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鬼斧神工,高栈如楼丨麦积山石窟栈道修筑艺术

栈道是指沿着山谷间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交通道路。“栈道”又称“栈阁之道”“复道”“阁道”。栈道技术的推广施行对于古代交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中国西南部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功不可没。
古时候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顺利通行,于是工匠们便在山谷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各种形状的深浅不同的孔穴,这些孔穴大多开凿为方形,而后在孔穴内打上木桩,最后在打好的横桩上面铺上木板,这种修筑于绝壁之上可以供行人和车马物资通过的道路,在古代中国被人们称之为“栈道”。
由于栈道多修建于深山高谷之中且山谷中潮湿多雨,人们为了防止这些栈道的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进而腐烂,就又在栈道的路面之上修建起了房亭(廊亭)用来保护栈道免受风吹雨淋,这种防护设施也叫作“崖阁”,“栈阁之道”,也简称之为“栈道”。
在中国,栈道的修筑起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据史书记载,最先修建的栈道是在秦惠王时期,所修栈道是位于陕西褒城褒谷至郿(眉)县斜谷的褒斜栈道,后来秦国攻伐蜀国时又修建了金牛道,被后世称为南栈道。秦国所修的这两处栈道的长度都达到了二百多千米。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栈道修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处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了加强其疆域的统制,就已经发明并掌握了修筑栈道的工程技术,也就是史书中记录的“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褒斜栈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列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屹立于中国中心位置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也堪称是中国古代栈道修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384-417),历经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距今约一千六百多年。
麦积山石窟的栈道多为北朝时期修筑。栈道盘旋往复修建于高山崖面之上,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依山傍崖构筑成用木柱支撑于危岩之上的木结构道路。栈道修筑工程技术在麦积山的完美应用也表现出了其能够适应十分复杂的地形条件的出色的技术能力。当地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凌空开凿于麦积崖东崖至西崖二十至八十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崖洞组成,技艺超群的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实为世间罕见,且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洞窟之间完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层层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的这种栈道修筑技术在石窟寺建设历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唐代诗人杜甫,在秦州(天水)生活时所写的“秦州杂诗”中称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可见当时的麦积山,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非常的和谐。
当游人们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俯身探来,但见栈道下山谷中的行人变得如蚂蚁一般渺小,放眼望去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山峦迭翠,横云飞渡,周围群峰环抱,如诗似画,阵阵山风薄雾迎面涌来,不禁惊心动魄。一趟石窟参观游览下来,虽然已经是腿脚酥软,但却都为麦积山石窟佛家造像的精美、石窟栈道的惊绝和麦积崖的险峻而赞不绝口。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涉侵请联系删除
文:张文强
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