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与众不同的惊艳
【编者按】麦积山石窟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齐名,号称中国四大石窟。
这四大石窟特色各有千秋。敦煌石窟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石窟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它荟萃了从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一直到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延续一千多年的佛教题材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所以说麦积山石窟是一座佛像雕塑陈列馆一点也不为过。
今天一起来踏入这片神奇的崖壁佛国,了解一下她的奇妙之处吧!
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的历史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中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离地面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不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那样横向分布,它是上下分布的,在线性路径的基础上,向上垂直生长,很立体。
140多米高的崖壁上,栈道层层交织,多达12层,俗称“十二联架”。
由于山体中腰突出,上下部凹进,建造在中腰以下的栈道也由下向上层层外凸,气势惊险异常。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存有窟龛194个、石雕造像7800余尊,有壁画1300余平方米。塑像最大的高达16米,最小的仅有30多厘米高。
东崖上的立佛、菩萨
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麦积山发生了强烈的地震,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从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
各朝代的造像特色
北魏:粗犷到秀骨
特色
麦积山在北魏时代的造像风格主要分为粗犷健壮与秀骨清像两种。以074、078二窟为代表。
074窟 佛像 北魏
仅就佛与菩萨的造型来看,受西域风格的影响。佛穿袈裟,内着僧祇支,右肩遮覆偏衫;体格健壮,造型敦实,神态庄严。
078窟 佛像 后秦
艺术手法上注重整体效果,发纹作得极浅,有规律的波纹富有装饰性,鼻头下作整块的面。表现出庄重、不可动摇的感觉。
127窟 佛与胁侍菩萨 北魏
等到后期,统治者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加上南朝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种“秀骨清像”型雕塑,以“瘦”突出人物峭健的气质。
087窟的迦叶,就是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高僧的形象,长眉深目,高鼻薄唇。
087窟 迦叶 北魏
121窟 胁侍菩萨与弟子 北魏
131窟 正壁主佛 北魏
这时期的造像风格上,可以看到很多北方的“体魄健壮”和南方的“秀骨清像”相融合的许多新特点。
西魏:世俗的微笑
特色
西魏造像风格主要特点是体面造型运用写意手法,简练概括;形象俊美潇洒,对人物内心情绪的刻画更趋成熟。
代表作品是西魏的123窟的童男童女,一脸的稚气而虔诚。
童男戴着圆形毡帽,清秀的脸上塑有细长动人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露出天真的微笑;童女挽着双环发髻,身穿简练的上紧下松的长袍,充满了生活趣味,这显然是雕塑家所熟悉的真实人物的写照。
123窟 侍者 西魏
再来看另一个044窟的一佛二菩萨一弟子。
佛的发纹旋转如盛开的花朵,面形修长、凤眼下视、嘴含微笑,散发出善良慈祥的神态。衣裙褶纹繁密厚重的处理,加强了雕像整体的稳重感。
044窟 主佛 西魏
044窟 主佛 西魏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创造出许多充满浓厚世俗生活情趣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宗教艺术的神秘感,作品更为亲切可人。
北周:浑源敦厚
特色
北周的麦积山石窟,造型敦厚、人物形体饱满,面形渐趋丰颐,表情生动自然,衣纹更加简洁。既不同于西魏的修长婉丽,也不像隋唐那般丰满润媚。
北周的这位胁侍菩萨,他头上塑有独特的花办形发式,脸形方中求圆,是北周时期典型的“珠圆玉润”风格。
012窟 胁侍菩萨 北周
双手抱宝瓶举于胸前,双目下视,和略前侍立的身躯非常自然谐调,表现了菩萨安祥自得、恬静虔诚地倾听佛法的神态。
身持花缦缨络,衣着富丽而华贵,是当时北周皇室显贵在天水故里开窟崇佛的塑像特征。
七佛阁造像
著名的七佛阁(一称“散花楼”)凿于该时期。
七佛阁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洞窟,窟凿七开间、宽达三十余米,塑造佛像七十余身,但其中大多已为宋、明重塑。
在七间佛龛里塑有四十二尊菩萨,每两龛华帐处,浮塑有天龙八部,这些浮塑与龛楣上绘有缨络宝珠、流苏帐幔等富丽堂皇的装饰物一起,共同构成了象征庄严神秘的宗教殿堂。
七个佛龛门楣顶部各有一幅飞天壁画,每幅壁画由四个飞天组成,世称“薄肉塑飞天壁画”。
飞天衣服部分全用彩绘,面部及裸露的手臂等部位则用一层薄薄的泥巴塑成,使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巧夺天工。
133窟小沙弥
还有一尊泥塑像——小沙弥,位于133窟东北角的佛龛里,身高不足1米,细眯双眼,面带微笑,憨态可掬。这一动人微笑“绽放”了上千年。
隋唐:气度恢宏
特色
隋唐时期的雕塑手法朴实、造型敦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大”!
东崖大佛
麦积山现存最宏伟的东崖大佛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高达十六米,从残破处可辨认石胎雕制的粗型,虽表层塑泥几经后代重修,但仍具隋代风格。
积饱满厚重、造型简洁,以薄而粗犷的塑造技巧,完美地表现了佛的腿部,是非常大胆的处理手法。
宋元明:世风浓郁
特色
这一时期的石窟特点是逐渐追求细致、写实,衣褶也渐趋装饰。
133窟 佛与罗睺罗 宋代
133窟正中的佛与罗睺罗,高约3米的大佛顶天立地,姿态优美,罗睺罗侧立,双手合十于胸前,两佛呼应关系处理地非常和谐。
043窟 胁侍菩萨 宋
043窟窟内两身胁侍菩萨,技巧娴熟,同样也是承继唐代风格的佳作。
看了那么多之后,你最喜欢哪个时期的塑像呢?或许你更想去现场看看,穿越时空哪个能打动你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