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百问|第三问:麦积山石窟的修建前后经历了多少朝代?
后秦(384-417)是由羌族建立起的王朝,于长安建都,其开国皇帝为姚苌,所以在历史典籍和麦积山石窟古代的题刻中也称为姚秦。后秦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公元401年,国君姚兴把当时最有名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从凉州(今甘肃武威)迎请至长安,以国师礼遇相待,并建立“逍遥园”让其居住。此时的秦州刺史姚崇是开国皇帝姚苌的表弟,时长用书信与皇帝探讨佛经义理,有一封讨论佛理的书信长达两千三百余言。在其中一封书信中,姚崇提到他在秦州造佛像的事,除此之外宋代官方编撰的《方舆胜览》中亦称:“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在遗存的题记和碑刻中也有提及麦积山石窟“始于姚秦,成于元魏”,依据这些史料推断,麦积山石窟最早于后秦时期就有了开窟造像的活动。
公元439年,由原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其后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统称为北朝。据统计,北魏时期麦积山开凿的洞窟将近九十个,近于总数的一半,说明此时麦积山石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西魏因袭前制,也不断营建窟龛,在宋代碑刻中称:“昔西魏大统元年(535)大造崖阁,再修窟龛”,西魏时期还有一个特别的历史事件,将麦积山石窟与西魏皇室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是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自尽于麦积山石窟之后“凿龛而葬”,乙弗氏之子、秦州刺史元戊在母亲去世后大力营建窟龛,使麦积山石窟兴起了新的发展高潮。
西魏王朝并没有维持多久,公元557年,权臣宇文泰废掉西魏皇帝建立了北周(557-581)麦积山石窟著名的散花楼(4窟)便是开凿于这一时期。据记载此窟为当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充信(另一说为李允信)为纪念“亡父”祈福所开凿,并请了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庾信做铭,这便是《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大丞相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隋文帝少年时期是在佛寺中度过的,由女尼智仙抚育长大,故而十分崇佛,并支持佛教发展。据《广弘明集》卷十七王劭《舍利感应论》中说:“皇帝皇后於京师法界民寺,选连基浮图(佛塔)以报旧願,其下安置舍利,开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绕露盘,赫然若冶炉之炎,一旬内四如之。皇帝以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也,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拔父之恩,故迎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公元601年,智仙圆寂后按照僧尼丧制火化,文帝将其舍利分送全国各州三十处建塔立寺供奉,这其中就有麦积山。《广弘明集》载:“秦州于静念寺起塔……是时十月雪下,而近寺草木悉皆开花;舍利将入函,神光远照,空中有赞叹之声”。因着舍利塔的建立,麦积山石窟迎来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麦积山石窟最大的塑像(13窟)便是始建于隋代。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和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秦州地区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地震,史载:“秦州地震,折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庐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麦积山石窟因这两次地震,导致东西崖之间大部分窟龛被完全震落,近百个窟龛毁于一旦,地震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于是僧众纷纷逃散,香火逐渐败落,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逃难时(759)来到麦积山,留下了“野寺残僧少”和“乱水通人过”的诗句。之后广德元年(736年),吐蕃乘安史之乱举兵东侵,占领了秦州地区八十六年,直至唐大中二年(849年)才得以收复。这些历史原因使得麦积山石窟在唐代逐渐进入了低落黯淡的时期。
唐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秦州地区因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曾被后蜀、后周等多个王朝占领和统治过。动荡的局势加上后周世宗柴荣对佛教的高压政策,使得这一时期再大型开窟活动。根据目前的调查,麦积山石窟仅有个别洞窟中存有五代雕塑作品,如43窟主佛两旁的胁侍菩萨等。
宋朝时期,因为丝绸之路河西段的断绝,客商和使者只好改走丝绸之路青唐道,即从长安到天水,再到临夏(古称河州),然后到西宁,再到于阗,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这样,天水又成为了重要的中转站,由此麦积山石窟在衰落了近500年后,又迎来了新的高潮时期,北宋大观元年进献灵芝38颗,宋徽宗赐名“瑞应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78窟 北魏早期塑像
147窟 北魏晚期塑像
44窟 西魏塑像
62窟 北周塑像
13窟 隋代塑像
5窟 唐代塑像
43窟 五代塑像
165窟 宋代塑像
35窟 元代塑像
1窟 明清塑像
图文/甘霖