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是柏林民俗博物馆印度部主任;成员有柏林民俗博物馆馆员冯·勒柯克和博物馆勤杂工瑟奥多·巴图斯。这时的克孜尔洞窟,完全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荒草凄迷,暮鸦回翔。破败的洞窟,如一个个骷髅的眼睛,裸露在松动的山崖上冯·勒柯克迫不及待地钻进洞窟,展现在眼前的一切令他震惊不已。

他兴奋地说,“看来,中国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和欧洲发生了关系。”2000多年前,欧亚大陆两端遥相辉映的两大文明,正释放着耀眼的文明之光。他们从未停止对彼此的好奇与追寻,而在历史的记载中,他们的触角却从未交叠在一起。人们的疑问是,克孜尔壁画上的希腊风格,来自哪里?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被看作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实际上,这条路早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就形成了,它是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大迁徙的路径。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从丝路西段发起了长达十年的东征,大军所向披靡,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到印度河流域,都飘扬着他的旗帜,希腊文化在他占领过的地方特别是中亚犍陀罗扎下了深根。于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被拿来塑造佛陀。

高挺笔直的鼻梁、卷曲的头发、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再加入宗教苦修的观点,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佛陀早期的形象成为东西合璧的最佳见证。此后,在犍陀罗融汇而成的佛教艺术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渐,先后形成了三种样式,首先是被新疆文化融化的西域模式,进而是进入阳关后被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夹击下形成的敦煌模式,后才是进入中原后被彻底汉化的龙门模式。在“道震西域,声被东国”的佛都龟兹,梵音高唱、袈裟飘逸的克孜尔是一个中心。克孜尔这片陡峭的山崖,无疑就是最早诞生西域模式的地方。在克孜尔洞窟,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月亮神成了天相图中的日天、月天。

希腊神话和印度神话交织而成的形象一人面鸟身的金翅鸟也呈现其中。冯·勒柯克和考察队很快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拍摄照片。文字记载的缺乏,让克孜尔洞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唯一能找到线索的,是那些残破不全的壁画。壁画中的许多人物为供养人——由于他们出资建造了洞窟,所以作为奖赏,他们及其家人的肖像被绘在石窟门左右两侧或甬道两壁,其情景类似为捐献者树碑。在205号窟,考察队发现了几个特殊的供养人形象。在一个破旧不堪、充满潮气的洞窟中,他们发现了几个特殊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戴着埃及样式的黑色假发,左手拿着一个小调色盘,右手拿着一支中原式样的长杆毛笔。显然,这是一个正在描绘壁画的画家。在212号窟,他们发现了一行字迹潦草的题记,经过破译,它的大致意思:“来自叙利亚的画家摩尼跋陀创作了这些画”。

学者们根据壁画的风格,推测出创作时间应该在公元67世纪,当时萨珊王朝的波斯军队正大举入侵叙利亚,这位叙利亚画家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沿着丝路来到龟兹避难,最终在克孜尔谋得了一份画工的差事。就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像希腊神话中的皮克马利翁一样,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与爱,日日精心雕琢心中的“象牙美女”。在冰天雪地里,在饥寒交迫中,他们剔除了一方方顽石磨秃了一把把凿头,多少人历经断臂折足,多少人不幸魂飞魄散,终于石壁上浮现出佛陀的面影,菩萨的笑靥,飞天的翅膀,还有连环画一样的佛陀转世以前的本生故事。大量的画面,是年轻出家人如何抵御各种诱惑的。

克孜尔,这个远离人间尘嚣的去处,这个众神汇聚、多种文化交织的洞窟,却未能躲过历史的劫难,战乱、宗教纷争以及自然的侵蚀消耗着洞窟的生命。塑像被砸毁,壁画被刻划、挖空甚至成片铲去,许多洞窟甬道坍塌,壁画霉变脱落冯·勒柯克决意将洞窟中包括有相夫人在内的最为精美的壁画切割下来,将他们运回德国。他眼里的克孜尔洞窟,如同一个无人认领的可怜孤儿。然而,带队的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壁画留在洞窟中更有价值且更易保护。作为助手的冯·勒柯克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一想法,但他并未死心。

所以1912年,当德国当局劝告他不要前往新疆时,他却硬着头皮出发了。民国二年(1913),在新疆伊犁起义后的混乱无序中,冯·勒柯克平安抵达了克孜尔洞窟。这一次,由于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患病,冯·勒柯克成了考察队头目,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为所欲为了。在库车县城,他定做了80个大木箱。接着,他指挥助手瑟奥多·巴图斯用狐尾锯肆无忌惮地切割剥取壁画,最为精美的壁画连同整个墙面被一同揭下来,分割成块后装入木箱运回德国,入藏柏林民俗学博物馆。仅从克孜尔石窟,德国探险队就截取了近500平方米壁画。后来斯坦因和橘瑞超也步其后尘,采用类似的工具对西域的壁画进行了疯狂的切割。比壁画被劫更让人尴尬的是,冯·勒柯克离去后,克孜尔洞窟仍未引起国人足够的注意,除了民国十七年(198)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此进行了16天的考察外,大部分时间克孜尔石窟处于死一般的寂静中。

军队被打败了,要塞被攻克了,都城被占领了,龟兹还有世界公认和仰慕的伟大文化积淀。如果连这些文化积淀也被偷走了,龟兹还有什么?幸运啊,克孜尔终于有了负责任的主人新中国。1961年,中国政府把故宫、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克孜尔石窟的新疆龟兹研究院,精心呵护与管理着现存的236个洞窟及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流失德国的395块壁画中,如今只有145块还收藏在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其余的250块壁画,已全部在“二战的炮火中化为瓦砾。冯勒柯克所带回的壁画遭遇如此劫难,而他所断言走向毁灭的洞窟中的壁画却完好地保留在洞窟之中,这对于自负的德国人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小编看来更大的讽刺是,这个出身富豪之家的探险者,居然死于贫困与孤独,时间是1930年。难道,这是上苍对“盗取东方壁画的西方人永恒的惩罚?各位读者朋友,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石窟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